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策略体系建构研究

2019-01-04李莎莎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原一带一路文化

刘 杨,李莎莎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言

河南省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我国中间地带,普遍称之为“中原”。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推动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加快河南省建设,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传播中原文化,有效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提升中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1]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受到国际普遍关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2]对中原地区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由国家发改委联合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发布,提出要支持郑州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等,建设中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打造郑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3]2016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洛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4]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中原文化“走出去”打开了迈向世界的大门。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具备各种有利因素,相关机构和团体也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弘扬中原文化,促进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2013年先后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德国的柏林挂牌成立中原文化海外发展中心悉尼分中心和柏林分中心,2016年在吉尔吉斯斯坦筹建“中原文化海外发展中亚分中心”,以多元化的方式不断助推中原文化“走出去”。2015年8月12日,河南航空港卫视传媒有限公司(简称“航空港卫视”)成立,成为“中原文化海外传播、人文交流合作、经贸往来和‘互联网+融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原文化走出去,也是河南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海外传播融媒体平台。2016年,“中国非洲电影频道”由河南影视集团设立,并在毛里求斯入网落地,成为河南面向世界宣传的新窗口,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新舞台。2016年10月,河南省杂技集团在加拿大举行上市启动仪式,迈出了濮阳市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国际步伐,是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抓手[5],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支点,增强了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不可否认,中原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一项大型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省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初步探索中经验与问题并存。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原文化“走出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其“走出去”策略体系建设,推动中原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中原更加出彩添砖加瓦。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中原文化内涵挖掘不全面

文化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文化,精神文化属于中层文化,哲学文化属于最为深层的文化。表层的物质文化体现为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中层的精神文化包括艺术、科学、宗教、风俗等;哲学文化则表现为价值观念与意识。[6]具体来说,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不仅包括现在存留的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名城等可见的文物,也包括流传下来的习俗、艺术、宗教文学等方面,更包括价值观念和意识等深层次的哲学文化。但是,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河南省对于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大多停留在物质文化传播方面,传播的内容相对单一,比如通过打造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来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一些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原的嵩山、少林寺、豫剧、殷墟、龙门石窟这些早已在国内外耳熟能详的文化资源,而马街书会、淮阳杂技、朱仙镇版画,以及老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思想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等更能全方位展示中原文化的载体却还未被广为人知,这些也是中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未被充分深入挖掘和整理。

(二)中原文化“走出去”品牌影响力亟待提升

要想使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需要培育出能代表中原文化的区域文化品牌,以产品为载体对外传播中原文化,才能扩大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当前,中原文化品牌较为匮乏,河南省很多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缺乏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培育,比如开封、洛阳、安阳等地未能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对文化产品的包装和推介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低,影响力小。比如开封作为八朝古都驰名国内外,但开封“菊城”这一称谓知道的人却不是很多,每年举办的菊花文化节只有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受众知晓,国外的一些受众更是知之甚少,其品牌的知名度低、影响力弱。中原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文化品牌的建设和提升。

(三)中原文化“走出去”传播渠道和手段单一

目前来看,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传播渠道仍然以传统的官方渠道为主,传播模式和形式单一。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渠道仍是其主要宣传途径,一些具有广泛传播效果的传播渠道和手段尚未被充分利用。比如,花木兰的形象通过戏曲讲述、课本学习等传统方式广为人知,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但是花木兰这一人物却是被美国公司搬到全球荧屏上,这说明中原文化在“走出去”传播渠道的拓展和传播方式的创新上亟待提升。再如,中原文化“走出去”本身就带有对外传播的特殊性,要考虑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对于中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如何正确的翻译中原文化、传播中原文化同样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受众有了多样选择,因此,河南省内主流的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形成行之有效、相互耦合的矩阵化传播渠道,尽可能利用好国外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多元化的方式来使中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7]。

(四)中原文化“走出去”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尽管我国政府和河南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在这些措施中原创性政策少,借鉴性政策比较多,从而导致中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指导带有严重的盲目性,实践过程中较为被动,发展效果也不理想。中原文化尚未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对于保护中原文化传播主体的利益等相关体系尚未完善,不易激发传播主体传播中原文化的信心和干劲。[8]另外,对中原文化如何“走出去”、怎样“走出去”等尚未设计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这对于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极为不利的。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走出去”,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等各个层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中原文化全面、深入、可持续地“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策略体系建设

(一)以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内涵为基础

“一带一路”搭建了中原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郑欧班列等立体化交通助推中原文化加速走向世界,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且其传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要想使中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必须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内涵,这是“走出去”的基础所在,也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要求。

从表层的物质文化来看,河南拥有洛阳、开封、商丘、安阳等历史文化古城,以及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建筑、饮食、雕塑、绘画等,如开封的汴绣、洛阳的唐三彩和龙门石窟、安阳的青铜器和殷墟、许昌的钧瓷及濮阳的麦秆画、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泥狗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

从中层的精神文化来看,河南省各区域经岁月沉淀下来很多区域文化,如伏羲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龙门石窟文化、北宋文化、殷墟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涵盖了艺术、科学、风俗等多方面,有自身独特的内涵。

从深层的哲学文化看,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塑造着历代中原人的精神和品格,孕育了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从而形成中原文化。[8]中原文化蕴含的生活哲学和所推崇的精神境界,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境界愈发丰富,比如,红旗渠精神就是河南人不怕辛苦,勤勤恳恳的写照,也是中原文化在新时期的体现。这些是中原文化存在的根据,也是中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更是推动中原更加出彩的强大动力源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重要价值。

(二)以发展中原文化产业为动力

为加快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河南省应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动力,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多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输出的力度,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文化产业交易活动,不断增强中原文化产业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中原文化种类繁多,各有特色,比如淮阳杂技、宝丰魔术、马街书会等各区域的民间艺术,还有各类以文化驰名的村镇,如民权画虎村、杞县书法村、朱仙镇版画村等,更有一些文化旅游景区文化如龙门石窟、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还有根据中原文化而打造的实景剧目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河南卫视依据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优势而开设的影视栏目品牌如《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河南省的报刊品牌如《河南日报》《大河报》等,这些都是河南省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对提升河南形象、扩大河南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的国家和地区认同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河南省更要抓住时代机遇,依靠其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地理空间优势,积极与“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及地区进行充分且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把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产品借助各类国际性文化博览会、文化产品交易会、影视文化节、出版物展销活动等平台对外传播与销售,扩大中原文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如2018年9月,“一带一路”中原文化海外行活动举办启动仪式,海外行首站选择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通过“非遗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魅力中原”唯美河南印象展、“溯根中原”姓氏根亲文化展、“功夫中原”武术文化表演四大板块,展示中原文化魅力。

(三)以拓展传播渠道为重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社交网站、客户端等新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交流媒介,对文化传播的推动和创新不容忽视。目前,受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普遍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越来越依赖各种形态的产品生产和消费活动等隐性传播与交流,更加需要将生动鲜活的文化构思与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原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模式的迭代更新,塑造传统文化产业生产经营和传播与交流的新模式。[9]因此,中原文化必须在多种媒体形态深度融合中进行传播,才能在互联网时代持续扩大其影响力与美誉度,如豫剧与音乐的融合、姓氏文化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融合等,力求以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来传播中原文化,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国情和具体需求,推进中原文化“走出去”。

(四)以完善保障机制为支持

中原文化“走出去”的保障机制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第一,河南省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文化政策并强化政策的落实与实施,这是中原文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基础与关键。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可以不断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向文化领域集结,从而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有效促进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组织和宣传为主要手段、民间团体为辅助体系的文化传播体制机制,鼓励设立公共和民间文化推广基金会,以增强中原文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交流项目的具体实施。[9]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中原文化传播的资金投入力度,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打造一批专属河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品牌,在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成为中原文化的新名片。同时,要加强对文化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政府要鼓励且大力支持各类民间组织投资中原文化的传播发展事业,积极主动为民营资本和文化团体搭建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号召实力强的企业以多元化方式参与中原文化事业的传播,更要为参与中原文化传播发展的工作者提供相对应的激励和保障制度等。第三,政府也要积极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大力培养一批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动员并帮助对中原文化感兴趣的民众将自己了解或知道的中原文化通过网络平台介绍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网民,进一步扩大传播广度,真正构建起中原文化传播的网络传播体系,形成“官、商、民”共同参与的传播格局。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然而,目前在中原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河南省应立足现实问题,面向融合传播新格局,设计以深入挖掘中原文化内涵为基础、以发展中原文化产业为动力、以拓展中原文化传播渠道为重点、以完善保障机制为支持的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原文化“走出去”策略体系建设,时刻紧跟发展步伐,不断凸显中原特色,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在既有文化资源上努力探索,走出一条与时俱进,同步向前的“走出去”道路,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气派、中原风格的中原文化。

猜你喜欢

中原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沁园春·赞中原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谁远谁近?
共绘新蓝图 中原更出彩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