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及时代价值

2019-01-04段亚利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济源道教精神

段亚利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南 济源 459000)

对济源王屋山道教文化、济水文化或者愚公移山精神进行单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应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会将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浪费掉。如果以济源市“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为主线,将王屋山道教文化和济水文化、愚公移山精神等文化及精神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成系列的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济源的优势资源价值。济源独特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核心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的融合可使其成为济源市的城市品牌,同时促使济源城市文化软实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从而挑起济源的文化旗帜。

一、“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脾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针对文化品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品牌的建设、开发、资本化、效益化等方面,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相关技术和学科在文化品牌中的作用等。国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区域文化品牌的实证性研究。

(一)王屋山道教文化

关于王屋山历史的研究,所存资料较少,有些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载了王屋山的历史沿革、地貌景观、名胜古迹、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等,如清代萧应植编撰的《济源县志》和济源市地方史志办编写的《王屋山志》、政协济源市委编写的《济源历史文化精编》、政协济源市委编的《济源古代文化史研究》。也有部分学者从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资料入手,对王屋山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如张书碧编写的《王屋山名胜诗画》、卢化南的《王屋山考古》、李立政的《传统文化名山王屋山的历史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探寻》、姚景强的《“王者之屋”考》。这些资料是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王屋山的必读资料,是广大研究者和旅游者了解王屋山及王屋山道教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价值极高。

关于王屋山道教的研究资料有: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1]是研究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入门书籍、汪桂平的《王屋山与〈道藏〉》[2]主要根据碑刻资料,初步探讨了王屋山在元、明时期参与编印和庋藏《道藏》的史实。李德哲的《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初探》[3]研究了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活动情况。胡孚琛的《老子的道学文化和王屋山道教圣地》[4]、李留文的《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道教传统的形成》[5]论述了王屋山道教的核心人物、道教名山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张凡在其所著文章《道教“天下第一洞天”景观空间的形成于演变探析》[6]中,通过王屋山的整体景观形成过程,解构了“天下第一洞天”的形成及演变,将王屋山的景观与道教的关系阐释得非常清晰。胡孚琛《王屋山道教与司马承祯》[7]、盖建民、何振中《王屋山高道司马承祯道教医学思想及其影响》[8]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研究了王屋山高道司马承祯的道教医学思想、医学原理和历史成就。范明燕在《王屋山地区的民间香会组织研究》[9]一文中济源王屋山地区的民间信仰组织——香会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民间信仰组织的社会功能,是了解王屋山道教民间化的过程和道教形成的民俗传统的重要资料。赵旭东的《王屋山文化现象的内在联系》[10]、张新斌《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崇拜文化初探》[11]研究了济水崇拜与王屋山道教之间的联系。杨世利,王济和《第二届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综述》[12]记录了第二届王屋山道学文化研讨会于 2011年7月9 -10日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成果,主要对金元时期王屋山道教的发展状况和司马承祯的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徐战云的《试论王屋山道学文化的当代价值》[13]、牟钟鉴的《王屋山道教文化的社会价值》[14]、葛荣晋的《挖掘王屋山道学文化资源,彰显王屋山道学文化价值》[15]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的思路。

目前有关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已经在各领域逐步展开,多层次、广角度的研究日益丰富了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框架,但是笔者也注意到,目前大多数研究虽然对王屋山道教文化开发提出了一些设想、规划、对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低起点的王屋山旅游经济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也要随之不断发展,道教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也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王屋山道教文化的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宗教旅游的开发模式,挖掘自身特色,创新思路。如何准确定位市场,找准自身特色,如何与现代文明接轨,为现代社会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是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面对的课题。

(二)济水及济水文化

济水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河流,四渎之一,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曾经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济水不仅是中国水系的贯通缩影,也是济水文化的传播和沟通者,不仅创造了完整而发达的史前文明,也在其文化的继承性方面形成了具有济源地方特色的济水文明。

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发现,目前关于济水及济水文化的资料大多散存在各个古文献之中,其中《左传》《诗经》《史记》《汉书地理志》《孟子》《战国策》《尔雅》《山海关》《尚书禹贡》《水经》《水经注》《礼记》《说苑》《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自《旧唐书》起,中国的正史等古文献几乎都有侧重于济水的源流、祭祀等水文地理方面的记载,而《梦溪笔谈》《济河图论》《济水沿革考》《水经注疏》则使得因济水河道变迁而形成的考证热成为热潮。关于济水的专门学术研究日渐形成,不少专家学者专注于考证济水河流的形成与衰微,也有一些研究者喜欢探寻济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明和文化现象。其中,《尚书集传》《梦溪笔谈》《唐会要》等文献中多有提及济水产生的奇异现象;《礼记》《尚书禹贡》《史记》《怀庆府志》《济源县志》中则略有提及关于济水文化的记载。

当代关于济水文化建树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在专著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家史念海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在济水考证方面做过专门的学术性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主持编著出版《黄河与科技文明》《济水与河济文明》《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在黄河与黄河变迁史研究及黄、淮、济关系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学术界屈指可数,尤其是在济水研究方面许多观点有创新之处,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济渎庙管理处副研究员姚永霞于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化济渎》系统地展示了济水、济渎庙、济源区域的历史渊源、风貌、祭祀活动、教派格局、民俗风情、文物遗存,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图文并茂,在研究济水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在文章史料方面,20世纪关于济水的研究仍主要侧重与对济水的水系、地理、考证方面的研究,如1956年,赖家洛在《历史教学》发表的《春秋时期的济水是否是现代黄河的入海河道》,1977年朱光彩在《中原文献》在发表的《简述中原与四渎——江淮河济》,1982年史念海教授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的《济水与鸿沟》(上中下),1983年何幼琦在《新乡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发表的《古济水钩沉》,1992年唐涌源在《黄河史志资料》上发表的《古济水考略》,在历史研究及历史考证上研究价值较高。21世纪在知网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则多集中在建筑特色、旅游价值两方面,在文化传承、文化内涵、文明进展、城市品牌等方面的研究还略有欠缺,仍需大力挖掘其内涵所在。

(三)愚公移山精神

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研究总体而言,专著很少,主要集中在精神含义、价值及时代意义三个方面。在愚公移山精神含义方面,研究者看法基本一致。张富良、洪向华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愚公移山精神内涵解析》一文中将愚公移山精神诠释为 “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精神。任传国《愚公移山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的哲学意蕴与基本内涵浅探》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将愚公移山精神的基本内涵定义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群策群力,团结奋斗、坚初不拔,持续奋斗”。王全书《学习愚公移山 熔铸时代精神》一文中结合河南省的发展实践赋予愚公移山精神鲜明的时代内涵:发扬创新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敢想敢干、奋发有力的精神状态;发扬开放精神,以博大的胸怀吸纳现代文明成果,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发扬拼搏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坚忍不拔,争取胜利;发扬科学精神,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团结奋斗,增强艰苦创业的自觉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16]白阁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一文中将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解释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忍不拔、锲而不舍;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生李海玉在其毕业论文《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中从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溯源、形成历程、内涵和特征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得出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支撑作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作用、助推“中国梦”实现的主要途径。 田兆元对新时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观点,与大多数学者所持的正面评价不同,他则主要从可行性方面论证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不存在合理性,既不科学,也不实用,因此,在新时代宣传愚公移山的故事,最主要的是学习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所在,将其中的科学性和展现民族精神的内容进行传播,对其所潜在的神话、幻想类的内容则应予以摒弃。其他则多为结合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来指导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或各项事业教育等方面的精神引领作用,学术价值不算太高。

二、“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背景资源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济水文化资源

1.王屋山道教文化资源。王屋山是历史上的道教名山,它的兴盛与道教密切相关,轩辕黄帝就曾在王屋山设坛祭天,东晋葛洪在其所著的《抱朴子》中,就曾记载“黄帝陟王屋而受丹经”[17]。早在道教创立之前,王屋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使很多的道家名人、隐士选择在此修仙得道。早在周朝的时候,周灵王的太子王子乔就曾在王屋山的华盖峰修道,其起尊号华盖君。此后,来此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唐朝建立后,定道教为国教,唐玄宗命高道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观而居,并派胞妹玉真公主前往王屋山跟随司马承祯学道,震动朝野,王屋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之一,被誉为中国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司马承祯还在他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完整地提出了洞天福地说,将天下的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并极力推崇济源的王屋山为“十大洞天”之首,自此,王屋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地位得以确立。司马承祯仙化后,他的高足弟子李含光受唐玄宗之命,继续主持王屋山道教活动。五代时期,战乱频仍,王屋山的道教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干扰,但规模还在。到了金元时期,全真教的盛行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王屋山的道教活动进入全盛时期。明王朝建立后,明成祖朱棣备推真武大帝,并将其道场奉在武当山,王屋山道教影响力渐衰,清代更甚。王屋山的道教文化遗产丰富,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道学文化历史博物馆”。由王屋山道教文化衍生出来的养生文化、茶文化、药文化等,也博大精深、独具特色。

2.济水文化资源。济水不仅是“四渎”之一,更是一条文化大河,它与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济源的早期文明,在济源发现的大量古文明遗址即是佐证。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裴里岗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济源的栗树沟文化遗址、沁园遗址、王寨遗址、留村东文化遗址、留村西文化遗址、曲阳遗址、西留养遗址都有所展现,且数量多,内涵丰富,且具有延续性,均无可争议地证明了先民在济源的早期活动历史,史前文化痕迹明显,形成了完整的史前文化。而济水是中国除了黄河以外,被精神化、人格化较高的一条河流,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精神的形成产生的作用非同一般。济水至清远浊、坚守其节的高尚情操和君子品质,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拼搏精神,均是人们大力宣扬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说苑》中明确记载了济水的德与行是被人们珍视的最本质原因,也是其被列为四渎之一的缘由所在。虽然济水已经消逝不见,但其所代表的默默无闻、宠辱不惊、隐忍、不张扬、谦逊、温和等精神则被人们永远记住了,广泛记载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典籍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丰富的核心价值精神资源——愚公移山精神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因其较为普通,起初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后被人广泛传颂,则主要源于它的精神价值所在,愚公移山精神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敢为人先、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近现代中国人民谋求国家独立、富强,实现中国梦,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推手。对于济源市来讲,愚公移山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更是济源市人文精神的展现,是济源市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对提升济源地区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激励作用,对把济源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有极高的价值。愚公移山精神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在经过历史的验证和不同时期的实践之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愚公移山精神再次成为各级领导集体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从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中可见一斑。

三、“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时代价值

(一)王屋山道教文化

其一,打造文化品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开发王屋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重塑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的道教名山品牌,不仅可以弘扬本土道教文化,挖掘道教文化有益于现代社会的精髓,使之可以继续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可让广大民众消除思想上对道教的成见和偏见,激发人们保护道教文化遗产的热忱和积极性,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道教文化旅游还可以给予旅游者脱离世俗环境之后的愉悦和猎奇心理的满足,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使旅游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升华,提升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素养。其二,构建精神家园。道教思想的根本是“重生”,敬重自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和生。道教文化从人本立场出发,为世人的精神找到了休憩的港湾。王屋山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清幽的自然环境与恬淡的道教文化有机结合,营造出清净无为,天人合一悠然情绪。让人们在山水画卷中放松精神,在道教哲理中回归自我。所以,道教文化必然是诗化的和审美的,道教文化旅游也是符合现代旅游者寻找精神归宿的需求的。

(二)济水文化

其一,增加济源经济效益。济水文化的研究、打造和传播,不仅将以往的纯粹迷信活动转变成为一种理性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还使得济水文化的代表场所如济渎庙之类的地方成为济源的民间交易场所。庙会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提高了周边民众的经济收益,增加了济源的经济效益,同时辅助的配套设施也给民众提供了一个优美惬意的生活环境。其二,丰富民众日常生活。把济水文化融入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可以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思想不再单调,生活乐趣增多。定期举行类似庙会等活动娱乐性更强,使民众的生活乐趣增加。让民众切实感知济水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寓文化于生活,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并进一步感召民众去追求更美好生活。其三,传播济源地区文化。济水文化的传播既可以传承济源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富济源的地域文化内涵,也可以促使民众对济源地域文化的认同,便于传播,拓展地域文化的传播空间与维度,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丰富生活、稳定社会也有积极意义。

(三)愚公移山精神

首先,愚公移山精神中所弘扬的解放思想、务实肯干的精神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济源市开展各项事务的精神航标。济源要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则必须从济源还处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个市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制定济源市核心城市建设的政策、路线、方针和计划,集中解决济源城市建设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不断化解最凸显的矛盾;其次,愚公移山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是济源市发展必须坚持的核心精神,只有踏踏实实地积极实践,抛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功利性心态和方向,在新时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利用济源已有的各项资源,响应国家“三去一补一降”的号召,节约资源,降低损耗,既做到合理利用资源,又做到保护环境,方可促进济源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再次,愚公移山精神中的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作风是贯穿全国经济发展“五大发展战略”重提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济源市严峻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压力,必须要发扬的精气神,不怕困难,解决困难,争取将济源建设成一个高水准的节约型城市,达到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标准。

总之,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在于通过相关人员的有效挖掘和弘扬,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产业化运作链,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王屋山道教文化、济水文化是优秀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链的打造和规模化,将逐渐成为济源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猜你喜欢

济源道教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北京地区现存元代道教碑刻形制研究现状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拿出精神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道家道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