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城市规划中色彩与文化的融合研究

2019-01-04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色彩文化

刘 爽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一、城市色彩规划要素

(一)文化要素

城市色彩是城市物质形态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最直观的表达,在自然选择和文化积淀的共同作用下,将它称之为一座城的“脸面”一点不为过,既然称之为“脸面”,就要保证其光鲜,更不能轻易变脸。每一个城市的建立与发展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城市的建筑外观与色彩是其文化底蕴的最直观的表现。

城市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爱一座城就要允许其缓慢成长,瑞士的首都伯尔尼,可称之为一座缓慢发展,逐渐成型的城市。[1]比起中国的众多城市,它的生长速度可谓极慢。作为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在几百年的历史岁月中,伯尔尼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色彩的基础上开枝散叶,用统一的色调描绘着整座城市。行走在城中,18世纪时建立的老城区与近期新建的建筑相得益彰,清雅的“灰”与柔和的“暖”在路过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处处都展现出伯尼尔独有的和谐之美。

一座城的色彩,不仅是它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代代人的记忆载体,人们在这里生,在这里长,也在此探寻着历史赋予这座城的历史渊源。如今的城市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可是留在人们心中的城市印象越来越模糊,盲目的跟风改建让这些记忆消失得更加迅速,当以后的孩子们只能从照片上寻找记忆,当那些飞檐、琉璃、黒瓦、白墙只能在影像上闪烁耀眼的光芒时,难道还要感叹是城市抛弃了我们么?

(二)城市要素

人们对事物的最初印象80%来源于色彩,色彩是人们的第一直观印象,这种视觉冲击力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青岛是一座海滨城市,海天一色的自然景观与红瓦绿树的人文景观相映成辉,让每个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感受到自然的真,让每个经过的人都向往去探寻这座城市的美。[2]青岛的城市整体规划启动得比较早,对楼顶的色彩有标准色的使用规范,不仅是色彩,在楼房的高度上也是有层数的要求,因为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有明确的规范,人们站在城中,抬起头就能欣赏到醉人的自然风光。

任何城市的建筑及色彩都不是无意识产生的,都是凝聚了人们的智慧与当地的人文习惯,是人们精神的产物。威尼斯的布拉诺岛被人们称之为“色彩之城”,岛中的房屋都被刷上了各种明度非常高的色彩,这些色彩不是当地人们因为个人喜好随意粉刷的,而是因为这座小岛上大多数人都是渔民的后代,家人希望出海打渔的亲人能够远远地就能看见自己家的房屋,所以就把房子刷上鲜艳的色彩,这种习惯一代代的传承下来,形成了布拉诺岛的“彩虹之城”。[1]

(三)色彩要素

从牛顿将一束白光分解为七种基础色开始,原色、间色、复色被人们更多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色彩是人的大脑对视觉刺激做出的非常复杂的综合性反应。这就说明,色彩在人们的意识感知中,是具有相对主观性的,不同的色彩会在人们的思维意识中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相同的色彩每个人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暗示也不相同。[3]同样的蓝色,有人看到会联想到海洋,有人会想到天空,有人会感受到科技的时尚,还有人会感到类似于心灵的纯净……

色彩在一些品牌的应用已经非常的规范,在人们的心理也已经留下了深刻的“色彩印象”。以饮料界的两位大咖来说,提到红色,绝大多数人会想到可口可乐,提到蓝色会想到百事可乐,这是因为这两家企业多年的色彩文化已经深入人们的内心,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一种自然的色彩反射。这是企业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这种文化在建筑上也是有着很多的案例:提到青岛,人们想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提起皖南,灰瓦白墙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文化不是三年五年可以形成的,而是一代代人的传承结果。

超市的销售人员发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在日常销售中几乎平分秋色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节假日里销售额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可口可乐的销量会大幅度提高,经过调查得知,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两种饮料的包装所致,可口可乐的包装为红色,在中国,红色是喜庆的色彩,节庆期间,也多会使用红色的纸张、绸缎来装扮,这种色彩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而与之相反,西方对红色的理解是血腥,恐怖,死亡,这说明在不同的国度,差异性的地域文化影响下,相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

二、城市色彩

(一)城市有色彩么?

提及色彩,人们首先能想到的是高纯度的亮色,如红黄蓝之类,似乎只有具有这种高纯度属性的色块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人们有色彩愉悦感。[4]除此之外,都是灰。难道,色彩就一定是彩色么?城市色彩就是找寻城市中的那些艳色、亮色么?这么说,城市色彩规划就是要将城市设计成这种亮色的集聚地么?诸如此类的设计思路在全国的城市色彩设计中屡见不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城市大花脸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是,色彩不是彩色,不能将这些高纯度的色块堆砌在一起。城市色彩是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包括我们看见的城市,还涵盖了我们的日常的体验与联想,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体。人的色视觉是生物进化论的产物,这种感知从开始就脱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如明暗、光影、方位、空间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京红说过,“人是色之母,光是色之父”。色彩的形成是需要光、物、人的共同参与,不是单独存在的,城市色彩更是如此,涵盖了更多的人文因素与心理体验。[5]十七孔桥是圆明园的著名景点,平日游玩感觉与其他的石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冬至时节,在湖面结冰的落日下,十七孔桥好似焕发了蓬勃的生命了,余晖透过桥洞并经过冰面的反光,在桥洞的壁上里留下了金黄的色彩,远远望去,金光穿洞,耀眼无比。

(二)你的城市是什么颜色的?

蚌埠市是一座地理位置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城市,宜住宜居,交通便利,拥有着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淮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带来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如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传国至宝和氏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等,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不知道是因为地理位置造就的,城市不像南北方那么具有特色,还是因为南来北往的人们集聚在此,文化交融的过于密切,这座“中心”城市似乎没有寻求到能够体现自我特色的色彩定位。虽然在2013年的时候,政府对城市的色彩规划进行了公开招标,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的色彩规划并没有大的改观。依旧是根据开发商的品牌喜好,拆了盖,盖了涂,某些建筑物可能是因为外墙材料的选取问题,并没有经过很长时间,就已经有了岁月的斑驳气息。虽然城市在这么多年的建设基础上看,整体上是更加时尚、进步了,某一区域的设计也是可圈可点,可是整个城市的色彩规划却没有统一,显得有些凌乱。

2017年,合肥率先启动城市色彩设计,原先合肥滨湖新区的色彩是大面积的黄与白,当中穿插些许彩色,可是这些彩色的选取随意性过高,分布也没有规划。着眼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如何在色彩规划上对文化传承、国际都市、生态宜居等因素加以综合体现,成为滨湖人积极思考的问题。经过相关部门的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了城市规划的色彩定位:金玉、徽韵、明雅、淡彩。色彩规划结合了区位用地的空间功能体系,在保证整体色彩统一的基础上各区域兼具自身的色彩表情。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合肥滨湖新区已经首先在学校的用色上实行了色彩规划调整,打破了固有的米色、红色的程式化色彩组合,更多体现人文关怀,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5]

三、色彩文化

(一)中国的传统色

中国是一个讲究阴阳调和的国家,阴阳五行学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如今,都有着众多的信奉者。五行学认为: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位分别对应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前四个是镇宅神兽,守卫着中心的龙。五尊神兽的色彩象征分别为青色、白色、朱红、黑色和黄色。这种文化在很多传统的建筑上都有所表现,将空间、方位、色彩联系起来,应用在了很多传统建筑上来体现主人社会等级的高低。如黄色,在古代只有帝王可以使用,皇家宫殿的色彩也是由纯度较高的朱红,青色等组成;次之,大臣的服饰用色与居住的宅院色彩就会在纯度上有所降低,不会选用纯度过高的色彩,这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规范;寻常百姓的穿戴与居住,色彩就更为暗沉,多为灰色,用这些直观的色彩来对等级进行划分,体现皇室威严。

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成就了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华的传统色彩。传统色不是一成不变,不同朝代的帝王有着不同的喜好,间接的影响着整体的色彩演变。早在西周时期,奴隶主们将清白朱黑黄称为“正色”,是等级最高的色彩,后期黄色慢慢的成为了最尊贵的色彩,专供皇家使用,是皇权的象征。以色彩来体现阶级区别,是一种强大的制约力量,色彩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当时文化传统的最直观反映。

(二)现代城市色彩发展的优劣

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建筑思潮对现代城市色彩的影响非常大,现代城市的建筑更多的强调功能性、形式感和材料应用的统一,坚持立足于建筑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摒弃了以前昂贵的建筑材料,在色彩的选取上更多的采用表达真实、表现建筑材料的本色。这种城市色彩的出现,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的视觉享受,更接近自然。

这种现代色彩的大范围运用改变了数千年来逐步形成的传统建筑色彩,便利的交通和通信方式也使得材料的应用更加的无国界,很多城市正在失去原先的固有色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地域差也越来越模糊,“千城一面”的现象开始出现。伴随着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等诸多建筑风格的涌入,“一城千面”的现象也相继产生,不同风格的建筑林立在城市的中央,而设计师又只注重单体建筑的形式与色彩,却没有对周边环境进行关注与考量,这种各自为政的建立方式造成了城市色彩的无序。

四、城市文化

文化是影响色彩地域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地区及民族的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城市色彩的选取,并将在后期的运用中展现给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体现,具有其独特的厚重感与层次性,城市色彩所承载的美学信息和人文信息正是连接城市历史文脉与文化特色的桥梁。

(一)文化的共性

“共性”是指事物的共同性质结构。此外,共性是具有主观性的,是人对某种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程度,包括信仰、知识,宗教等,相似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产生共性。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这就是人的心理共性。这就好比来自西方国家的游客到了北京,看见在蔚蓝的天空下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琉璃屋顶,会感叹故宫华丽与厚重兼备的建筑色彩;与此相似,北京的游客去了米兰必然会惊叹其时尚的气息,人们对美丽的事情都抱有一种欣赏的态度,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美感诉求。

对于色彩,既然人们的感知方式有着诸多的相同性,这就使得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色彩被大多数人广泛的接受,这是一种心理共性,是一种超越国界、民族、信仰的心理反应。但是这种心理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文化的影响而逐渐产生差异性。

(二)民俗与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共性,也具有差异性。相同的色彩会因为不同的国度而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也会对色彩有着不同的推崇和喜爱。

在中国,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适逢节日,人们都会用红色来装扮。黄色是尊贵的色彩,古时,黄色是皇家的专属色,故宫的“三大殿”屋顶都采用了金黄色,在蔚蓝的天空映衬下,皇家的威严展露无遗。可是在不同的地域,对色彩有着不同的解读。红色,在基督徒的眼中代表鲜血,是“最后的审判”中的敬畏。而黄色,则是犹太人最不愿看到的色彩,在纳粹期间,犹太人被迫穿上了黄色的衣服与其他种族进行区分,受尽凌辱,黄色被犹太人视为屈辱的色彩,有着不祥之意。区域色彩规划就要对不同区域的色彩喜恶进项调查分析,了解其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再能缔造出符合人们审美的建筑。

五、城市色彩的交融与顺应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步的加快。网络的兴起,让各类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较以前有了飞速的提高,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各地的美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眼界开阔后,对城市的综合属性会有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个综合属性是多方面的,人文、舒适、归属感都位列其中,城市色彩作为一个外在直观的表现,在提高人文关怀、增加城市归属感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继承与交融

城市色彩规划需要从经过长期积累的城市中寻找文脉及地域特色,并从中解读色彩,将这些具有地方特征,表现地域性的色彩保留下来,避免流失。历史进程的推进会带动着城市色彩的发展,新式建筑的色彩与传统色产生碰撞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交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新中式,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结合了现代的经典元素,在庄重典雅的氛围中流露出深厚的中式文化底蕴,彰显了新老文化交融后的文化脉络,也是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沉淀与品位。

(二)顺应与传承

城市色彩是以建筑物作为主要表现载体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的造型与材料也在不断地更新与积累,新旧城区的色彩需要融合,城市的扩建速度过快,老城区的传统色已经不足以影响新建区域的色彩选择,老城区的色彩基调正在逐步褪色,如果通过色彩规划来留住城市的色彩基调是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结语

色彩的统一规划并不是要求一座城市只有固定的一种或者几种色彩,而是希望在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不要舍弃原有的传统色彩,盲目追求所谓的时尚。北京的沉稳、米兰的雅致、雅典的神圣,正是因为他们的独具特色,才在众多的城市中凸现出来,让人们流连忘返。色彩是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内涵及当地社会人文状况的直观表现。同时,因城市色彩也承载了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观念,这个标准也能为忙碌的现代化生活中迷失的人们找寻一条通往传统的路径。

猜你喜欢

色彩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秋天的色彩
谁远谁近?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