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2019-01-03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9年47期
关键词:倪瓒晏子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释义】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赶不上先生您了!”晏子说:“我听说,无论事情多么艰难,只要努力去做,通常都可以成功;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只要不倦前行,就可以到达目的地。我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做事情经常做个不停,永无止境罢了!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拓展延伸】

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最终要靠行动来实现,否则再美好的理想都只会变成空想。

古语积累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鹤林玉露》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君子强学而力行。

——《法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說苑》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

故事一

倪瓒的故事

倪瓒(1301—1374),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殷实,生活条件优渥,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反而对自身的学习修养十分重视。他的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内藏书籍千余卷。倪瓒每天在楼中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藏书楼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欣赏,尤其是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他都潜心临摹,认真揣摩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便随手描绘。他仔细地观察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认真写生,游览回家之时往往画卷盈笥。倪瓒十分注重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努力学习,这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倪瓒漫游太湖四周,行踪漂泊不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和新的笔墨技法,因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倪瓒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以及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

故事二

金元四大家之李杲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好读书。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着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术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过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患的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才拿笔进行处方。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成神医来看待。

【拓展延伸】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任何事情,只要有想法,就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一次行动胜于一千次空谈。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少空谈,多思考,多行动,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倪瓒晏子
《最美中国画100幅》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晏子的车夫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小燕子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晏子使楚
为者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