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9-01-03王永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上颌骨牙弓固位

王永静

( 辽宁省建昌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 辽宁 建昌 125300 )

随着现今导致颌面部软硬组织创伤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因此颌骨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居高不下的趋势,在颌骨骨折治疗上,可将其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治疗这两大类,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治疗,其治疗原则为在恢复原有的咬合关系基础之上,应尽可能的对骨折断端进行正确的复位及实施可靠的固定,以期达到解剖位置上的愈合程度[1]。因此在颌骨内固定理念盛行及技术的全面普及下,凡涉及到咬合关系恢复的颌骨骨折,使用颌间牵引的方法恢复原先的咬合关系仍是颌面部骨折治疗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本文也将探讨在颌骨骨折治疗中使用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017年54例颌骨骨折患者(兼有咬合紊乱征)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颌间固位钉组男21人,女13人,年龄约为16-81岁之间,平均(48.5±32.5)岁,病程约为1-3天;骨折部位分型:上颌骨LefortⅠ2例,上颌骨Lefort II 11例,上颌骨Lefort III 3例,下颌骨正中联合部3例,下颌骨体部9例,下颌骨升支部3例,下颌角部2例,髁状突1例;牙弓夹板组男12人,女8人,年龄约为17-79岁之间,平均(48.0±31.0)岁,病程约为0.5-3天;骨折部位分型:上颌骨LefortⅠ1例,上颌骨Lefort II 6例,上颌骨Lefort III 1例,下颌骨正中联合部3例,下颌骨体部5例,下颌骨升支部2例,下颌角部1例,髁状突1例;且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骨折部位分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试验方法:2组患者均使用弹力皮圈在手术中进行牵引辅助复位,及术后牵引以调整咬合关系,并接受骨折切开复位和小型钛板及螺纹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且颌间固位钉组、牙弓夹板组分别使用颌间固位钉、牙弓夹板对颌骨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和术后调整咬合关系,并检查记录2组患者咬合关系的恢复程度、平均操作时长、牙周损害情况等。

3 疗效判定标准:(1)咬合关系的恢复程度。优效是指恢复原有咬合关系,无语言、进食等口腔障碍者;良好是指原有咬合关系基本恢复,但有个别存在语言、进食等口腔障碍者,但经颌调整能消除者;劣效是指未恢复原有咬合关系,上下牙对位关系较差,有语言、进食等口腔障碍者。(2)牙周损害情况。具体参照牙龈指数(GI)分类[2],即优效指牙龈健康、探诊不出血;中等指牙龈色偏红、探诊易出血;劣效指牙龈明显红肿或带有溃疡、有自动出血倾向者。(3)口腔卫生状况。具体参照软垢指数( DI)分类[2],即优效指牙面上无软垢或软垢所覆盖的面积只占牙面 1/3以下;中等指软垢所覆盖的面积占牙面1/3以上、2/3以下;劣效指软垢所覆盖的面积占牙面2 /3以上者。④操作时长:时长越短,效果越佳。

4 结果:经过相关指标比较可知,(1)咬合关系的恢复程度:颌间固位钉组优效21人、良好13人、劣效0人,牙弓夹板组优效11人、良好8人、劣效1人;(2)牙周损害情况:颌间固位钉组优效20人、中等12人、劣效2人,牙弓夹板组优效9人、中等7人、劣效4人;(3)口腔卫生状况:颌间固位钉组优效19人、中等14人、劣效1人,牙弓夹板组优效14人、中等5人、劣效1人;(4)操作时长:颌间固位钉组(23.6±5.7)分钟、牙弓夹板组(42.5±6.2)分钟。

讨 论

颌骨骨折包括上颌骨骨折及下颌骨骨折,其发生机制多因外伤性因素引起,如发生交通、工伤事故等,一般具有明显的外伤史;也有少数部分因医源性损伤引起,如阻生牙拔除劈冠、牙挺位置用力不当等[3]。

其中下颌骨骨折可表现为骨折断端移位,主要源于肌肉的牵拉所致,颏孔部骨折时,其前骨折段常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移位,后骨折段常因升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上移位,颏部的粉碎性骨折、中部骨折段是由于颏舌肌、颏舌骨肌牵拉而向后移位,同时还可导致咬合错乱、骨折端异常动度、下唇麻木、张口受限等,而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吞咽。上颌骨骨折可表现为骨折线,临床可根据骨折高低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Lefort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LefortⅠ型骨折又称为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其骨折线常通过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Lefort II型骨折又称为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其骨折线往往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Lefort III型骨折又称为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其骨折线可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使上颌骨、颧骨与颅骨完全分离;同时还可出现骨折段移位、咬合关系错乱、眶及眶周发生变化及颅内伴有损伤等。目前对此类骨折的治疗原则应遵循及早治疗,但因合并颅脑、重要脏器或肢体的严重损伤,其全身状况不佳,因此需首先抢救伤员生命,待全身情况稳定或好转后,再行颌骨骨折的处理,及时实施骨折复位及固定。而本次试验主要用到了颌间固位钉和牙弓夹板进行治疗,牙弓夹板法主要是借助牙齿的附着装置及依靠患者的原有咬合关系,使骨折端能持续、缓慢地按所预定轨道进行复位的方法,但对于牙齿排列不整齐时,牙弓夹板是无法与所有牙面紧密贴合的,且有个别牙齿轻微的移位或结扎丝滑向龈沟损伤牙周组织的情况,及其操作较为繁琐,患者于术后很难清洁口腔,因此易导致食物嵌塞现象[4],而颌间固位钉具有避免牙弓夹板牵引所造成的牙齿损伤等情况,其固位钉可直接植入牙槽骨,即使牵引受力时也不会出现牙齿移位现象,与牙弓夹板相比,更符合生物力学的原则,所提供的骨组织支抗力较强大且稳固,因此对被牵引的组织无明显损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牵引方法[5]。

综上所述,对于颌骨骨折的患者,要充分依据其病情来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而采用颌间固位钉牵引复位其疗效更为显著,在咬合关系恢复、牙周损害情况及口腔卫生状况更为优效,且操作时长较短。

猜你喜欢

上颌骨牙弓固位
髓腔固位冠的应用现状
影响髓腔固位冠边缘密合性及机械强度的材料与牙体预备因素
螺丝固位一体化基台冠应用于后牙单冠种植修复中的优势评价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前牙弓形态的特征分析
腭裂术后硬腭前后部瘢痕对上颌骨生长影响比较的有限元分析
保留邻面壁髓腔固位部分冠修复对恒磨牙斜裂的修复效果观察
微种植支抗对正畸拔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影响的研究
整平Spee曲线影响牙弓形态变化的研究
牙弓与基骨形态的相关研究
瘢痕对唇腭裂上颌骨生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