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1-03刘呈祥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腰段椎弓螺钉

刘呈祥

(辽宁省盘锦市骨科医院 , 辽宁 盘锦 124000 )

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中十分常见,一般多发于青壮年群体,是由外力撞击造成的骨外伤之一,多因患者砸伤、车祸伤及坠落伤造成[1]。由于患者创伤区域位于脊柱,发病速度较急,临床中极易出现患者因伤瘫痪或死亡问题,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多采用手术复位方式予以固定,恢复患者脊柱及神经功能,从而保障患者运动功能得以有效恢复[2]。当前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实施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好,术中安全性较高,患者预后速度快。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年龄24周岁,最大年龄68周岁,中位年龄(43.1±11.7)周岁。有压缩性骨折患者16例、爆裂性骨折患者28例。有L1段骨折患者13例、L2段骨折患者5例、L3段骨折患者8例、T11段骨折患者6例、T12段骨折患者12例。有砸伤患者21例、车祸伤患者15例、坠落伤患者8例。

2 方法: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治疗模式,对患者神经功能予以评价,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俯卧位,应用X线仪器明确患者创伤位置,于患者创伤区域为中心点,作一10cm左右的切口,逐层切开直至患者创伤区域充分暴露[3]。将1枚定位针置于患者椎弓根区域,酌患者实际情况在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予以钻孔,选择4枚椎弓根螺钉放入孔内,采用探针探查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效果。以患者脊柱重点水平线为基础,取下关节面中点垂线的交点及关节面外缘垂线交点,上述交点为胸椎及腰椎螺钉进入点。酌患者情况选取合适长度连接杆,并将其压折为弧型,将制备好的连接杆置于椎弓根螺钉尾部,将其插入螺钉尾部“U”型槽之中,扭紧后利用X线仪器观察位置的合理性[4]。若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可酌情将患者创伤椎体椎板与棘突进行削切,降低患者椎管压力,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如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较为严重,在切除椎板与棘突基础之上,将患者创伤椎体的关节突予以削切。予行椎管减压处理后,对位移骨块实施复位处理,如患者椎间盘组织存在破碎,则需将其予以摘除。如患者椎管占位程度过高,超过椎管1/3以上,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较严重,需将患者硬脊膜切开,将其中的积血和积液加以处理,采用冰盐水实施冷敷[5]。手术处理结束后给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常规引流,置引流管后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及调整体位,避免长时间对皮肤造成压迫而发生压疮问题。同时,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药物,防止患者手术区域发生感染,密切关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引流液量、颜色及性质,一般手术1-2天后,且引流量较少时可拔出引流管。给予患者营养神经的药物,以改善患者胸腰段脊柱骨折造成的神经损伤,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水平。胸腰段脊柱骨折术2天后,可针对患者实施床上恢复性训练,取患者仰卧位,要求患者勾动脚趾、环动脚踝,并以髋骨和双脚为支点摆动膝盖,上述早期康复训练每天进行2次,每次重复10组[6]。随着患者病情逐渐好转,逐渐加大早期康复训练量,并加强患者上肢、下肢的活动,避免患者发生肌肉萎缩现象。待患者手术2个星期后,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可帮助患者佩戴固定夹,在固定夹辅助下予以下床活动。

3 观察指标:于手术前与手术后测定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脊柱侧弯Cobb角。于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对患者疼痛感予以评分;于手术前后采用JOA(日本骨科协会治疗标准)对患者实施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分为Ⅰ、Ⅱ、Ⅲ、Ⅳ4级,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进行测评。神经功能正常=Ⅲ级+Ⅳ级。

5 结果

5.1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及脊柱侧弯Cobb角比较:治疗前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为(18.42±1.63)mm,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为(25.51±1.06)mm,t值为24.1878、P值为0.0000;治疗前患者椎体后缘高度为(19.97±1.34)mm,治疗后患者椎体后缘高度为(25.72±0.91)mm,t值为23.5470、P值为0.0000;治疗前患者脊柱侧弯Cobb角为27.30°±3.61°,治疗后患者脊柱侧弯Cobb角为4.08°±0.84°,t值为41.5557、P值为0.0000。对比治疗前后椎体高度及脊柱侧弯Cobb角数据,两者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脊柱侧弯Cobb角较小。

5.2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JOA评分比较:治疗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6.82±1.17)分,治疗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76±0.53)分,t值为26.1313、P值为0.0000;治疗前患者JOA评分为(11.79±2.90)分,治疗后患者JOA评分为(26.37±2.62)分,t值为24.7458、P值为0.0000。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及JOA评分数据,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JOA评分明显有所提升。

5.3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比较:治疗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神经分级情况如下:Ⅰ级7例,占比15.91%;Ⅱ级26例,占比59.09%;Ⅲ级9例,占比20.45%;Ⅳ级2例,占比4.55%。治疗前神经功能正常11例,占比25%。治疗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神经分级情况如下:Ⅰ级3例,占比6.82%;Ⅱ级12例,占比27.27%;Ⅲ级19例,占比43.18%;Ⅳ级10例,占比22.73%。治疗后神经功能正常29例,占比65.91%。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组间差异性较大(x2=14.5800、P=0.0001),治疗后神经功能正常比例(65.91%)明显高于治疗前(25%)。

讨 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伤势较重,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缺失,加之脊柱作为人体支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威胁较重,极易发生神经和脊髓不可逆转的损伤,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受到瘫痪和死亡的威胁。鉴于此,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可采用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联合治疗,术中对患者创伤区域加以清理,缓解创伤椎体对脊髓造成的压迫,并予行骨折复位术。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损伤椎体的稳定性,使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好,同时,该种治疗模式给予患者脊髓一定的保护,能够促进患者脊髓及神经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陈晓斌、陈晓光针对该种模式应用效果予以研究,将5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骨折复位固定法和椎弓根螺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常规组预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远低于联合组[7]。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均表示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模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了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之中,患者受损椎体固定效果较好,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水平较高,患者早期即可采取康复式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椎弓根螺钉与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后,患者前后椎体高度、脊柱侧弯Cobb角得以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因此该种模式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腰段椎弓螺钉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研究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