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2019-01-02李茜张舵孙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文化发展西安

李茜 张舵 孙杨

关键词:西安;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识别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9日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2007~2016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加,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1)

(二)其他文化产业指标。截至2016年12月底,西安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38个,全国文化先进区县2个,省级文化先进区县7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传承人6名;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5个,传承人46名;列入国家规划的文物大遗址7个,连续举办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根据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西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7,682个,从业人员达18万人。2016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1.54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8%,增速为11.05%。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0%左右。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西安市文化产业在原有优势行业的基础上,正在形成有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生存环境,集群效应初步呈现,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二、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市场,文化产业市场要有活力首先得有完善的市场体系,这也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西安市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依然不成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有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国有文化单位虽然进行了转企改制,但因传统观念影响、历史遗留复杂等问题,目前依然存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现象。行业主要管理者由政府部门委派,市场主体不明确。存在管理粗放、体制僵化、人员冗余的弊端,企业经营往往不堪重负。政企不分、权责不清的管理现状,导致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机制不靈活、经营效率低,缺乏竞争动力和创新动力;二是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困难,市场竞争程度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高,民营企业不能和国有企业以相平等的地位进入文化产业市场,造成大量文化项目因缺少投资而无法实施。此外,由于国有文化企业对于一些文化资源的垄断,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很难形成自由竞争;三是文化市场监管滞后。西安市针对非法出版物、知识产权侵权等较少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对于文化市场的违法行为,惩治力度和打击力度不大,多头管理、多头执法、力量分散等问题突出,导致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结点被人为分割管理,阻碍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集聚效应不突出,产业融合度不高。目前,全市除了曲江新区以外,其他文化产业园区多是沿用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产业园区聚集效应不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横向集群未成型。一些文化产业园区内文化企业入住率低、文化企业占比不高,园区往往沦为各个行业混杂的企业办公出租地,不能实现主体化、个性化的聚集,难以形成行业氛围;二是园区内产业链未形成。园区本身未能整合好上下游资源和引进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文化企业,无法在园区内实现上下游产业的无缝链接;三是产业融合度低。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附加、高关联的产业,与文化关联度高的旅游、科技、体育、生态等多项资源都是西安的优势资源,但并未形成“文化+”的格局,融合度极低,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一是政策信息不对称。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存在政出多口,多头落实的情况。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对相应政府管理部门不了解、不清楚,甚至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寻求政策指导,常常要支付很多因为“不规范”而产生的罚款,又无法及时获取应有的政策、资金扶持而错过政府扶持、补贴和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创造的创业环境不佳。一方面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以中央财政投资51亿元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例,虽然平台网络已覆盖,但由于建设基础差、地方资金配套不到位、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存在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特色服务缺失、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在创业创新方面作用的发挥。三是企业创业资金获取渠道有限。创业金融资源获取难度大,制约了创业进程。很多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非常有限,部分银行和融资机构因为风险控制等原因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政府的产业发展基金也往往侧重于国有企业,过高的门槛和制约因素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四)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西安有着丰富的文化人才资源,但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领军人物。领军人物以企业家、文化名人等为主,他们往往能发挥强大带动作用,率领团队创造出色的业绩。西安目前很少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示范作用、引领作用无法显现,行业导向和凝聚力也不强,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二是缺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注重工作的独创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对创新的竭力渴求,这些特质都使它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因此对人才的要求要不拘一格,不能单纯以学历、资质等为评选标准,传统的选拔制度容易导致优秀专业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三是文化企业内部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长的特点,这使得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加之西安市的人才环境和工资待遇等相较于发达地区,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往往导致企业的骨干力量、优秀人才外流,企业的留人难度增大。

三、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要从根本上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关注文化传承和大众性、普及性、基础性问题;另一方面提高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能力和水平,给企业提供产业聚集的有机空间,创造更多文化平台,全方位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1、健全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国有文化资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建议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充分考虑文化宣传工作的自身特点以及管理需求,加快探索建立主管主办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

2、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快完善地方知识产权的立法。着重解决涉及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定、技术秘密保护、损害判定等问题。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引导。鼓励中小文化企业申请发明专利;鼓励中小企业对接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三是加大对文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规模化、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帮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尽快适应市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化。

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1)出台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政策,完善相关法规。制定民营新兴文化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并将重点落在影视、演艺、文化旅游、数字出版、游戏、动漫等领域上。同时,加强支持民营文化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进一步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完善准入标准、程序和管理办法,适当调整现行的相关产业政策,使其更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以政策导向与法规来调控产业发展;(2)设立扶持民营新兴文化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知识产权保护基金。采取“事后奖励”与“事前培育引导”并重,“助、投、奖”三管齐下的扶持方式,对民营新兴文化企业的优质项目与知名品牌进行补贴及扶持。整理发布《重点新兴文化产品保护目录》,联合文化、工商等各个管理部门,重点打击品牌(产品)侵权行为,增强综合维权力度,为民营新兴文化企业提供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3)积极引导资本投向民营新兴文化企业。对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民营企业应在业务指导、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民營新兴文化企业通过入股、购买、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

(二)聚合发展,提高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1、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在对西安文化产业分布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避免区县的同质化竞争。依托高校资源优势规划“环大学文化产业带”。通过集聚高校院所的学术、科研、人才资源,围绕高校重点学科实现培育孵化,形成文化产品输出,打造文化产业链。

2、塑造产业特色。园区发展需要根据自身需要和已有产业基础,深度挖掘西安的文化内涵,以核心资源作为集聚区的发展主题,塑造各具特色、难以复制的文化创意品牌,开发文化内涵丰富、高文化附加值、人性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体验式文化消费需求,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3、提升服务水平。针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风险程度高、信用等级不够、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等问题,建立一套专门的金融信贷标准,加快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集聚区应引入市场主体认可的专业管理团队,以服务企业为主体,不断完善资金、政策、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孵化服务,加快改善集聚区交通、通信、网络、生活服务设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文化人才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入驻企业发展,实现集聚区企业双赢,避免因租价上涨、人才流失等原因对真正的创意群体形成“挤出效应”,导致集聚区功能异化。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

1、加快转变文化管理部门职能。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其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政策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做到加强监管与简政放权协调推进。

2、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经营团队投资兴业。要充分利用好政府采购机制,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扩大对中小文化企业产品的采购,培育和扶持一批中小文创企业,逐步形成良好文化产业生态。要发挥媒体在引导舆论、引导时尚、引导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对文化企业、特色文化创意项目、新兴文化创意消费的报道和展示,更多开展文化创意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市民文化消费,增进市民与文化产业集聚区间的联系,培育潜在的文化市场。

3、疏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渠道。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有机结合,主动走访外国驻华使馆、文化中心等机构,组织专题洽商。组织文化企业赴丝路沿线国家接洽产业资源,开展产业合作,努力探索推进文化“丝绸之路”建设新路径。用好欧亚经济论坛等展会平台,推介文化内涵丰富的西安文化资源,促进创意、人才、项目、资本等要素对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广纳专业人才。出台最优惠、最实在、最有含金量、最可操作的吸引人才的政策,下大力气引进掌握文化产业核心技术的团队和领军人才,鼓励文化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创意人才和营销经纪人才。

2、建立文化人才奖励激励制度。设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领域奖项,挖掘和吸引优秀人才来西安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化创意人员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加快文化创意成果的转化率。探索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相结合的现代企业激励制度,调动文化创意人员创业、创意的积极性。

3、加强人才的培养、培训。启动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等重点人才建设项目,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深造,为文化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在人才培训方面,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大型文化项目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批文化人才实训基地,举办多层次、多行业人才培训班,培养文化人才骨干和高级管理者。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斌,陈艺天,魏洁云.西安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8(26).

[2]戎岩.新时代大西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17).

[3]雷县鸿.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丝路文化高地[N].西安日报,2018.2.13.

[4]李震.西安文化产业的短与长[N].西安日报,2017.9.4.

[5]杨博,唐彬.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18).

[6]薛东前,张志杰,郭晶,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5).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文化发展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唐宋交通发展对文化交流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