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产业兴旺 推进乡村振兴
—— 以宣城市宣州区为视角

2018-12-31曹光鑫中共宣州区委宣传部

安徽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三变乡土农户

◎文/曹光鑫(中共宣州区委宣传部)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振兴则是关键所在。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实产业振兴文章,筑牢乡村振兴之基。2018年上半年以来,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重点对乡村产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产业现状

宣城市宣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气候条件适宜,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1.产业扶贫扎实推进

宣州区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七大行动”,多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到2017年底,全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完成贫困村产业项目45个、到户产业项目2.2万个,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2.优势产业渐成气候

宣州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优化各方资源,借势助推产业转型,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经果林立体种养等循环经济模式。“块状农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全区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洪林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三轮获省考核优秀等次,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建设全面启动。2017年,全区实现粮食总产量51万吨,蔬菜总产量25.9万吨,烟叶产值2.9亿元;稻渔综合种养3.5万亩,水产养殖28万亩。省政府在该区召开现场会,全面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3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6家。新增家庭农场215家、农民合作社65家。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单位8家,农产品11个。“水东蜜枣”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水阳镇获评“中国幼蟹第一镇”。

4.产业带动惠民增收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域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土地、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化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建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构建一、二、三产业相融互促的格局,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增收。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宣州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处于融合发展初始阶段,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问题。

1.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受各种因素制约,特色优势产业依然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导致部分特色产业有优无势、有特无色。从总体上看,整个产业“有群山而无高峰”。

2.要素配置不尽合理

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由乡村流入城市,加上要素投入不足,造成乡村的严重“失血”和“贫血”。农村“三变”改革政策配套跟进不力,与之相配套的基础工作推进缓慢。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小龙”多,“大龙”少。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存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足等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农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撑作用难以凸显。

3.乡土人才严重匮乏

对于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乡土人才,各地的重视程度和培育力度还远远不够。一是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二是缺乏完善的乡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导致乡土人才大量外流,以至于出现了“乡土人才匮乏、劳动力资源浪费”的怪现象。

4.产业融合不够紧密

一是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紧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销对接失灵等客观问题成为制约融合发展的“拦路虎”。二是新型经营组织发育缓慢,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总体较弱,尤其是“融资难”“融资贵”等瓶颈亟待破解。三是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各融合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结机制,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三、对策建议

1.出台系列政策,培养乡土人才

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最为关键。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围绕“产业兴旺”的要求,创新乡土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方式,编制乡土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动态管理的乡土人才库,制定乡土人才培养、管理、考核办法,出台培养乡土人才系列激励政策,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配置合理、保障有力的乡土人才队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紧扣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的现实需求,依托区、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对乡土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对于产业发展带头人,分批次选送到党校、大中专院校进行1年到3年的深造,构建一支以产业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产业能手、旅游人才、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知识型、技能型、复合型乡土人才队伍。三是搭建创业平台。通过产业带动、活动带动、结对帮带等方式,多层次搭建乡土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平台。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在政治上,将优秀乡土人才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储备库或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荣誉上,每年开展“田秀才”“土专家”“拔尖人才”等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待遇上,建立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配套落实相应待遇。

2.探索有效路径,促进有效对接

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就要以产业为基础,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以“反弹琵琶”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构建产业体系。要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核心,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植壮大产业集群。一方面,完善以线下农超对接、线上电子商务为主体的营销体系;另一方面,引导小农户与一、二、三产业相融互促,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构建利益联结。要以共享为核心,构建小农户与经营主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农户参与和发展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入股、合作等方式,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变身产业链上“小股东”。三是构建自强模式。要以自强为基础,探索小农户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的养成路径,破解小农户“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等难题,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倒逼种养标准化,带动流通市场化,促进生产规模化,提升农民组织化,引领产品品牌化。加大小农户的技术与经营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与产业扶贫融为一体,优化农业供给结构,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

3.谋划多元融合,提速产业引擎

依托乡村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创新多样化产业融合方式,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是紧扣链条延伸,推进农工融合。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格局,凸显产业集聚效应。二是紧扣功能拓展,推进“农文旅”融合。放大乡村资源、生态、气候等优势,挖掘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旅游”等新产业和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农家乐”“渔家乐”“采摘乐”基地建设,以农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紧扣通道建设,推进农贸融合。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推动现代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农产品出村。四是紧扣结构调整,推进内部融合。依托“中国幼蟹之乡”“中国酱板鸭之乡”“中国反季节香菇之乡”等“国字号”品牌,调优农业种、养、加结构,优化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种、养、加模式,推进蜜枣、香菇、芹芽、毛豆、河蟹、青虾、宣木瓜、高山茶、太子参、优质稻等精品种养加基地建设,打造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4.深化“三变”改革,引领产业发展

“三变”改革的内涵是“股”、关键是“变”、重点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一是激活资源要素。以集体资产、土地等资源,技术技艺等形式入股经营主体,变“耕者有其田”为“耕者有其股”,形成资源叠加效应,让乡村分散闲置的资源活起来。二是着眼于优势产业。探索构建“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产业扶贫”“三变+特色村镇”“三变+龙头企业”“三变+乡村旅游”等多种全新的“三变+”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壮大乡村旅游、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现代种养业等别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三是着眼于资金整合。创新财政资金股权化,发挥投融资平台牵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三变贷”等信贷产品,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激活放大涉农资金使用效应。四是着眼于主体带动。扶大扶强新型经营主体,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建立产权、责权清晰的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经营主体承接带动作用。五是着眼于风险防控。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风险评估、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权益保障等针对性机制,有效防范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

猜你喜欢

三变乡土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乡土中国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