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淮北创新型城市建设

2018-12-31淮北市科学技术局

安徽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淮北高新技术培育

◎文/朱 伟(淮北市科学技术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淮北市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发挥科技创新对全面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作用,着力推动转型崛起,着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人才队伍等创新力量,着力做大做强创新载体,探索淮北特色的城市创新发展路径,为实现2020年建成省级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政策支持,精准推进科技创新

根据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修订完善《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一是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在原政策基础上加大奖励力度。二是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建设。对利用闲置校舍、办公楼等改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并完成市级认定(备案)的,对新增投资给予补助。对新认定的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免费为在孵科技企业(创客)提供办公、生产场所的,给予运行主体房租补贴。三是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企业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的固定资产投资,给予贷款贴息。对认定(备案)的省级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奖励。四是支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设立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三基一技一大”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等。五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对获授权发明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助。发明专利按实际缴纳年费给予全额资助。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实施,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环境,对涉外维权成本给予资助,支持专利质押融资。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创新要素

围绕产业升级科技需求,积极构建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开放创新体系,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才,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针对新型煤化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组织实施“百企联百校”工程,重点开展“教授博士淮北行”等专题产学研活动,每年开展专题产学研活动不少于5次。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中关村示范区、合芜蚌示范区等战略合作,深入推动与中科院、煤科总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及北大方正科技集团、东华软件、科大讯飞等企业对接交流,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引进科技成果50项以上。

三、培育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贯彻落实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办法,按照科技型企业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培育三级体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按照成熟期1年、成长期2~3年、初创期3~5年培育时序,对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细化培育措施,落实支持政策,开展点对点辅导帮扶,重点对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科技型企业开展分类培育,快速壮大淮北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20家。

支持骨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开展骨干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在各级科技项目立项、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安徽机电、理士电池、华中天力、相邦复合材料、金龙机电等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安徽机电、理士电源等5家企业入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皖北煤电、临涣煤焦化等5家企业进入全省创新企业百强。

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充分发挥方正智谷、源创客、梧桐树、众邦等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集聚作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培育小微型科技企业。鼓励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市场化的众创空间,推广新型创业孵化模式。以源创客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方正智谷众创空间为依托,整合现有双创平台资源,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双创平台新高地。

四、建设创新载体,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着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创新要素资源,聚焦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依托淮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烈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建成以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为特色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依托濉溪铝基新材料和杜集高端装备制造两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发展铝基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依托安徽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发展碳基新材料,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煤化工产业向高端煤基新材料转型发展。

着力打造淮北绿金科创大走廊。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推进方案,坚持科学规划、高效集约、绿色发展,引进、培育、做强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统筹产业集聚、新城发展和生态宜居,集聚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小微企业,建设陶铝新材料研究院、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产业基地、科创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绿尚小镇、石榴小镇等一批特色科技创新小镇。目标建设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先进、创新人才汇聚、创新体制完善、创新服务全面、基础设施完备的省内一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走廊。

着力争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按照争创国家高新区的目标,整合龙湖工业园和开发区新区资源,采取一区两园形式,改进管理和服务,完善和落实政策,引进创新企业、创新人才,配套完善孵化培育功能,集聚发展陶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高新区软件和硬件实力。

五、完善激励机制,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力度,引导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人才引领能力。制定和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人才储备金制度,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提供科技、融资、成果转化及安家补贴、生活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抓好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依托职教园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围绕淮北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加强企业家培育,不断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眼光、管理水平、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融合,大力引进一批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企业家。大力实施相城“金蓝领”万人计划,建设一批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高,具有开放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计划。运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给予先期资金支持,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载体、融资及安家生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淮北创新创业。重点扶持新型无卤阻燃材料、智能移动机器人、芳香产业等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到2020年,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

猜你喜欢

淮北高新技术培育
TGS智能梯流干选机在淮北矿业集团的应用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