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生态自由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向度

2018-12-31王宏兴李长虹杨志臣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规律

王宏兴,李长虹,杨志臣

(1.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如果说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就是一种追求自由的实践存在物。生态自由作为人类总体自由的一个基本向度,是在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孕育的自由因素,升华出的自由要求。

一、生态自由的基本内涵

从哲学上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人生在世,时时刻刻都要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精神活动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必然蕴含着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思维发展的规律。因此,人类必须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并真正把握这些规律,否则的话,就永远只能生活在这些外在的必然性之中,在实践中就会四处碰壁、到处跌跤。可见,认识必然,把握规律,这是首先需要达到的认识自由,也是人类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人还要利用对必然的认识去改造自然,使自然的变化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和目的;改造社会关系,消除社会关系的异己性,使之成为个人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支撑平台;改造自身的精神世界,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丰富性与全面性,这样才能培养健全、独立的自由个性。总之,人类只有通过对必然的认识达到对世界(包括人自身)的改造,这才是自由的真正实现。这种状态就意味着人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本然与应然、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由于自在的、原初的自然不能满足人,因此,人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需要与需要的满足、目的与目的的实现关系。人与自然通过实践活动所发生的物质变换关系,当然地具有生态学意义和属性。生态自由就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中的自由。首先,生态自由意味着对生态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主动驾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生态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进化的规律,是自然规律和主体活动规律的统一。要实现生态自由,必须在认识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地驾驭生态规律,让生态规律在符合人类实践目的的状态下发挥作用,这样才能顺利地实现生态价值,创造生态审美。相反,如果不能把握生态规律,而任凭生态规律盲目地发挥作用的话,结果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严重破坏,这样也势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这就是所谓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其次,生态自由意味着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合理地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对自然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促进自然系统的生态和谐。再次,生态自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随着共时性意义上社会自由的生成和实现,造成自然异化和社会异化的土壤被彻底清除,自然完全失去了异己的性质和纯粹的有用性,而真正成为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自然变成了人类可以诗意栖息的美丽家园和精神港湾,这实际上就是人类解放和自然解放的双重实现。

总之,生态自由就是在驾驭和利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也是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二、生态自由是生态实践中求真达善合美的内在契合

从某个角度来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因其必然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造成一定的生态结果,可以称之为生态实践。从生态实践发展的方向来看,它是融合了生态认知、生态价值和生态审美的总体性活动。生态自由就是生态认知、生态价值和生态审美在生态实践中的高度和谐和内在一致。

生态实践是总体性活动。生态实践展现出生态认知、生态价值与生态审美等多重关系和向度,这本身就说明生态实践是一项总体性活动,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生态实践不是建立在生态认知的基础上,那么所谓的“生态活动”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脉络和规律,那就是没有明确方向和基本尺度的盲目行动,就更不能取得成功了。如果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满足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价值关系而发起的,那么这样的活动根本就称不上生态实践,更谈不上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如果在生态实践中没有生态审美的生成和出现,那就意味着生态实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完善的程度,它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也就非常值得衡量和反思了。总之,生态实践作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形态,必然是一项涵盖生态认知、生态价值、生态审美等基本维度的总体性活动。正是这种总体性表征着实践发展的弹性和张力,从而为生态实践不断地敞开着无限的“希望空间”。也只有这样,生态实践才能托起使人类走向生态自由的历史使命。

生态自由是真善美在生态实践中有机统一。人与自然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无论历史怎么发展、时代怎么变迁,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联系永远是割不断的。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然的积极改造者,这就不断地优化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得到相互提升。可见,人的活动不是一定会造成对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只有违背了生态规律的实践活动才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损害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实际上,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规律的认识将不断深入,就能更好地调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逐渐提高生态价值实现的层次和水平,并使生态实践越来越清晰地彰显出生态审美的内涵和意蕴。这就意味着人类不仅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也切实增进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标志着人类在生态实践中实现了“求真”、“达善”、“合美”的完美统一,这就是生态自由的实现。实际上,生态自由就体现在人类每一次成功的生态实践中。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生态自由实现的层次和程度将不断提升,并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到全面彻底的实现。

总之,从实践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趋势来看,生态实践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求真、达善、合美的活动,生态自由就是生态之真、生态之善和生态之美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

三、生态自由实现的社会向度

实际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面貌必然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是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带来的社会剥削和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自然异化和生态异化,从而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和失控。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这些现象,最终都依赖于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和重大变革。可以说,只有在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总体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生态自由和社会自由,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一,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人的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的根本前提。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归根结底,私有制是社会和自然领域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总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打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闸门。“通过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制实现的重新占有对我们与自然关系的集体控制,异化可以被克服。”[2]进一步地看,要消灭私有制,就必须消灭少数人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而剥削广大劳动者的特权,让社会真正变成由一切劳动者组成并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有彻底地消灭私有制,才能建立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普遍联系,实现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合理化,从而在社会实现公平、有效的利益整合。而且,在消灭私有制的同时还要消灭社会绝大多数人一无所有的状况,这才是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完整理解。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腐朽的东西都会沉渣泛起。在这个意义上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战胜贫困、消灭贫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得以满足,物质需求得以实现,才能真正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才能实现人们在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方面的公平正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同进化才真正成为可能。

第二,实现人的自然解放和社会解放是内在统一的。随着私有制的彻底消灭,旧的社会分工就走到了历史的终点。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这些长期存在的社会差别也将最终归于消失。从人类解放的总体视野来看,这不仅具有消除社会关系异化性质的历史意义,也具有优化生态关系、促进生态自由的积极意义。例如,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形成的城乡分裂也造成并加剧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通过消灭城乡对立,恢复和重建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能有效修复社会对自然造成的生态断裂,促进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样,人才能真正把自然作为无机的身体,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作为对人类自由的肯定和确证。“解放等于非压制性的控制自然,就是说,控制是受人的需要指导的,这种需要是由联合的个人在合理性的、自由的和独立的气氛中提出的。”[3]可见,消灭三大差别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维度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就实现了人的社会解放和自然解放的统一。

第三,实现人的自然提升和社会提升的统一是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人与动物之间具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但是,从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总体进程来看,人类还尚未彻底完成“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和“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的历史任务[4]422。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说,虽然人类谋求生活资料的方式与动物的生存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由于私有制社会关系的宰制和戕害,人类还尚未成为人与自然交往中的真正主人。就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来看,由于社会关系的异化性质,人类依然不能成为社会关系的真正主宰,社会还没有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境界。因此,人类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必须坚持自然提升和社会提升的统一、生态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契合。这个共同的前提就是通过消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4]422。这样就必然产生两重效果:一方面,通过生产革命的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将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使其能够以合理的、人性的方式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这样,这些在以前都是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将会被人们熟练地加以运用,并任凭人们的自由支配。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在改造自然时就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的自由状态,做到既“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论语·为政》)。另一方面,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在社会关系方面将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解。这样,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一直都是作为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现在则变成他们自由行动的条件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就能自由自觉地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也只是从这个时候起,自然的运动和社会的变化才会越来越多地符合他们所实际预期的结果。这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伟大飞跃。

总之,一部人类历史就是通过实践不断趋向自由的历史,自由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诉求和最高境界。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398。当然,这个目标只有在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不断趋近并实现这个目标的希望之路。

猜你喜欢

私有制异化规律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