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回族花儿”的宗教蕴含

2018-12-29韩璐

艺术评鉴 2018年17期
关键词:音调回族语言

韩璐

摘要:“回族花儿”是至今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山野民歌,是广大回族群众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本文试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运用“声音—行为—概念”的研究模式,通过对“回族花儿”中属行为范畴的语言行为和与声音范畴相关的音调进行剖析,揭示“回族花儿”中在语言与音调上的一些特征以及语言与音调背后深刻的宗教内含。

关键词:回族 “回族花儿” 音调 语言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6-0014-02

一、回族与“回族花儿”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56个民族中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形成的初期阶段可追溯至元代,是从1219年以成吉思汗为统领的蒙古军队开始西征,大批中亚、西亚各国人被迁徙到东方来。其中有自波斯、阿拉伯及西域诸国被裹胁和征调而来的军士、工匠、被俘虏的妇孺,也有一些学者和社会上层分子。

中国的回族形成后,将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带入中国,并一定程度将其保留在了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回族和伊斯兰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不可混淆的。回族在继承伊斯兰文化习俗的同时,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也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华大地上汉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回族基本通用汉语,使用汉字,以及回族的音乐,比如西北回族地区的“花儿”“宴席曲”等,便是吸收了民间的曲调,与中国民歌融为一体。种种带有伊斯兰韵味的回族文化与中华汉文化代代交融、相互适应,逐步发展形成如今异于伊斯兰文化又不归流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具魅力的回族文化。总的来说,回族文化既保留了历史发展的足迹,又融入和体现了当代人的创造性风韵。

花儿,是至今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山野民歌,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熏陶和积淀流传下来的心声。花儿被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种,使用当地汉族语言,传唱在西北地区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和部分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九个民族中。其中,河州型花儿通常被称为“回族花儿”,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的民族共同创造和演唱的花儿,主要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和新疆四个省区,是广大回族群众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回族花儿”曲调悠扬,感情表达时而苍凉、悲泣,时而愉悦自在,其歌词质朴、诚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内涵更是耐人寻味,其中包含的宗教性韵味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回族花儿”音调中的宗教蕴含

宁夏六盘山地区流传的“山花儿”,又称“干花儿”,是融合了山歌的高亢与小调的委婉两种特征的花兒衍生体,是宁夏地区特有的一种花儿类型。这类花儿的令调较多,情况也较为复杂,音乐的调式上打破了河州花儿中徵调式、商调式的统治地位,因受到伊斯兰教音乐的影响而以羽调式、角调式居多,徵调式、商调式次之,偶尔也会有宫调式。“山花儿”除受民间小调和其他山歌的影响外,有些令调很明显受到伊斯兰教赞主赞圣的诵经音调的影响。宁夏自元以来就是回族聚居之地,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男子从小就学习阿拉伯语,诵读《古兰经》及赞主赞圣词,受伊斯兰音调影响极深。因此,他们唱花儿时,也很自然的把自己极为熟悉的伊斯兰音调融了进去,但是由于各类吟诵的伊斯兰音调无谱可循,全凭口传心授,每个人在吟诵过程中根据个人情绪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在阿拉伯音调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的加花变奏,这样的吟唱可谓是“十唱九不同”,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特色。如谱例1是宁夏六盘山同心县的一首“山花儿”,它与谱例2中带有阿拉伯音调的伊斯兰教赞主词的音调极为相似,包括装饰音以及一些无法准确记谱的微分音的存在。

带有曲调的赞词和《古兰经》的诵读对于众穆斯林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借助音乐的形态普及了伊斯兰文化,劝化穆斯林群众,增强了宗教归属感,对维系民族情感,提高民族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宁夏的回族穆斯林们将这样的音调不仅仅只运用于宗教活动当中,而是将这样的音调融于生活中随口唱起的“山花儿”中,这样带有伊斯兰音调的“山花儿”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音调,对于当地穆斯林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召唤,是民族身份的确认,是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民族自我归属性的认同。同样,这种带有伊斯兰音调的“山花儿”不论是走到哪里唱起来,都能唤起当地回族穆斯林在心理情感上的认同。

三、“回族花儿”语言中的宗教蕴含

回族穆斯林们为什么要唱花儿?当问及他们时,不论文化素养高低的回族穆斯林都会不约而同的回答:“花儿本是心里的话”。花儿率真地反映着回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回族穆斯林的花儿中唱的是情浓意切,人生苦甜,当然也不乏有表达对真主安拉的敬畏之感的小调。另外,回族在日常的交流中以汉语为基础,但同时也夹杂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汇,他们将这种语言习惯运用在花儿的唱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回族花儿歌词②:

进了大寺朝西跪,安拉和海尔俩赎罪,

不是我不做乃玛孜,阿訇他和我家不对。

这是宁夏六盘山“山花儿”中的一首歌词,歌词中的“安拉”是阿拉伯语汇,意为真主;“乃玛孜”是波斯语音译,意为礼拜;“阿訇”也是波斯语汇,意为老师,是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这些花儿的歌词既是描述伊斯兰教宗教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同时还夹杂着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汇以及回族日常的生活语言,使花儿的歌词体现出鲜明的回族特征。他们通过用花儿的形式去描述他们的宗教生活,并用带有伊斯兰语汇的歌词来唱花儿,是对信仰最直接的表白,增强了众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是直白地表达对真主安拉的畏惧与崇拜之情。带有伊斯兰语汇的“山花儿”对于众穆斯林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借助音乐的形态普及了伊斯兰文化,劝化穆斯林群众,增强了宗教归属感,对维系民族情感,提高民族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回族穆斯林的生活中宗教信仰占据他们重要的一部分,每个穆斯林从出生就开始浸染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中,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的都是具有伊斯兰宗教音调特点的音乐元素,他们将这些元素自然而然地融进了生活中的民间小调“花儿”中,在生活中自娱的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民族情感。回族穆斯林在“花儿”中融入伊斯兰音调就是众穆斯林用外向性音声行为来表达其感恩与崇拜真主的信仰情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花儿”是回族的“花儿”,是带着浓烈的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是穆斯林融入个人感情的运用优美的音调来传达信仰情感的。

回族穆斯林在继承伊斯兰宗教文化生活的同时,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华文化,形成回族以汉语为基础,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为辅的独特的回族语言文化。他们运用花儿的曲调,即兴填入与伊斯兰教宗教有关的歌词进行歌唱,可以说是一种借用“花儿”直接传达信仰的活动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表达对真主的崇拜与感恩,是心灵的寄托。

总而言之,西北地区的“回族花儿”在伊斯兰教教义的硬性模式下不断改进,同中取异,使该地区的带有宗教意味的回族音乐文化呈现出既保留又发展的良好态势。

注释:

①刘同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②刘同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第48页。

参考文献:

[1]刘同生.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马冬雅.当代回族音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3]祁宝峰.宁夏六盘山地区“山花儿”及其演唱风格[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美]Merriam.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陈铭道校.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音调回族语言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音调语言让人更有乐感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有只小狗会说话
乐器的音调是如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