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文献对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选穴及用药规律分析

2018-12-29王甜甜贾士枞张晓旭王富春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任脉主治经脉

王甜甜,贾士枞,张晓旭,王富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属于妇科常见病,常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者患者的体质比较差、病情反复发作所致[1]。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下腹疼痛、白带增多等。西医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疗效欠佳,病情易反复[2]。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穴位贴敷治疗属于中医外治法,与中药内服相比具有无胃肠道毒副作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快等优势[3]。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选穴和用药规律方面进一步研究归纳总结,为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标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腧穴配伍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基础检索文献,检索出符合标准的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文献32篇。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出自《中华妇产科学》[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016版[5]。

1.2 文献检索策略 以“慢性盆腔炎”“带下病”“瘕”与“穴位贴敷”“穴位敷帖”“膏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伏九灸”“三伏贴”“贴敷”“敷贴”等为关键词,检索出符合条件的腧穴及所用药物,进行数据预统计。

1.3 纳入标准 1)以穴位贴敷为主要治疗方法;2)临床观察或以人为对象的试验研究;3)研究方案科学合理;4)穴位贴敷的具体药物和穴位必须明确。

1.4 排除标准 1)所有的有关叙述性、案例列举、病例回顾性(专家经验)、动物实验、文献研究、重复发表以及议论性、综述性、文摘、理论探讨、单纯试验研究等文献;2)没有固定处方和选穴的文献;3)研究的方法或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

1.5 数据统计及数据规范

1.5.1 统计学方法 人工查询并记录各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腧穴及药物,并分类统计腧穴及药物出现的频次。

1.5.2 数据的处理及资料提取 将筛选后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后,将相关资料输入到 Microsoft Excel 2017 电子表格保存,对纳入的腧穴及药物进行分析提取,用 Microsoft Excel 2017电子表格对腧穴及药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5.3 数据的规范化 规范文献信息,内容包括作者、书名、腧穴名称(取穴个数、腧穴所在部位、腧穴所属经脉等)。录入时腧穴用词统一参考《腧穴名称与定位》[6]。对文献中同一味中药但是采用了不同名称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所载予以规范。所有药物的性味、归经的确定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进行规范,次则参照《中药学》[8]。

2 结果

笔者通过对近现代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最终共纳入文献32篇,包括23个穴位、43味药物。分别从腧穴出现频次、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腧穴所在部位频次、腧穴所属类型频次、药物出现频次、药物所属性味频次、药物归经频次、药物类型频次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2.1 腧穴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敷贴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腧穴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1。

表1 腧穴频次分析

2.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腧穴按所属经脉进行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穴次,见表2。

2.3 腧穴所属类型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腧穴按所属穴位类型归类,其选用腧穴的类型、频次、选穴个数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3。

表2 腧穴所属经脉分析

表3 腧穴所属类型统计分析

2.4 用药频次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所用药物按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并且依据频次数递减排序,见表4。

表 4 用药频次分析

2.5 药物所属经脉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按所属经脉归类,统计每条经脉的总频次,见表5。

2.6 药物所属性、味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药物按所属性、味归类,其选用药物的性、味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6。

表5 药物所属经脉分析

表6 药物所属性、味分析

2.7 药物所属类型分析 将近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腧穴按所属药物类型归类,其选用药物的类型、频次依据频次总数递减排序,见表7。

表7 药物所属类型分析

3 讨论

3.1 腧穴出现频次 经统计发现,32篇文献中,涉及穴位敷贴主治慢性盆腔炎的穴位共23个,穴位使用频次在前3位的分别为关元、中极、气海。关元在脐下3寸处,既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也是小肠募穴,主要作用是培肾固本、补益元气、温经调血、暖宫散寒、强身防病[9]。古人曾云:“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干”。中极在下腹部,脐下4寸,前正中线上,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不孕、崩漏、带下、产后恶露不绝等病证。《千金方》云:“胞转、经闭、少腹寒痛,中极主之”[10]。中极穴属于任脉穴,是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调节阴经经气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病因是血行不畅,任脉气血受阻,故选此穴以行气血,治疗多种妇科病证。气海在脐下一寸半,与中极同属任脉腧穴,中医认为此穴主全身气机,有疏通任脉,调节全身气机的功效[11]。慢性盆腔炎大多缠绵难愈,患者素体偏虚,选取此穴不仅可调畅气机,更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达到预防保健的功效。

3.2 腧穴所属经脉及类型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中所选腧穴,共涉及6条经脉,其中包括4条正经和任脉、督脉。本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敷贴治疗慢性盆腔炎所取任脉腧穴最多,占总比例的60.75%。任脉主一身之阴,有“阴脉之海”之称。王冰说:“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12]故任脉为人体妊养之本而主胞胎。任脉与慢性盆腔炎密切相关,调节任脉能够调节全身阴脉之气,疏通脏腑气机。

3.3 药物出现频次及类型 经统计发现,32篇文献中涉及穴位贴敷主治慢性盆腔炎的药物共43味,药物使用种类繁多,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延胡索、三棱、大黄,分别占药物出现总频次的17.91%,14.93%,13.43%;从药物所属类型来看,应用最多的为活血化瘀药,频次百分比为36.76%。延胡索具有活血利气、化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胸肋腹部胀痛,产后瘀阻,经闭痛经等病症[13]。《开宝本草》中有此药功效的记载,认为此药主要治疗妇人产后诸病,月经不调等[14]。三棱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瘀血经闭,痛经等妇科病证[15]。《开宝本草》中认为本药可治疗腹中包块等病症。大黄可以破除癥瘕积聚,治疗瘀停经闭[16]。《本草拾遗》[17]中记述大黄:“大黄……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泻泄骏快,推陈去热……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3.4 药物性味及归经频次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中所选用的药物归经共涉及到11条经脉。所选药物之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为多,出现频次百分比依次为23.20%、20.44%、17.13%。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用药药性多为寒,出现频次百分比为41.22%。药味多归苦,出现频次百分比为48.62%。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药味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泻火存阴的作用[18],盆腔炎是一种炎症,发病时属热性,所以用热者寒之的方法。

猜你喜欢

任脉主治经脉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