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性化人格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2018-12-27张淑芝康素洁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4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学前教育

张淑芝 康素洁

【摘要】双性化人格理论是近年来对学前教育影响较大的一种重要理论思想,在师范院校、中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进行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和学生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双性化人格理论指导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的新途径,以期能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的质量,促进具备双性化人格的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理论 学前教育 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供给侧研究》(XJK016AZXX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227-0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一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前教育机构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导致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近年来,这个问题对学前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家纷纷呼吁、鼓励和支持男性教师介入学前教育。但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改变,男性教师介入学前教育的人数仍极少而且“存活率”非常之低。学前教育引进男性教师存在重重困难。那么在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前,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去弥补男性教师缺失的不足,使男性教师缺失对学前教育及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促使学前儿童两性特质得到健康发展。这是当前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双性化人格理论是近年来对学前教育影响较大的一种重要理论思想,它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双性化人格”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的。传统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分类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依据, 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 对男女两性存在着普遍的性别刻板印象, 即认为“男性具有勇敢、坚强、进取、竞争、成就等特征, 而女性具有温柔 、安静、顺从、脆弱、细致、同情心等特征”。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观念认为,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性别模式,心理就越健康。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 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有害的, 因为它限制了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两个独立的纬度。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傳统意义上的男性人格特征和女性人格特征是可以在一个个体身上很好地融合的,很多被旧有文化约定为男性或女性单独拥有的人格特质, 实质上是属于男女两性共有的性别特征。贝姆的研究充分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因为双性化者自尊感较高,更富创造性,更独立,更快乐自信有能力,能从容应对压力,对环境适应感觉平衡;双性化个体没有严格性别角色概念的限定,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对各种情景作出反应。

本文试图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现状入手,提出双性化人格理论指导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的新途径。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渗透,从而让其自身具备双性化人格的特征,并且能在将来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坚持双性化人格教育理念,削弱性别角色的局限性,促进学前儿童全面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具备双性化者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其个性发展的最优化。

二、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一)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男生资源匮乏

这样低的比例在国内其他中﹑高职业院校和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普遍。

(二)家庭境况不佳,家庭教育缺失

我校每年新生入校时,都会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进行一个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比较拮据,想早点工作减轻家庭负担。有近20%的学生父母离异;近5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较低,自卑感较强

由于高校数量的增加和生源的扩招,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进入各类普通高校或高职院校学习,这就使大多数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在升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高中。部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因家庭境况不佳,或因为在初中阶段早恋、上网、抽烟、打架等问题荒废了学业甚至被学校劝退,去打工年龄又太小,家长、孩子都别无选择,只有让孩子来中职“混”张毕业证。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和消极性。

从2018年秋季开始,我校大幅度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门分数线,但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水平仍低于普通高中,而且入校人数骤降。

(四)对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认识肤浅,缺乏学习兴趣

新生入校时的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近70%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和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认识肤浅,以为当幼儿园老师是一件很简单、很好玩的事。加之入学时心态差别很大,有随波逐流跟着别人来的,有趋于各种压力不得不来的,还有家长让学校看着别出事就行的……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本身就很茫然,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自然也就缺乏学习兴趣。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性质,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想学一技之长、将来当一名优秀幼儿老师的只占少数。

(五)行为习惯养成不好,自控能力差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又长期得不到家长、同学和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属于被放逐、被忽略的群体,从而自暴自弃,他们在学习上懒散,在生活中任性,缺乏集体生活观念。行为习惯养成不好,自控能力差。

三、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现状

(一)仍以传统刚性管理模式为主,管理工作表面化

中职学校现行的招生体制及生源的质量状况,决定了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明显增加。可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仍以传统刚性管理模式为主,尤其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年龄多在15~18岁之间,年龄小、心理不成熟,学校和家长最操心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管理工作中主要还是实施“封闭式管理”,对学生采取“管、控、压”等手段,讲究权威性,统一性、封闭性,强调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心理感受。未能摆脱“消防”式的工作方法与局面。这种管理工作的表面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不具备“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未能正确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

任何层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学生成长这个核心而展开。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者不具备“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往往过多要求学生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而忽略、压抑了学生的个体需要。管理过程中常常注重管理者的主导性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管理者的指导下,学生只要服从即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职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逐渐长大,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要与巨大的发展潜能,开始把自己看作是“成年人”,渴望具有与成人一样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她们渴望参加学生管理工作,愿意锻炼与表现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者往往漠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及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无暇考虑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将社会要求和渴望转化为学生的内驱力,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无主体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在管理渠道上未能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管理主体力量薄弱,缺乏积极性,管理工作效益低

由于近年来普通高中招生人数锐减,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大范围的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中职学校师资和管理人员严重短缺,管理力量薄弱。中职学校不得不聘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他们年轻有工作热情,但面对文化水平低、素质差、难管理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经验。加上聘用人员与在编人员在收入及地位上的差距,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减弱聘用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普通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有巨大的潜能,但大部分教师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超负荷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而且没有什么报酬,大多靠教师的职业道德支撑着,身心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双性化人格理论视角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初探

(一)在教学管理中加强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教学渗透

双性化人格理论指出:人如果同时具备较高的男性化特质与较高的女性化特质,会融合男性的优点,同时具备女性的典型特性,融合了男性刚毅、果断、有力、坚定、独立等特点和女性的温柔、善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等优秀品质。具备双性化人格的学前教育学生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职业的需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管理方面,必须要落实双性化人格理论的渗透,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双性化幼儿教师,同时在校内加强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研习,自主探究如何才能更好地成为双性化人格的幼师,如何让自己的言行更匹配双性化人格的行为,促进自身双性格特质的发展,促进自我全面发展,深入发展,从而能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适应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能更有自我的觉知能力,保持警惕,反思并关注自己的行为、语言,重视自我的言行的力量,做到言行一致,给学前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鼓励具备双性化人格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管理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我们应积极鼓励具备双性化人格的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因为双性化人格的学生自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质同时拥有个性化的性别认同,自我评价高,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很强的自信心,同时适应能力好,抑郁焦虑水平较低,能将工作、学习热情保持在激情状态,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情商与智商高,同时具有很强的处理问题能力,老师与同学们的接纳程度高。吸纳具备双性化人格的学生参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能满足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需要与巨大的发展潜能,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心理、学习、生活上的需求,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更快地解决问题。这样就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向着更人性化、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双性化人格理论学习的环境

我们应该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渗透双性化人格理论的知识,创设良好的双性化人格理论学习管理的环境,定期开展关于双性化人格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深刻理解、掌握双性化人格理论,从知识层面上能吸收、掌握这一理论,并能够充分了解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人的具体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能力特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前行。具备双性化人格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能真切感知双性化人格的魅力,能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营造一种浓烈的双性化人格理论乃至实践的具体氛围,让学生能学习,让学生能感受,让学生能实践,在这样的氛围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势必效果越来越好,培养学生的质量越来越高。

在双性化人格理論指导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应突破单一的管理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式发展,在丰富自身性别个性优势的情况下,还能发展异性的优质个性特点,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双性化性格的人才,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状。

参考文献:

[1]王红瑞.从双性化人格理论的视角分析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J].《基础教育研究》2010(12):46-47.

[2]李方强, 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117-118.

[3]王华.学校双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师准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5):31-33.

[4]陈运普,徐小莉.双性化人格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89-91.

[5]王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觉知能力和行为水平——秉持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理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02):49-53.

作者简介:

张淑芝(1970.02-),女,本科,湖南省衡阳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康素洁(1963.03-),女,本科,湖南省衡阳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学前教育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