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农画竹研究

2018-12-27邵捷周琦

艺术评鉴 2018年15期
关键词:金农创新

邵捷 周琦

摘要:清中期画家扬州八怪被冠以“怪”,是因其皆能有所创新,金农是扬州八怪主要代表之一,所擅绘画题材多样,瘦梅拙竹极具代表。金农画竹以竹为师,也以古为师,他在双钩朱竹基础上,创造出墨线勾勒,朱红染底的新式竹法。在传统主流的墨竹画法之上,金农以书入画,将漆书笔法融于写竹,形成独特的墨竹面貌,成为竹画的经典之一。

关键词:金农 竹 漆书 创新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68-03

一、师古出新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先生,擅诗词、鉴赏、金石碑帖,且长于绘画,其拙竹、瘦梅、杂画、佛马皆具特色。在画竹上,多有创新,虽师古出新,独出己意。金农在《冬心先生画竹题记》自言:“冬心先生逾六十始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竹篁约千万计,先生即以为师。”①从现存作品看,金农最早竹画作品确为其六十岁所画《仿管仲姬双钩竹图》。但金农说“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却是戏言,目的是强调自己“以竹为师”。相反,金农对于画竹的历史非常熟悉,并且有明显的师古痕迹。

金农尝于《冬心先生杂画题记》提及:“唐王右丞画竹用双钩法,江南蜀竹李氏继其余风,作金错刀。至宋石室先生、东坡居士,乃变为泼墨流派。于元若吴兴赵魏公夫妇、蓟邱李衎皆宗之。”②中国画竹始于勾勒画竹,后有墨竹。北宋末年,墨竹之画因文人喜爱而趋于兴盛,直到元、明、清一直蔚为主流,而勾勒画竹在北宋后就停止发展,后世少见。金农说“前人画竹,勾勒之妙,不名一家。有以朱碧渲色为之者,亦能品中高艺也。”③这里金农所说的“朱碧渲染”即是一种极为独特的“朱竹”。

朱竹画法起源,可以一直追溯至苏轼。曾有人问苏轼世上何有朱竹,苏轼回答世上何来墨竹,自此有朱竹绘画。由于朱墨凝重滞笔,缺乏水墨具有的散晕活泼特性,表现色阶层次效果不甚显著,难以引人兴致,只有少数文人偶而为之,纯属笔墨游戏,因而流传画迹尤为稀少。金农则画了不少朱竹,并言“予近日追摹右丞遗意,研点易之朱,戏写幽篁数竿,令观者叹羡此君虚高节,颜如渥丹也。”④王维的朱竹已湮不可见,但文徵明有朱竹一幅尚存记录。金农提及说:“闽中有朱竹,粤中有朱竹,乃物之变者也。昔文待诏曾写一竿,予未之见。因以己意为之,不知其有合焉否耶?”⑤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文徵明所绘朱竹,其瘦硬坚挺,用笔含蓄内蕴,极具清雅。金农知文徵明曾画朱竹,虽然他问不知有合焉否耶?其实金农对于朱竹本身立意的追求,称“以己意为之”,他以朱易墨,是要在虚心高节的君子美德上更增加红光焕发的神情。

观金农所画朱竹,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花卉册》之《朱竹图》(图1),画家用勾勒笔法,填以朱墨,画有两竿修竹及细竹三竿,占据画面左边,右上题款加印,款云:“此画颜如渥丹,仙乎仙乎。”金农对于绘画的理念是学习前人,但非食古不化,而是以师古为前提,以己意而为之。

在另一幅《丛竹图》(图2)中,金农并未朱墨填竹,反倒除竹以外空间涂满朱红,画面有三竿竹,主干立于两细竹之间,竹干、枝叶全用淡墨线条勾勒。朱红画底,更使竹的形态显现突出。右边题款曰:“乾隆戊辰,予从江上移居城隅。书堂前多隙地,命薙氏芟除宿草,买龙井山僧丛竹数百竿种之,每一竿约费青蚨三十,予因画竹,以竹为师,人以老文、坡公见许。……近复画竹不倦,别处新意,自谓老文、坡公无此法。时与兴化郑进士板桥,曾为七品观,亦擅此长。见一诗曰:‘画竹多尽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予常对人吟讽不去口,益信吾两人画竹,皆见重于世人也。板桥闻之,能不辗然一笑乎?”金农的“别处新意”,应指他以墨线勾勒、以朱红染底,此种作法似在画史未见,所以“自谓老文、坡公无此法”,足见他的新意。

二、以书入画,金石写意

金农的竹画除少数朱竹作品外,绝大多数是传统墨竹,其最大创新之处,是他在墨竹中融于其独特的漆书。

中国书法渗入绘画的审美精神,由苏轼《枯木怪石图》生发,画中笔触体现出中国书法用笔急涩相应、提顿变化,尤其画树石的描写,有“飞白”的表现。元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认为画石头以飞白书处理,树木要像写大篆一樣,画墨竹就像“写竹”,写竹要用书法中的“永字八法”,表达了绘画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的观念。

元代柯九思同样是画墨竹的高手,他更进一步提出说:“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钩、屋漏痕纸遗意。”⑥赵孟頫、柯九思等元一代画家对于书画同途、书法入画已成一论,并对明、清绘画产生深远影响。在绘画题材中,墨竹的画法与书法技巧最为接近,用墨画竹这种技法简单,且黑白对比的视觉效果与书法类同,这对于拥有书法技巧的文人阶层,较容易去掌握及模拟竹的自然形态。金农说自己六十岁学画从画竹开始,这与上文所探讨的原理不无关系。

金农年轻时曾拜何焯门下,何焯与当时并称四大书法家姜宸英、陈奕禧、汪士鋐等人都是董其昌一派的典型人物,但金农没有追随“董书”一派,反而受何焯影响对金石碑版甚感兴趣,故金农在书法一道上,弃帖师碑。金农初学书法基调取法颜体,厉鹗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秋访金农时,金农出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又观金农书法,留有诗句“堂堂小颜公,颇喜究气怪。”可知金农当时书法出于颜体。但金农并非仿“颜体”,而是表现出“奇”“怪”的面貌。⑦之后金农“工书”时,恰巧来到扬州,当时郑簠的汉隶书法在当地颇受欢迎,他的好友高翔和高凤翰也都宗法“郑家样”的隶书。金农参酌时人风格,加上他对金石文字的喜爱与了解,从汉隶入手独创“漆书”。金农在七十二岁时所作《相鹤经》题记中写道:“予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唐宋及元明亦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若一时手郑簠者,更不可为之渴笔八分。”这里的“渴笔八分”,就是金农独创“漆书”,其特点是用扁笔,如排刷横扫出线条,竖画及撇画未尾以收尖细的“倒薤”笔法表现,形成横粗竖细,头重脚轻。

四川省博物馆藏《墨竹图》(图3)作于乾隆十五年(1750),画有三枝修竹,主干由画面中偏右生长,再以淡墨画出交错的次枝,短枝置于右下角,题款在右上。金农以浓墨画出主干与短枝竹叶,再重复同色浓墨画出一簇簇竹叶。李铸晋认为金农这种“剪纸式”竹叶,就如同“写竹”。⑧金农的书法是竹叶,就像他的书法的“倒薤”笔法。金农的隶书在竖笔与撇笔有着特殊表现方法,他将这种笔划统一而有规律地运用在画竹叶线条上。无独有偶,在画竹上同样具有特色的郑板桥,也得益于他的书法独创“六分半书”。六分半书以楷隶为主,柔和草、篆,用笔时带隶书的波磔,结体扁而夸张,也是这样的以书入画。

金农个性化的竹叶,除以“漆书”入画外,由于他对金石碑版的研究,将碑碣文字因风化刻蚀而成的斑剥抖动线条,转化为画中特色之一,这种创新是画家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三、结语

无论是所学前贤的双钩朱竹,还是用墨线勾勒、朱红染底的新法竹画,抑或以漆书入画的墨竹,金农都能以我为主,他精深的金石书画修养、明确的创新意识,使得金农能够在以古为师的基础上自出新意,创新竹画的形式语言,这也是他自谓“自谓老文、坡公无此法”豪迈气度的自信由来。

注释:

①[清]金农著,阎安校注:《冬心题画记》,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7页。

②[清]金农著,阎安校注:《冬心题画记》,第138页。

③[清]金农著,阎安校注:《冬心题画记》,第32页。

④[清]金农著,阎安校注:《冬心题画记》,第140页。

⑤[清]金农著,阎安校注:《冬心题画记》,第141页。

⑥[清]孙岳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85,第98页。

⑦范正红:《金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⑧李铸晋著,姜一涵译:《金农的画竹》,收于卞孝萱等编《扬州八怪研究丛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647页。

猜你喜欢

金农创新
图说书法
金农巧救诗
画家也有经济头脑
相思刻骨,钤印一方朱砂色
金农出口成章
金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