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磁场

2018-12-25陈莉

江苏教育 2018年18期

【摘 要】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生命,关心儿童的生活,关怀儿童的家庭生长。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设计、自我管理、自主追求进行实践体验,探究自主发展。学校通过儿童的活动,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磁场,产生精神共振,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儿童的活动;关注生命;关心生活;关怀生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66-0057-02

【作者简介】陈莉,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江苏徐州,221000)教师,高级教师,徐州市“三师工程”带头优师。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把儿童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为儿童提供全面有效的活动,使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亦如学校提出的“基于儿童立场,培养自主发展的人”的办学主张,我们的教育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自主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课外活动作为课内学习活动的补充,是完整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指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通过自主设计、自我管理、自主追求进行实践体验和自主探究的发展。活动中,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形成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磁场。学生们展现出独特的自我意识,昂扬向上的正气,积极乐观的生命力,学思善辩的智慧力,既驱动自己不断前行,又感染着他人,携手共进。

一、儿童的活动:关注生命的自主设计

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又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学校深刻观照学生的内在活动需求,提供机会、平台、资源和空间,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

自主设计毕业活动是徐州市青年路小学(以下简称“青小”)多年的传统。学校每年2月份设计出毕业主题,3月份各毕业班呈报活动方案,经学校审批后,学生细化活动方案并于4月份每周四下午实施,形成了同中求异、异中有同的活动局面。例如,针对同一主题“我心中的母校”,有的毕业班形成班级特殊的“留言册”;有的毕业班通过书信、绘画、摄影比赛表达对母校的留恋;有的毕业班通过实践劳动美化校园;有的毕业班通过舞台剧表达对母校的眷恋……我们看到,在这样特殊的生命成长的时刻,活动的场地、具体的时间,甚至活动的灯光、服装等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准备,其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生入学、十岁成长……每个特殊的时刻都承载着学生生命成长的美好记忆,每个瞬间都有学生的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学生在這样的生命仪式中强化了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心间留下了一道道记忆的烙印。

我们关注儿童的生命,通过活动把每一个学生、家长和教师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教育磁场,进行放大、聚焦,使学生获取生命成长的动力。

二、儿童的活动:关心生活的自主管理

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具有独立的个性和能力,尊重学生,给予他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就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特长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的角色。关心儿童的生活,给予自我管理的帮助,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

1.参与班级管理,体现自我价值。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青小提出“班班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班级情况填写岗位申报表,通过审核、面试、试用一周的方式,进行定岗服务。同时与定期轮换制相配合,岗位服务最长为一学期,最短为一个月,需提前一周进行转岗申请。学生在班级这个教育磁场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也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2.自我管理假期,追求幸福生活。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推出“4+”假期主题活动“大餐”。“4”指从“书香、亲情、创客、健康、研学、生活”等领域选出4道“主菜”,“+”指自选“配菜”,完成特色假期作业。如“人文浸润书香假期”中,低年级推荐制作生字剪贴本、文明绘本的“菜式”,中年级与书聊天,提供制作书签、摘抄精彩句段、写读书感言的选择,高年级则从编订《我的第一本书》文集中进行“点餐”……学生根据自己的年段、爱好自主确定假期作业,形成自己的作业单。如此分龄分层的活动设计,既保证了全校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彰显出活动中蕴含着的蓬勃的生命力,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3.走入社会实践,磨炼自我品质。

学校联合家长、社会充分发掘资源,积极开创社区德育新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微社会职业体验活动,担当社会角色,通过社会场域、父母的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如走进父母的工作单位,感受父母的辛劳;带着任务去探究奎河的污染,关注环境和家乡;给市长、校长写封信,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们在班级与社区活动的实践中真实地体验着生活,构建自我的人生经验,同时开阔眼界,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这也是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良好时机。我快乐,我自主,收获的真实体验势必成为学生向上发展的内动力。

三、儿童的活动:关怀生长的自我追求

每一个学生的生长都离不开家,而学校和班级又是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在“家文化”或深或浅的影响下成长。新生入学,每个家庭都要梳理家训,开展“我的家风家训”活动,全家一起书写自己家的家风家训,张贴在家中。学校里,以班级为单位,把寻找到的“家风家训”作为班级文化进行教室这个“家”的特殊布置。同时共同解读“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一起探寻学校的文化根节。每个家庭、班级的“家风家训”可能不同,但是最终指向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文明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递。

“家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活动之一,由全校各班自主申报项目,并通过竞标方式确定承办的班级。“我的一家”、“家庭中的数学”理财活动、“家庭环保初页大赛”“画书家训百米长卷”、寻访“最美家庭”……都是通过竞标方式开展起来的。2017年,学校借江苏省家风家训现场会的举行,面向全校征集“家风文化墙设计方案”。学校先组织相关专家对全校师生100多个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筛选,再把初选的10个方案放到了校园网上进行公开投选,全校2300多名学生进行不记名投票,最终确定了习主席“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以及经典的家风故事壁画。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的环节中,更能从中受到家文化的熏陶,感受家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家风家训的活动渗入到每个青小家庭中,以学生为圆点,发散到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活动推动了现代人寻根的过程,家和学校成了适宜学生生长的教育磁场。

关注儿童的生命,关心儿童的生活,关怀儿童的家庭生长,是我们青小教育人的理想所在。通过儿童的活动,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磁场,产生精神共振,是我们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