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2018-12-22赵长林黄春平韩丽华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实践探索

赵长林 黄春平 韩丽华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克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求,L大学基于“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分类培养”的理念,持续探索学科专业平台分类建设、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保障学生基本学习权利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本科教学体系。

关键词:学生中心;分类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牢牢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何把习总书记的要求和国家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在校生职业志向、毕业生就业去向、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的持续调查,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选择要求,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L大学为例,学生选择考研深造、考公务员、参加招教考试、到行业企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00to、15%、25%、30%,且相对稳定。学生普遍希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对个体发展的支撑度以及课程选择的自由度。而用人单位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需求反映强烈。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德育工作弱化

近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亚化、专职化发展,专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日趋凸显。若不解决学生学习“方向、志向、动力”的问题,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方案设计都难以取得实效。专业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在专业课堂教学主渠道“隐性”地进行专业德育工作。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淡薄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过度“社本化”“专门化”人才的培养理念,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人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亟待强化。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规格同质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缺乏自主选修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以大班级为单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的培养出现同质化问题,学生成长缺失鲜明的个性以及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四)“学生中心、分类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力度不够

因材施教是中國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但因材施教思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社会对成功成才价值判断日益多元的新时代,各个高校更应该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育教学保障体系。

二、本科人才培养主要问题的应对

通过分析过度强调“学生个人中心”“社会适应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要避免片面强调社会适应与片面强调学生需求,要按照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的原则,全面科学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内涵,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教学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学生个体发展逻辑、适应社会需要逻辑和学科专业发展逻辑相统一,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明确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通过“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把“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的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中。

按照“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分类培养”原则,立足地方特征,L大学二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分类培养教学体系,出台配套教学管理文件25个,形成了由“一中心、六平台、四路径,及运行机制构成的“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分类培养”本科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塑造论”向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发展,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前提和关键。按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的切人点。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三二N”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类型学理论,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按学科分类、学程分段、学业分层、路径分流的改革思路,把人才培养全过程分为“三”个学段,并进行“二”次分流,为学生提供“N”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多元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形成了“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根据学生发展志愿、学科专业特点、社会需求,聚类构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组建季羡林(荣誉)学院,在全校选拔1%左右的优秀学生,夯实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培养拔尖型人才。组建创新创业学院,针对1%左右的有志于毕业后独立创业的学生,分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业人才。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专业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卓越型应用人才。针对78%左右的学生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专业管理的专长型应用人才。

四、构建保障学生基本学习权利的教育管理体系

把“学生中心、目标导向”理念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课堂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构建维护学生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课程支配权、学习自主权、发展机会权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一)建立专业大类招生平台,实行二次专业分流,给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权

学校2013年出台了《L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管理办法(试行)》,坚持社会需要、学生个性发展与学校专业发展的结合,以学科门类为基础,按专业大类招生,在第一学年结束后进行第一次专业分流。第一次专业分流分二轮进行:第一轮按成绩排序,每个专业20%的学生可以全校申请选专业;第二轮学生按专业招生大类自主选专业。第三学年结束后,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志向选择专业内的发展方向,根据个人发展方向选择修读相应模块的课程。

(二)完善学分制平台课程管理体系,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

学校制定了《L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L大学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学分制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规范转专业、选课、排课、成绩评定、重修、学籍管理等教学环节,做好专业选修、公共选修课的运行管理。2014年,学校获批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

(三)加强“分类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给学生更多的课程支配权

学校基于分类培养,建立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扩大了选修课程学时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允许实践代表性成果转换学分;建立海(境)外、校外选修课程学分认定转换制度,经学院教授委员会认定的转换学分。

(四)深化“以学定教”教学改革,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自主权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校每年立项10门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扩大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学习评价等,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自主权。

(五)拓展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给学生提供发展机会

学校实施“科教融合”战略,允许科研、实践代表性成果转换学分。系统设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构建起“平台+项目+团队+实践”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教育教学资源,拓展教育内容、载体和途径。实施学亚导航、科技培育、素质拓展等“实践育人十大工程”,為学生发展创设更多的机会。

五、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取得的育人成效

学校构建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避免了片面强调社会适应与片面强调学生需求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把学生中心定位于国家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与个性化发展需求相统一,目标导向定位于社会行业职业需求、专业质量标准要求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相统一。在实现机制上,学校制定了分类培养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保障学生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课程支配权、学习自主权、发展机会权,实现了改革理念与人才培养实践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构建了以四年“三”个学段、“二”次分流、+N>>种专业发展方向为“经”,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成长需要的培养模式等为“纬”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了质量标准要求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学科德育上,学校分六大专业类,研究制定学科专业德育指导纲要:理科专业类突出科学精神培养,文史哲专业类突出“三观”教育和人文底蕴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突出诚信操守教育,工程技术类专业突出工匠精神培养,师范类专业突出“四有好教师”培养,医学类专业突出“大医精诚”“仁爱生命”职业精神培养。把学科德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形成全方位、全课程、全过程的德育新格局,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近年,学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校优秀应届毕业生积极报名到西部建功立业,扎根新疆、西藏工作的毕业生居全国高校前列。国防生培养成绩卓越,按照“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培养要求,学校向国防事业最需要的基层连队输送了一大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合格军事人才。学校大学生龙舟队坚持“龙舟育人、报效国家”的训育理念,获得亚洲龙舟锦标赛等39枚金牌。在校本科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模式探讨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教学设计从“抽屉”走向“学生”的路径探析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集中抄表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实践探析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