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构建初中音乐“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8-12-20陈文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音乐同学

◎陈文锋

新课程的实施,载体是课堂,基点在课堂。课堂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教育文化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相应的深层改革,新课程便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到实处。这就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从专家到教师都在思索一个共同问题:新课程呼唤的理想课堂应当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们的教育对象——初中生,正好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这是一个身理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基于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心理发展的需要,以及音乐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影响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除了需要重视对教材、教法、学法的探究,还需重视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文化”的有效构建。让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被课堂中的音乐文化所感染。

一、营造教室文化——使音乐教室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

音乐教室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设计,对学生心理影响很大。音乐学科由于它的艺术性、特殊性,音乐教室文化的创设更应该是别具一格的,使学生一走进音乐教室就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气氛,诱发起学习音乐的热情与愿望。

首先,音乐教室要有浓厚的艺术气氛。

随着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录音机已经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了。如果学校的条件允许,应在音乐教室里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因为以听觉为主的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音频资源优势,巧妙地融入影像、动画、照片、图画、文字等综合资源,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视听艺术作品,从而极大地丰富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运用音乐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是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视觉的双重感官体验。在教室的墙面、黑板可以悬挂与音乐教学有关的音乐家、谱表、乐器图,还可开辟音乐专栏,介绍音乐小知识等等。并且可以随着音乐内容的变化随时对墙面布置进行更新,让教室也成为创设音乐情境的有利工具。例如在十五册《京腔昆韵》这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将搜集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形象、剧照、京剧的文武场乐器图片等贴在了教室两边的墙壁上,再配以几件主要乐器和服装,使学生立即进入一个京剧大世界,兴致盎然。

其次,音乐教室内的陈设必须有条不紊、各得其所。

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课,在音乐课上师生要运用良好的呼吸方法歌唱,要做律动,要表演等,假如室内空气不好,会对我们的身体不利,所以在学生来上课之前,教师应当做好卫生打扫工作,教具安放要整齐有序,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还要注意课桌椅的摆放,为着学习的实现,在时空上是动态互换的,可以随学习活动的需要而改变位置和结构。可以是一排一排安放,也可以是圆圈式、半圆式、T型、马蹄型、田字格型或其他形式,总之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的需要,不求固定的样式。

再次,音乐教室的布置必须具有美感。

在音乐教室的布置上也要考虑到为学生创造一种艺术氛围,我在教室两边的墙上装饰了美术大师陈逸飞的作品,画面上由演奏各种乐器的人物构成,极具美感。同学们进到音乐教室,首先就有了一种进入了艺术殿堂的感觉,用外界的美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还可以在教室里点缀一些绿色植物,如钢琴上,墙角,窗台等等,不仅美观,还能抚慰情绪,放松心情,同时绿色也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

二、打造班级文化——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伙伴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等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集体的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不仅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的必要环节,而且也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共同创造先进和谐的班级文化。

1.建设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的学习存在着竞争、合作与个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竞争与合作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一对基本范畴,学生之间在学习上也客观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同时,竞争与合作离不开个体独立主动的学习。

(1)合作性学习。在音乐课堂中,小组成员合作是普遍采用的手段,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体验集体力量而获得成功的快乐。而教材也编排了许多合作性的音乐活动,如歌舞表演、为歌曲配音响或伴奏、音乐游戏等等,其目的是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完成音乐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既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完善个性、提高素质,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精神。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即合作学习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如游戏竞赛法、分析讨论法、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等等。

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进步、个性等的不同情况适时调整小组的构成。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不能准确判断谁的音乐基础好谁的音乐基础不好,小组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全面考虑小组及各组员的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班级座位、表达交往能力等因素,重新进行学习实力强弱搭配、行为表现好差搭配,以充分发挥组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作用,避免出现学习效果过分悬殊的差异。

(2)竞争—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是包打天下的万能武器”,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才能完成,竞争学习和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代替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在小组合作前提下开展组际竞争时,学生的归属感增强、向心力增大,同伴之间更加团结友爱,这样满足了他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儿童的同伴关系,有效地促使学习小组中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产生较强的集体凝聚力。小组竞争—合作学习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和个体责任。个体责任把每个组员的成败和集体利益联在了一起,个人的成功成为被小组同伴接纳的条件下,而不负责任的失误则遭到同伴的排斥,从而构成学习任务的积极互赖。教师则必须采取以小组总体成绩的奖励和评价方式,让学生明确,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协同互动、互教互勉、互助互爱。通过互动,能够看到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并能够互相学习。竞争—合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小组不仅是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场所,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机会。异质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的角色分工,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必须学会合作,学会共处,才能为个人和小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并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同伴之间的冲突,增进友谊,改善同伴的关系。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同伴之间互相协商、鼓励、关心和支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能增强同伴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2.建设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 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获得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体现自己的存在机制。许多研究表现:被同伴拒绝或不受欢迎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受欢迎学生。在班级中是否被同学接纳,以及在班级中是否有亲密的朋友,是学生在教学活动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同学间形成的友伴关系可以起到其他关系所起不到的作用。音乐课作为传播艺术与真善美的载体,更应该在课堂中关注每个学生的精神发展,是他们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班级总会有个别的学生被集体排斥,他们可能是成绩糟糕,性格内向,生理缺陷等等。新接任九年级的音乐课中,学生们兴奋地演唱《让世界充满爱》。这时,我看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小女孩带着陶醉的表情,微闭着眼,随音乐陶醉地唱着。我很高兴,请她为大家示范演唱一段。当孩子们理解我的意图后,课堂一阵骚乱,紧接着哄堂大笑。

“老师,张丽是弱智,她数学才考15分!”

“老师,张丽什么也不行的!”

她在哄笑中呆呆地站起来,既不敢上来也不敢坐下去。在我的制止下,哄笑停止了。我真诚地鼓励她上来,但由于是新接手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够了解,我担心她要是拒绝,就失去了一个让大家重新接受她的机会。终于,晓丽走到了钢琴旁,大家带着疑惑的目光,还有人在窃窃私语。然而,慢慢地,教室里变得非常安静,显然她的音乐表现出乎他们的意料,每个学生都瞪着惊诧的眼睛,最后静悄悄的教室被一阵极其热烈的掌声淹没了,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借此机会,我向同学们说了很多:人的大脑非常神秘,人的智力也是由多项因素组成: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等七种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不能因为某一项的弱势而否定了一个人的全部。当年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学校里尽人皆知的后进生,但他们恰恰作出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所以,假如今天的你没有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不要气馁,你一定有未被发现的闪光点,每个同学都需要别人的关爱与尊重,惟有接纳自己、接纳别人,生命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从那节课开始,我几乎在每一节音乐课上都点名让她表演,她成了音乐课上名字停留最多的孩子。至少在我的音乐课上,她已逐渐有了灿烂的笑声,成为了一个自信而勇敢的小女孩。

三、主打教学文化——使音乐教学成为充满活力的活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在这种文化种,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教学中教师是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新课程改革力图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式,营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教学文化模式。

1.独白式→对话式 过去曾有一个较形象的词——“一言堂”来形容教师对课堂发言权的控制,而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式”的学习。教师往往喜欢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过分强调整齐划一,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影响了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

而新课程则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给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学习空间,把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到乐趣。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师生彼此分享经验,交流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尊重生命,尊重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从互动主体的构成来看主要是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两类。据此可以将音乐课堂教学互动组成五个基本类型:(如图)

A、音乐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这种互动。它主要发生在组织教学、讲解、示范、提问、评价、讨论和练习之中,是音乐课堂教学实现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基本保证。在此类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顾及到整个群体。

B、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应答、要求与练习、设计与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眼神交流、直接接触等过程中。对于班级中一些特殊的学生尤其应该注重此类交流,比如对于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予示意和嘱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对于课堂纪律不够好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对话,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关注;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一些小小进步给予最大的鼓励,让他们感受老师平等的眼光等等,这种互动对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

C、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是组际的互动。如组际间交流、竞赛等。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度的组间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集体竞争意识、集体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比如在进行一些音乐实践活动时,我往往采用每组讨论,然后展示,只要积极参与都可以加分,但所加的分值却是根据成果质量来评定,一般是3分、2分和1分,这样即可以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参与度,又让他们在参与同时注重成果的质量。

D、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也会相互作用。学生个体间互动大多常见与音乐课堂传授、课堂练习和课堂讨论过程中。最常见的是练习中同伴之间的交往等。如在竖笛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会让同桌之间做听音吹奏练习,就是一个同学报出任意音名,另一个同学吹出相应的音,这样,不仅吹奏的同学可以得到练习,另一位同学也能在检验对方过程中自身得到提高。学生个体间的交往,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对这种互动在音乐教学交往中的作用不能等闲视之。

E、主要指学生个体与全班学生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在同组、同学面前进行示范、回答或发表观点时所发生的互动,又包括个体在小组中发表自己意见或者评论他人意见时的互动,以及集体帮助个别学生的互动。这类互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音乐课堂参与意识,而且可以使全体学生接受群体规范,服从群体任务和要求,从而形成善于人际交往和组织群体的能力。在此互动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平等对待任何一位组员,并且学会关照学习困难的同学。

音乐课堂教学互动的上述5种类型,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群体的互动。但对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来说,每一类互动都有其它类型无法代替作用。不同类型的对话,是指上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

2.被动接受→主动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在新学期的第一堂音乐课上,我立足教材的教学内容,从音乐课本出发,先设置了一系列他们感兴趣的学习主题:

例如:“民乐大世界”小组:由有民乐特长的同学组成;“民歌联唱”小组:由喜爱民歌的同学组成;“西洋音乐联盟”小组:由具有钢琴、提琴、长笛等西洋乐器特长的同学组成;还有“地方音乐探寻”小组、“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小组……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特长和音乐能力,自由组合小组选择主题。在每一节音乐课上,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一个小组进行短期成果展示,由同学们来提出问题,成为该小组下一个探究的目标。在确立了下一个探究目标后,学生们会到学校图书室阅读、到上网查找各种的相关资料。我一旦提供相关的音乐网站,他们就会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库中选择信息、利用信息、获取知识。学生不但收集了自己所需要大量信息,还拓宽了音乐视野,而且收集到不少老师并没有介绍的音乐网站,他们从中主动获取的知识量远远大于课本里所介绍的。经过一定时期的自学探究,学生们的提问越来越多,获取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探究的热情也日趋高涨。

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的角色,深入到各组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倾听他们的需求和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主体地位得以保障,使得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富有创意地综合运用知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愉悦。

3.单一性→多维化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案例:在成都某小学里,教师出了一道练习题,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绝大多数的回答是“变成了水”。只有一名学生写的是“变成了春天”。回答“变成了水”的学生,教师都一一打了钩,而回答“变成了春天”的同学,教师却打了叉,因为这一答案不符合教参中的标准答案。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也往往认为欣赏音乐也只是感性体悟的事,认为中学年龄段思维要具体,不适宜太过抽象,教学要突出直观性。他们讲授音乐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去按图索骥。有位教师讲解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精确到指明第一小节第二拍第三个16分音符升Fa处冰雪开始融化。另一位教师不无自信地宣称,《梁祝》的每一个小节他都能讲一个故事。一些教师喜欢这样提问学生:“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这部作品分几段?”等,这些都不必争论,乐曲本来就是多义的,人们欣赏一首乐曲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何必千篇一律、人人一样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那么音乐作品的欣赏更应该是一种个性欣赏。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音乐体验。人的认知过程本身是一个曲折、复杂、生动的过程,由于学生个性、水平、志趣的差异,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理解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出现不止一个答案的现象。认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就是对学生个性和思维结果的尊重,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变得多姿多彩。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得不好没关系!”教师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让我们一起来把它完成得更好!”面对同学们各种奇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畅所欲言,并肯定这种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做法,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同学之间要彼此尊重、理解,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嘲笑、讽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友好、和谐、轻松、互助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愉悦地学习。

四、构建纪律文化——让规则成为音乐学习的催化剂

音乐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形式应当是主动的、活泼的。正确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充满艺术美感和愉悦气氛的教学环境,可以唤起学生的艺术灵感,增强对艺术的感受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从宏观角度上分析,我们的音乐教学形式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导。机械的东西多,感知的内容少。教师不得不十分注重课堂纪律,要求一个“静”字,希望能保持稳定的课堂秩序,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主流”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情有可原的。记得有位外国专家在观摩了一堂音乐课之后,感慨地说:“你们的学生,课堂纪律太好了!”这句似乎是赞赏的感叹,其内在含义确实令人深思。

如今我们的课堂纪律多偏于限制,如“不许讲与课堂无关的话”“不许做小动作”“不许看课外书”“不许……”等等之类。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课堂规范的存在,但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制定规则不是为了抓住学生的错误,对他们进行惩罚;相反,就规则在学生和其他人身上所发生的作用来考虑,规则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知道或参考。因此,如果我们对规则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让它维系在以处罚为主的一个低水平,这些规则就会成为课堂文化发展的障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静态文化,但“静能制动”,没有制度的鼓励,课堂文化也就难以繁荣和发展。关键在于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一个“度”。

1.让学生参与课堂规范的制定 与教师强行实施的规范相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参与制订的课堂规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遵守规范,在制定规范时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师生共同建立课堂行为规则。如,上课不带学习用具要扣分,一学期扣足3分后,影响期末评价。到专用教室上课必须排队。上课时有同学开小差,周围同学有义务轻声提醒等等。当学生参与了规范的制定,并遵守这些规范时,会产生归属感,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在课堂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体验着集体生活。同时在规范中,还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应有的权力,比如,“提问权”、“发言权”、“质疑权”等,提倡和鼓励学生运用他们正当权利,这样,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才能萌发。

2.当学生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发生时,师生共同处理 假如违规者有特殊原因,则应该就如何处理一事与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商讨,同时,帮助解决当以后面临相同的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样,不仅让违规者知道自己错在何处,更能感受道课堂文化对人的成长的关怀。

五、打造精神文化——让教师的精神成为学生心灵的楷模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文化。学生在课堂不仅在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在感受、体会渗透了课堂活动中的精神的熏陶。所以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音乐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精神:

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张洪生)。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求真精神:人民教师担当着“经师”和“人师”两种角色,肩负着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即既是学生寻求真理的导师,又是学生学做真人的表率。因此,教师在传道授业上特别需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在铸魂育人上特别需要具有真诚坦荡的情怀,在为人处事上特别需要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德。

宽容精神:有一个辽阔而富有个性的精神空间、具备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能够容忍被人对自己信念和原则的直接反对,容忍人的弱点,如人的软弱、愚蠢、庸俗等等。

总之,课堂文化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最大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智慧的探险,激情的碰撞和心灵的感悟。今天的教育,缺的不是楼房,而是文化与技术;缺的不是理念,而是行为与操作;缺的不是水平,而是责任和精神。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普通音乐教师,我们时时提醒自己:从文化的高度、从课堂的文化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结合传统的课堂、结合课堂面临的改革,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构建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音乐课堂文化。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音乐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音乐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音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