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墙创设:给幼儿教师的建议

2018-12-19范美华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建议创设幼儿园

范美华

【摘要】主题墙是幼儿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资源,利用主题墙对幼儿进行隐性教育,创设是关键。文章从认识层面、专业发展层面、教育文化层面上对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做出进一步的理性审视,并提出建议,共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墙;创设;教师;建议

幼儿园主题墙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促进幼儿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与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相连,具有教育价值……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因此,幼儿的学习环境是实施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资源保障,主题墙创设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构建要素,并得到普遍应用。笔者基于当下主题墙创设的情势,管窥主题墙创设的现状,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创设提出建议。

一、坚定与追寻:在认识层面上,从“致广大”与“精细微”上做好文章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主题墙已与环境、主题活动、课改实践交织在一起,成为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且呈現出蓬勃的态势。一方面,主题墙的品相发生了阶段性的改变和提升。伴随着教师创设理念和行为的变化,主题墙创设的范围越来越全面化、多元化;内容越来越主题化、丰富化;对象越来越全员化、平等化,幼儿参与成分越来越多。一改过去教师能力展示板、班级活动宣传栏的形象,从强调单一的美化、欣赏价值,转变为追求真正的教育价值与具体的实用性上。另一方面,主题墙创设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题墙如何正确理解和凸显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如何综合多个领域的教育资源,加深幼儿对主题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掌握?如何理解教师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帮助幼儿表征、迁移经验,体现主题活动的递进性?如何使丰富的内容与主题的变化相适应,彰显环境的课程价值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试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心轨迹和尚未达成真正融通的外部痕迹。品相变化透出的价值蕴涵,问题呈现引发的解题意识,都是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深处的具体生动的表达,标志着教师的专业自觉和觉醒。显而易见,主题墙创设经历了“沧桑并生机”后,正“持重并活泼”地走在解构笼统、单一的“环境教育”与重构理性、多向度的“隐形课程”的路上,给人以“创新力并有未来感”。

目标与信心已经坚定,反思与追寻仍在继续。笔者认为,就当下主题墙创设的情势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来看,对主题墙的认识并不透彻,是专业化、技术化的思路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的重要致因之一。一是课改话语资源下的主题墙,缺少一种宏观的理论视野和开放的研究态势。幼儿园课程内容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而我们的实践大多只是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既影响了理论上“致广大”的“视界融合”,又阻断了实践上“精细微”与各个课程因素的关联。客观上,主题墙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参与人员成分的多样性与教育资源的分散性,更在于其教育模式多元的、开放的甚至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导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主题墙并不是“真面目”和实际操作上顾此失彼。二是主题墙所面对的深层次问题,尚没有得到有力的追问和富有学理性的探讨。主题墙只是一种介质,虽身在班级,却视通千头,思接万绪,集课内与课外、静态与动态、显性与隐性、无声与有声、有痕与无痕于一体,是围绕着儿童、教师、家长、社会而形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的缩略图。从主题墙表情与思想来看,一个完全物化的东西,其背后包含着教育元素的方方面面。“会说话的墙”见证了儿童亲历主题探索的一系列过程,将生命成长的理念扩散到科学、生活、艺术创意、户外活动等各个领域,用明了的表象阐述深远而宽广的“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的教育思路,这种理性复萌与不断成熟,不是一般人能共情与理解的。

综上所述,真正开发出主题墙在主题、课程中的潜在作用,由课程创设主题墙,由主题墙展现、推进课程,需要对主题墙有具体的理性认识,并对包括主题墙在内的课程因素进行整合。同时,课改的实践告诉我们,主题墙要彰显课程价值,只研究主题墙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建立在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对创设主题活动及其价值的理解以及创设活动展开和幼儿投入的水平之上。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解读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直接与间接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让主题墙成为幼儿经历的课程技术。

二、坚持与精专:在实践层面上,从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师职业水平上下足功夫

现实的幼儿园课程总是折射出特定幼儿园和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主题墙是特定幼儿园和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构建真正适合自己幼儿园的、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反映了课程园本化的程度,因此,幼儿园课程改革得以顺利实施,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建设能力以及教师职业水平是关键。

幼儿园课程改革背后所反映的政策逻辑、社会动因以及现实张力,无疑是近二十年幼儿教育发展的鲜明写照。概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从20世纪50年代奠定分科课程的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突破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状况,直至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了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自己的课程。幼儿园没有国家课程,幼儿没有课本,要求幼儿园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的指引下,因园制宜地选择设计课程,把“待生”状态激活为“生命态”,变“以教材为世界”为“以世界为教材”;变“带着‘生活世界走进幼儿”为“带着幼儿走进‘生活世界”。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幼儿园课程从传统的学科课程到“发展—互动”课程的转变,从分学科到分领域课程组织方式的转变,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关注人成长的转变,这对由学科教育的模式培养和培训出来的教师而言,变化越大就意味着过去经验积累的价值越来越低。教师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意义的创造者,不仅要有实施教案的能力,而且要有对课程内容的发现、组织和利用的能力,更难是从理论到方法上对注重过程的幼儿园课程的把握。同时,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影响是任何课程、教材都不能替代的教育力量,如何观察幼儿,如何撰写观察记录,如何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儿童,如何在课程设计中有效运用观察记录信息,如何依据观察记录设计课程、组织教学等,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提升专业能力。由于幼儿学习经验的主观性,习惯于驾驭学科教材的教师也不容易把握。

唯其艰难,更需坚持。如今我们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理论学习的潜心内化,实践探索的化知为智,教师就是在新旧因素多变的相互作用下,在传统与现实的对抗中,不断地超越了自身,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有了不确定性。一个教师之所以专业,就在于她既深知教育的活力来自充满火热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但同时又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为我所用,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来自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对生命的关注和激励,对每个儿童一生发展的关照和促进;来自给孩子家长越来越专业的教育建议。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学习、反思、研究。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在职前教育、岗位培训等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指“园本”,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研究,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园本课程建设是教师运用观察分析的能力、計划和设计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课程审议能力、评价和反思的能力等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课改的实践告诉我们,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建设能力和教师职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品质。主题墙创设实践能力, 不仅标志着特定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水平,而且也标志着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专业水平。

三、坚守与突围:教育文化层面上,在家、园同向和老师、家长同步上凝聚共识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的生态环境比一般的生态环境要复杂得多,在教育周围存在自然的、社会的和规范的精神环境。在幼儿园内利用和优化主题墙是充分发挥环境的课程价值的主要举措之一,但关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和规范的精神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理念下超越传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的补偏救弊,尤为凝重和迫切。人是一定社会群体的角色,他在群体中处于什么身份、地位,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是根据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界定的。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只是从属于成人。由于童年概念还未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是鼓励儿童尽早成为“标准化的成人”,儿童的生命过程本身被忽略了,当前幼儿教育的窘境恰恰就在于对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和人的定位不准。受大众教育意识的影响,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正进入历史上最狂热焦躁的阶段,外语、电脑、珠心算等各种考级训练的追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条,孩子“被设计”“被安排”的生活,窄化在学习生活上,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导致幼儿教育陷入游离儿童主体、脱离生活实践、疏离社会和远离大自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过程的非理性追求,进而加大了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并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

促进幼儿发展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标,充满教育理想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坚守理想,无可厚非;突出重围,责无旁贷。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儿童是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儿童应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只有经过这样的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有可能。杜威也主张要“尊重未成熟状态”,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而应该重视儿童的现在。然而,我们的大众教育文化,在肯定幼儿教育在人生架构中的基础性的同时,忽视了幼儿阶段大脑形态、结构和机能快速发展,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不可补偿性。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让幼儿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中设定目标,以自然态度面对生活世界和寻找内容,以“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确定实施的策略。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长期以来,教育者研究的大多是“我们的需要”“我们要求儿童做什么”“我们要儿童怎么做”,而很少去研究“儿童需要什么”“我们的需要儿童能否接受”“我们应该怎么做”,忽视了对儿童主体意识的研究;忽视了对人的研究,对个性的研究,对教育内化过程的研究。

幼儿园课程改革在新世纪以来的整体教育改革脉络中,实际上是一种对幼儿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的整体性观察。主题墙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观、最方便、最有效施教的平台,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凸显在每位新课程实施者视野中亟待探究的课题。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要给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空间,只要我们勇于探索,迎接我们的必将是高照的艳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 . 北京师江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虞永平.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 [J].幼儿教育,2017(07).

[4]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第二版)[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建议创设幼儿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爱“上”幼儿园
几点建议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