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学,人在课中央

2018-12-19孙永明莫法娟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孙永明 莫法娟

【摘要】 牧学是牧式教育范畴的一个教学术语。本命题是指向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现代教学理念。本文紧扣“人”展开,论证牧学课堂中学生、教师、编者在课中央的地位,解读“牧学,人在课中央”的内涵,阐述它的理论依据,探寻它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妥帖自然的学习场域,让学生在积极的场域里自然生长、自主发展。

【关键词】 牧学;人在课中央;知器明道;返本开新;安其所,遂其生

一、知器明道:牧学之遇见

1.“牧”字溯源

牧,溯其源:《康熙字典》集下《易·謙卦》謙謙君子,以自牧也。《註》牧,養也。又《小爾雅》牧,臨也。《揚子·方言》牧,司也,察也。《韻會》治也。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教师,生命之牧者。” 如此,“牧”就赋予了一种教育的意味。

2.牧学概念

“牧学”一词,是牧式教育范畴的术语,它的提出,具有一定的伦理基础和哲学意蕴。牧,是一种放养:重在给牧群一个充分自由的时空,让牧群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自行活动,自我选择,自取所需。牧,营造的是一个有规则的生态场:牧群必须遵循牧场的规则才能彼此获益,和谐共生。牧,讲究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有经验的牧者,不仅不会让个体掉队,还会让其生长得身形矫健、体格健壮……有鉴于此,牧学从放牧的行为和过程中受到启发,并在深入研究牧场的生活规则和生命状态的基础上,将“牧”的思想和行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上: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实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尽最大可能解放学生的教育追求;注重构建集体生态,追求学习共同体建设,关注集体智育背景下的个体成长,让学生在集体智育中习得良好的人文素养;坚持“全纳教育”,探寻一套科学的育人机制和教学方法,把每一位学生教育好、培养好。

由此,牧学是指学习者在集体智育背景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凭借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索未知,获取新知的学习实践活动。牧学,它始终以体验为核心,重视与生活世界相连接,注重亲身实践,使学习者得到自然、自为、自主的发展。牧学,它体现着“充分自主,相对自由,深入对话”的特殊内涵,它引导着教育对象用心去体验,并在自主的体验中将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它对于学习者确立终身学习愿望、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3.“牧学,人在课中央”文题诠释

牧学,它意味着人在课中央。这里的“人”分别指向学生、教师和教材编者。如此,文题之句又可以读解为:

牧学,生在课中央——表达着“以生为本”的学生牧学诉求。如独牧、群牧、领牧、展牧等都体现着“充分自主,相对自由,深入对话”的牧学内涵。

深入对话。牧学的过程是师生深入对话、凸显合作与开放的教学过程。牧学的主体存在多种合作关系,在类型上包括师生、师师和生生关系;在层次上包括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牧学还是个开放的教学系统,内容是开放的;信息来源是开放的;时间是开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是对话的延伸;评价是开放的。牧学的合作性与开放性造就了师生的交往和深入对话。

充分自主。牧学是个充分自主的教学系统。牧学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独立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的牧学应该是师生平等交流,一起商量教学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困难,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咀嚼知识,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开心。

相对自由。牧学是个相对自由的教学系统。牧学下的学生比较自由,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在一定范围内由学习者自己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将教学限定在可控范围内,学生在可控范围内自由“觅食”。

牧学,师在课中央——体现着“以师为本”的教师牧学诉求。教师之牧,体现着“牧”之真意,它集放、导、创、主、收为一体。“放”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组织教法上不拘格式,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保证在常规管理中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导”是指导,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空间、学习目标、思维方式和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创”是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和本校实际,设计变换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主”则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练过程中思考分析、质疑解难。“收”是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运用必要的课堂常规进行管理。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宽松和愉快,既让学生有自由的空间去想象、发挥,还必须有所限制,不能让学生脱离基本教学规范,使其在可控范围内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牧学,编者在课中央——寄寓着“用教材教”的编者牧学的愿景。教学就是一场场发生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具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这种对话,对于文本而言,就是建立在一種解读基础之上的价值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种依托文本、挖掘文本并实现其文本价值和编者意图的实践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一次次成长;对于编者而言,就是一种走向教育意义、实践和实现其编辑意图的语文实践活动。

就这样的意义而言,“牧学,编者在课中央”当是一种现代教育从应然走向实然的追求。牧学,教师准确把握并落实编者编选教材的意图,这就意味着“用教材教”,意味着“编者在课中央”。例如,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应“三牧”:一牧选文的类型和作用。定篇:将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进入教科书并成为该部分教材的核心。例文:是文本的某些共同法则和共同样式的例证。样本:是学生历练读写方法、形成熟练技能的依托,是学生言语实践的凭借。用件:是学生从中获取知识、资料和信息,及扩大视野的材料。二牧教材文本编辑的体例。编选的意图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方向和进程。三牧教材文本编辑的方法。一般可以通过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思考和联系等方面体现出来。

二、返本开新:厚植之肌理

积极心理学理论。牧学是一种开放的教育生态,推行的是学生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基于积极心理学建立起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走向幸福。牧学,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都有与人为善、追求美好的品质,都有独立自主和与人交往的愿望,都有自我改进和渴望集体生活的诉求。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这是牧学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认为学习者双向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范式将重新建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变化。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生活即教育”包含三层基本含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生活与教育共始终。在教学观方面,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并且重视做。教学生学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学过程要重视做,事情怎样做便怎样教,怎样学便怎样教,不仅自己做而且要教学生做,给学生动手做的机会,把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生活教育理论提倡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和艺友制。

以上观念为“牧学,人在课中央”的价值内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三、安其所,遂其生:中央之张力

牧式流程导学体系是指在牧式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指向课堂场域里师生在牧学过程中的那些具体的系列操作流程(以下简称“牧学流程”)。牧学流程类似的说法有过程、环节、步骤、阶段、顺序等。牧学流程是完成牧学的保障,即“牧学,人在课中央”必须是依靠建立一套自动化流程为前提的一种学习实践行为。这种自动化首先是指向牧学场域里的人须熟悉、掌握并使用牧学流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牧学流程体系的建构须把握好以下要素:牧学团队、牧学单、牧学推进程序、牧学课堂范式流程、牧学验收标准等。

1.别开“师面”:团队参与度

组织团队:设立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学科组员。

明确职责:年级组长——全面负责牧学单、牧教单的相关工作;统筹安排牧学单、牧教单的推进工作;组织团队例会,统一思想,加强意识,布置好各阶段的工作,抓落实。各学科组长——负责安排、协调牧学单、牧教单的编写,并督促两单的改进与落实;组织年级段的集体备课,完成两单团队分年级、分学科的建设;组织各年级课程流程常态化和研讨,优化两单的编写。学科组员——负责落实两单的编写以及在课堂中的实践。

管理办法:1.教导处统一安排牧学单的分工安排、集体备课和编写工作,及时检查反馈;2.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检查以及时常不定期抽查两单的编写情况;3.建立推门听课制度、巡课制度,确保牧学单在课堂中的落实;4.建立牧学单的评比方案,将成果列入期末教学工作内容的考核;5.及时对牧学单进行归档,建立牧学单的参考、改进库;6.创建校内表彰制度,评选优秀牧学单团队、个人,及时给予奖励。

2.共享“单子”:流程走向度

(1)牧学流程载体——认识牧学单

牧学单是引导教师、学生牧学的学习方案,主体是学生。它是将学与教同步,是一种师生牧学,实现“人在课中央”的载体。牧学单具有这样的作用:①突出知识点的把握、操作要点的提示;②引导学生独牧,培养学生的牧学习惯,提高學生的牧学能力;③方便教师在牧学过程中应用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使用牧学五步法课堂流程,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④倡导牧式教育的四大主张:给学习的基本条件,不给直接的学习资源;给探究的不同视角,不给具体的解题思路;给融入集体的机会,不给集体的干预;给自我认知的时空,不给没有契约的自由;⑤奠基牧学课堂的六大特征:生生互动、师生角色重新定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课堂主体形式、重视互动性情境的建构、建立新的评价观、三维目标均衡达成。

(2)牧学课堂流程——编用牧学单

牧学单的编写流程。建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分工: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依据教材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块到人→备课:个体牧学备课——主备教师根据确定的训练点进行牧学单的设计;组内牧学讨论——由主备者围绕牧学单中重难点的突破,牧式课堂的五部法,牧学单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主讲并讨论→优化:集体讨论后,主备教师按照建议修改完善,其他老师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个性化设计→审核:备课组长完善、审核并印刷→使用:牧学中注重个性化并进一步完善。

牧学单的使用程序:课堂就是牧场,就是生态场。牧学单的使用,要对接牧学课堂的五步法范式流程:进入牧场→自主觅食→咀嚼反刍→自主回味→发现新牧场。对接独牧、群牧、领牧、对牧等一系列牧学方式及其流程。

进入牧场:选择好学习内容,确立好牧学目标。形式则丰富多样:故事式、谜语式、质疑式、悬念式……引领学生进入牧学场。

自主觅食:学生牧学,根据牧学单进行独牧,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教师牧学,抽查牧学单,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第一次学情分析,并完成二次备课。

咀嚼反刍+自主回味:牧学“基础部分”——小老师(组长)进行分工,采用群牧、对牧、领牧等形式交流学习;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小展示,完成第二次学情分析。牧学“要点部分”——采用群牧、对牧、领牧等形式交流学习;小老师组合切块,分到小组;各组按任务进行二次合作,深度探究,组织全班同学学习;组织全班进行“要点部分”大展示。期间可根据情况设同题组,同题组补充,其他小组点评等。教师要适时进行领牧。

发现新牧场:牧学“拓展部分”——教師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灵活选择展示,自主完成。小结课堂,或谈收获,或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牧学,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课后牧学)。

3.多元样貌:模式跟进度

第一步:初步起模。组建各学科备课组→明确课堂流程和牧学单与牧教单的流程编写→学生第一次学习程序培训→备课组内第一堂课展示→备课组成员每人上一堂试水课,全体教师参与听课,交流研讨。

第二步:初步推模。学校巡课:主要看是否用学的要素置换教的要素,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是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学生调研,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模式使用情况→数据汇总:对学校巡课与学生调研情况进行汇总,并对各学科进行有区别的评价和指导,除去疑虑→明确课堂标准。

第三步:初步导模。学科专家进校分科指导→首席专家指导。

第四步:初步成模。组内互看活动:每人要上一堂牧式过关课,组内互帮互助,人人过关,形成合力。

第五步:初步评模。学生课间PK。

第六步:初步展模。首次向家长展示:孩子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班级美起来。

第七步:初步固模。首次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前期课改成果、问题,解决疑虑,表彰先进,形成课改正能量。

第八步:中期推模。重复初期推磨动作:巡课、调研、汇总、指导→各学科备课组成果展示。

第九步:后期促模。与其他学校交流互动→期末表彰。

4.以微知明:价值评判度

教师——在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学为中心”的常态课堂模式,注重三维目标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个体适应课堂模式,乐于融入课堂,有强烈的参与热情。

牧学单编用:编写结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基础部分、要点部分、拓展部分);关注牧式五步法;四线(知识线、组织线、时间线、评价线)清晰合理。使用数量——新授、练习、复习课基本达到一课一案。编写质量——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程序化,程序能力化,能力迁移化。课前落实——提前下发,提前预习;有批阅,有评价。

牧学过程:

基础部分——学生参与:①课前学生完成牧学单基础部分,并进行适度的批阅评价;②组内小展示组织有序,参与度高,热情度高。教师参与:①基于课堂标准和学生经验制定合理的学习单,具有可操作性,对新知学习的铺垫效果明显;②能依据学生学习起点合理调整学习设计,进行二次备课。

要点部分——(1)学生参与: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小组以核心学习内容为主线,能开展有效的合作;②学生广泛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形式多样,突出问题性、互动性和创造性;③展示中相互纠错,理由合理,补充角度合适;④有良好的倾听、记录、整理、讨论等学习习惯;⑤组长组织有效,发言有序,过程连贯,节奏紧凑;⑥课堂大展示体现合作性、合适性、示范性、指导性。(2)教师参与:①教师任务切块分工明确、合理;②“导”是否科学;“点”是否合理,③教师能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拓展部分——学生有普遍的愉悦表现,对后继学习产生期待;内容适当,形式活跃,对优等生的学习培养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启威.牧式教育:一支唱响生命的田野牧歌[J] . 江苏教育(管理版),2017(03).

[2]孙永明.牧式语文教学课堂范式及其建构[J] . 江苏教育(管理版),2017(03).

[3]孙永明.牧式教学: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范式转换[J]. 江苏教育(管理版),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