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结合傍针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2018-12-18朱金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年23期
关键词:温针针刺膝关节

朱金柳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714)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膝关节慢性、进展性、退行性病变,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1]。该病以骨质增生、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影响患者健康水平并降低生活质量。KOA治疗以缓解与消除疼痛,减轻炎症反应程度,改善关节功能为主[2], 但目前主流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治愈率低,效果较差。祖国医学为KOA治疗提供了一定思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本研究采用温针结合傍针针刺治疗KOA,探讨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疼痛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2例本院针灸科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1例,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3.5±10.4)岁; 病程3个月~9年,平均病程(2.6±1.4)年。观察组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4.6±11.2)岁; 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2.8±1.5)年。本院经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比性良好。根据2003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出版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膝关节OA诊断标准》[4]的纳入标准: ① 就诊前1个月反复出现膝关节疼痛; ② X线片(站立或者负重位)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③ 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 000个/mL; ④ 中老年患者,年龄≥40岁; ⑤晨僵≤30 min; ⑥ 主观感受膝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音。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X线筛查,同时满足①、②条,或①、③、⑤、⑥条,或①、④、⑤、⑥条,可临床诊断为膝关节OA。排除标准: ① 有明显膝关节内外翻畸形者或双下肢不等长者; ② 有膝关节手术史及患肢有血管神经损伤史者; ③风湿、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者; ④ 膝关节肿瘤、结核、急性创伤者; ⑤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⑥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2组均采用相同穴位治疗: 犊鼻、内膝眼、鹤顶、阳陵泉。气滞血瘀型加血海,风寒湿痹型加阴陵泉,肝肾亏虚型加太溪 (均取患侧穴位)。对照组给予温针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所选穴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后,进行针刺,提插捻转得气后,把1~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2壮,留针30 min, 每周3次, 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温针结合傍针刺法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所选穴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后,进行针刺。提插捻转得气后,在每穴旁开1寸左右处采用傍针刺法斜刺,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后,把1~2 cm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艾条,待艾条燃完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2壮,留针30 min, 每周3次, 10次为1个疗程。2组均为1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并统计疗效。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针刺疗效。结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订针刺治疗疗效评价标准, ① 治愈: 疼痛、肿胀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浮髌试验(-); ② 好转: 疼痛、肿胀症状减轻,活动及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浮髌试验较治疗前减轻; ③ 无效: 疼痛、功能活动均无改善,浮髌试验(+)。分别于治疗前后分别随访3个月后对2组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膝关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0~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膝关节功能采用膝关节量表评分(LKSS)评定,该量表共8个维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膝关节功能越好。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OQOL-BREF)分别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生存质量评分,该量表包括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共6项28个问题。其中前2个问题是患者根据自身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主观感受评分,后24个问题分属于4个领域,每个问题按照由轻到重分别计1~5分,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49例,总有效率为96.08%; 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2例,总有效率为82.35%(P<0.05), 见表1。

2.2 2组VAS、LKSS比较

2组治疗前VAS、L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 2组VAS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LKSS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 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LKSS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1 2组针刺疗效比较[n(%)]

表2 2组VAS、LSKK评分比较 分

2.3 2组WHOOQOL-BREF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 2组生存质量(主关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生存质量(主观感觉)、健康状况(主观感觉)、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组WHOOQOL-BREF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 分

3 讨 论

膝骨性关节炎以关节软骨变性、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为临床特征,关节局部表现出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5]。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研究显示, KOA可能与年龄、肥胖程度、遗传因素等有关。现阶段尚缺乏治疗KOA的特效疗法,目前传统中医为该病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KOA中医学属于“骨弊”范畴,中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肝脾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风寒湿外邪侵袭、痹阻经络为标,为本虚标实之症。治应以扶正补肝益肾健脾,强壮筋骨为主,祛邪行气、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或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主[6]。本研究取穴犊鼻、内膝眼、鹤顶、阳陵泉,依据不同症型气滞血瘀型加血海,风寒湿痹型加阴陵泉,肝肾亏虚型加太溪,创造性应用温针结合傍针针刺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温针结合傍针针刺治疗KOA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独温针治疗。温针将传统针刺和灸法相结合,具有刺法和灸法的双重作用,此法将艾绒燃烧时所产生的温热效应及热量透过针柄、针体传达至组织深处,直达病所,尤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7]。傍针是在患部直刺和傍刺各一针,正傍配合而刺,可加强局部压痛处通经活络效果。犊鼻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针刺该穴具有通经活络、疏风散寒、理气消肿作用。针刺内膝眼及鹤顶主治膝关节酸痛及周围软组织炎。阳陵泉为筋之会穴位、针刺该穴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之效。诸穴配合共行补肝肾,通经止痛,化痰瘀之效[8]。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有效提高,可显著降低疼痛,提高关节功能效果。现代医学表明,针刺对周围组织微循环改善明显,可有效消除炎性介质,对抑制炎性反应传导方面具有良好效果[9]。同时,针刺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软骨组织细胞增殖增加并抑制其凋亡,改善关节退变过程中软骨细胞功能,修复软骨组织[10], 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状和膝关节活动功能[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整体高于对照组,尤其在生理、心理领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及健康状况主观感受提升较明显[12], 提示温针结合傍针针刺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生理机能,促进建立康复信心,进而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温针结合傍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对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改善作用较明显,有效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是一种确实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但鉴于所选样本量较小,临床近期疗效及长期疗效尚需大样本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温针针刺膝关节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冬天来了,怎样保护膝关节?
Systematicevaluationand trialsequentialanalysisofwarming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joint mobi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