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12-14王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4期
关键词:阿托颈动脉斑块

王佳

急性脑梗死指由于脑部供血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急性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动脉斑块的形成,脂质代谢的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斑块形成的主要病因,且患者脑组织发生损伤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以及炎症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1]。因此,炎症因子水平的控制是改善脑组织缺血损伤的有效方法。本次就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接诊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排除标准:①有其他重大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③血糖难以控制的患者;④近期使用过葛根素或阿托伐他汀的患者;⑤对相关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研究组中男41例,女39例;病程 0~6 h,平均病程 (2.4±1.6)h ;年龄 57~75 岁 ,平均年龄(66.3±6.5)岁;合并症:13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8例患者合并有高血脂,5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其中46例患者为基底节梗死,24例患者为脑叶梗死,7例患者为丘脑梗死,2例患者为小脑梗死,1例患者为脑干梗死。对照组中男42例,女 38 例 ;病程 0~5 h,平均病程 (2.6±1.5)h ;年龄 56~75 岁 ,平均年龄(65.9±6.2)岁;合并症:12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9例患者合并有高血脂,6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其中45例患者为基底节梗死,26例患者为脑叶梗死,6例患者为丘脑梗死,1例患者为小脑梗死,2例患者为脑干梗死。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压与血糖水平以及保护与营养脑神经细胞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 ,每晚睡前口服20 mg,连续服药6周。

1. 3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6周后进行空腹静脉抽血,检查比较两组患者TC、HDL-C、LDL-C、TG的水平以及炎性因子MMP-9、hs-CRP水平。同时在治疗前后运用彩超对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水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LDL-C、TG、MMP-9以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TC、LDL-C、TG、MMP-9以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TC(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80 4.67±0.36 3.65±0.27ab 1.02±0.13 1.28±0.16ab 3.11±0.28 2.02±0.21ab对照组 80 4.69±0.35 3.92±0.43a 1.01±0.12 1.22±0.19a 3.11±0.25 2.45±0.25a组别 例数 TG(mmol/L) MMP-9(μg/L) hs-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80 1.42±0.16 1.13±0.18ab 686.65±97.41 332.82±79.65ab 6.52±1.82 3.15±1.35ab对照组 80 1.42±0.32 1.31±0.24a 688.23±93.15 435.18±76.82a 6.51±1.79 3.82±1.53a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比较(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80 28.7±10.6 20.4±7.9ab 1.59±0.60 1.16±0.26ab对照组 80 28.5±11.5 24.0±7.3a 1.61±0.56 1.41±0.32a组别 例数颈动脉斑块面积(mm2)

3 讨论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本病主要是由于动脉斑块脱落或者出血导致动脉血管狭窄或者阻塞,因此颈动脉斑块以及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有着密切的联系。MMP-9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类与急性脑梗死有着密切的炎性因子,能够降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促进粥样斑块内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过程,诱发斑块脱落或者破裂导致血栓的生成从而诱发脑梗死的发生[2,3]。hs-CRP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能够有效的反映人体内部的炎症情况。阿托伐他汀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的还原酶选择性抑制剂,能够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在肝脏的产生,而达到而降低血脂水平的效果[4,5]。且阿托伐他汀能有效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密度而提高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本研究显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TC、LDL-C、TG、炎性因子MMP-9以及hs-CRP的水平,提高患者HDL-C水平,改善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由此可知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情况,并可降低脂质水平。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颈动脉斑块的情况,以及炎症因子的水平,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猜你喜欢

阿托颈动脉斑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