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后并发症研究

2018-12-14石炯田刘军平钟云清周博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4期
关键词:胸锁乳突腮腺

石炯田 刘军平 钟云清 周博华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5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2.3±7.3)岁。研究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53.2±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患者均已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此次研究已征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晓,并已在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伴严重精神障碍病症者;伴手术禁忌证者;中断此次研究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患者予以传统经典腮腺良性肿瘤术治疗,即解剖面神经、腮腺肿瘤联合全叶切除术。解剖面神经术:将腮腺向上钝性分离后,界至外耳道软骨和乳突间,钝性分离至深部,查找面神经总干,再顺着总干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和颞面干,依照肿瘤部位对相应的面神经分支进行解剖,在距瘤体四周0.5~1.0 cm位置,切除肿瘤和其四周正常腮腺组织,将其余浅叶腮腺组织与腮腺导管进行保留,对腮腺残端进行缝合,产生蒂在前方的残留腮腺腺叶组织。经全叶切除后将创面直接关闭。

1. 3. 2 研究组 患者予以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即保留腮腺筋膜及部分腮腺、胸锁乳突肌切除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胸锁乳突肌肌瓣制备术:在原切口下方向后下潜行对皮瓣进行分离,将胸锁乳突肌深面和前缘暴露出来,依照腮腺区受损大小,在中上1/3部位将该肌浅层横断,将胸锁乳突浅1/2肌肉组织进行切取,使其蒂位于上1/3胸锁乳突肌。制形成的带蒂胸锁乳突肌肌瓣成扇形,翻转至前上方,对腮腺缺损区进行填充,对死腔实施填塞,并将参与腮腺与面神经覆盖,和四周组织缝合。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医师需要对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在乳突下方3.5 cm位置因副神经穿入胸锁乳突肌内神秘按走行,而后一般浅出位置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稍上方部位。所以对肌瓣切取时,尽量保证小于该肌表面1/2深度及1/2宽度,避免发生副神经受损情况,造成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出现萎缩情况,诱发功能障碍情况发横;对肌瓣切取时,将耳后动脉分支和枕动脉保护好,能有效确保肌瓣血供良好。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定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量表项目包括:心理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百分制,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暂时性面瘫、流涎的发生率分别为8.00%、12.00%、0、4.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0%、44.00%、16.00%、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分 )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分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对照组 25 58.59±5.99 50.67±5.75 69.56±4.54 62.96±7.23研究组 25 65.60±6.15a 66.19±5.87a 78.28±4.71a 73.62±7.58a t 4.083 9.444 6.665 5.088 P 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论

手术方法是目前临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病症的主要手段,具体流程为:解剖面神经、腮腺肿瘤联合全叶切除术。虽然此治疗方法的应用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使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因腮腺大多数腺体主要位于颌后窝,有部分浅叶在嚼肌表面覆盖,全部腺体后或手术切除部分,容易在颌下、颌后和耳前区发生凹陷性畸形情况。味觉出汗综合征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于腮腺术后3~6个月,舌前2/3处受味觉刺激是其主要表现,特别是酸性食物,易导致颊部、颞部及耳前部等手术区域皮肤发生出汗、潮红及发热等不适情况,甚至还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常被认为是因手术将分布于汗腺、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以及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切断,导致神经断端在创面愈合时出现错向、迷走的交叉再生联合,当经味觉刺激且伴有咀嚼运动时,副交感神经兴奋,有出汗、皮肤潮红等情况在术区某些范围内发生。除此之外,常见的并发症还包括流涎等,此并发症多发于浅叶切除术或腮腺区域性切除后,其形成主要是因术后对伤口局部缝合时出现瘘口,有清亮液体流出。虽然上述并发症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但由于颌面部的畸形,容易影响患者的面容美观性。

伴随近几年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术式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3]。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流程为:保留腮腺筋膜和腮腺腺叶部分组织、导管并联合胸锁乳突肌瓣修复缺损。胸锁乳突肌瓣的应用优势为:该肌瓣部位在于腮腺后下方,在腮腺手术中其前缘已暴露出来,所以无需再将切口增加,且肌瓣比邻腮腺凹陷受损区域,便于转移。胸锁乳突肌瓣有一定的厚度,适合对腮腺区域术后较大缺损组织进行填充,对面部外形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5]。

本研究以本院接收的腮腺良性肿瘤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予以传统经典腮腺良性肿瘤术治疗,研究组予以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暂时性面瘫、流涎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躯体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予以传统经典腮腺良性肿瘤术的应用需要将腮腺筋膜和腮腺腺叶部分组织切除,也是引发患者并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则是将腮腺筋膜和腮腺腺叶部分组织予以保留,能有效减少传统术式所存在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患者术后不良心态的发生,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之,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良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胸锁乳突腮腺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超声诊断以肌肉萎缩合并胸锁关节肿大为表现的副神经损伤1例报道*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两步缓解颈肩痛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外耳道后壁骨性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