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老教我如何教语文

2018-12-13梁靖云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叶老指点叶圣陶

梁靖云

没 有 深 厚 经 验 衬 托

的 广 博 思 想 和 知识,

就 像 是 一 本 每 页 仅

有 两 行 正 文 却 有 四

十 行 注 释 的 教 科书。

—— 叔本华

近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书简》,书中提道:“年来常与景山、二龙路、丰盛胡同三校之语文教师接触……”(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9.),我顿时想起1962年的一天,叶老亲自和我们三校语文教师一起备课的情景。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叶圣陶先生与张志公先生,亲自和我们三校的语文老师一起“备课”。之所以选择三校,是因为三者都是当时的教育改革试点学校。景山学校是中宣部的试点,二龙路学校是教育部的试点,丰盛学校是国务院文教办公室的试点。作为丰盛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难得的备课活动。

“备课”选择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先由老师们发言。我们主要提出了一些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体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如何挖掘文本的深刻含义;二是课堂教学的方法。在大家发言之后,叶老谈了他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把突出政治摆在首位,因而,我们认为,“三味书屋”的写作意图是对封建教育的批判。然而,叶老的谈话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研究课文的中心思想,要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而不要受当前政治形势的影响。他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收于《朝花夕拾》,是鲁迅对有趣的少年生活的回忆,贯穿全文的,是一颗天真、顽皮、好奇的童心。以上所忆只是大意,叶老的原话记不清了,但叶老在《语文教育书简》中却有明确的表述:“不可脱离文篇,做不相干之发挥,致违循文求义,练成读书本领之旨。”(同上第728页)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具有深远意义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叶老的指导,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课标的论述,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当前,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就指出,“阅读教学一般不需要语文教师在文本之外再做延展,尤其是在‘思想感情方面”(王荣生、宋东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3.)。固然,课标曾提到,文本的解读“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首先要正确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三味书屋”确有封建教育的蛛丝马迹,但不宜作为文章的主旨去理解。

第二点,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我们这些教师本以为,叶老会花点时间做一番阐述,却不料他只讲了四个字,即“启发、指点”,这也使我们深受教育。当时,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语文课上,主要是沿着老教师的路子走,采用的基本是满堂灌。虽然也穿插一些提问,但还是牵着学生走,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听了叶老的教导,我非常兴奋,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决心在课堂上一试。初试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立即受到学生的欢迎。

当时我正要讲授毛主席词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这首词无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艺术上讲,都被人称为毛泽东的巅峰之作。如何教好这一课?过去的做法,大体是教师逐句解词,并阐发词中表现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从而明确主旨。显然,这种基本上属于满堂灌的教学,学生必然没有深刻的体会,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兴趣。在听了叶老的指导之后,我决心试一下“启发、指点”的教学方法。

以首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为例,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让学生依据注解,理解了“寰球”“苍蝇碰壁”等字句的表面含义之后,我首先提出:“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学生经过思考、议论之后,只答出表现了“厌恶、嘲讽之情”。我接着问:“请看‘寰球之前用了一个什么词?它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似有所悟,议论纷纷。我紧接着提问:“作者处于什么位置,才会将偌大的地球看成‘小小球?你若是身临其境,会看到怎样的情景,会有怎样的情怀?”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恍然大悟,立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了这样一幅极为壮阔的图景: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转动着一颗小而又小的行星——地球。一些微不足道的害人虫正在做无谓的挣扎,真切地看到词人顶天立地、傲立苍穹、俯视尘寰的高大形象,感受到毛主席泰然自若、蔑视群魔、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雄伟气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深思、想象、议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全都进入词人所营造的境界中,根本无一人走神;我也为尝试“启发、指点”教学法获得初步成功,感到十分幸福。

在此后的学习中,我对叶老关于“启发、指点”的语文教学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他主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反对教师满堂灌;同时,他又主张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他曾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25.)至于如何“引导启迪”,那就是“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需要指出的是,叶老并不是否定教师讲的作用。他曾说过:“当讲则讲,而且要讲透。把文章讲透了,就也就是‘文与‘道兼顾了。”不过,叶老坚决反对讲得过多。他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提高。”〔叶圣陶.谈教学的着重点[J].人民教育.1981.(1).〕

叶老关于“启发、指点”的目的,早为大家熟知,即著名的“教是为了不教”。他说:“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2.)“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意而得其要。此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同上第720页)这里,把“启发、指点”的教学方法与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之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如今,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也和叶老的主张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在运用“启发、指点”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记住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 目标。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叶老还提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深刻领会的重要观点,即“例子思想”。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要能发挥例子作用,就需要凭借它总结出阅读同类文章的方法、规律,学生能运用这些规律,自能读懂类似文章。正如叶老所说:“咱们读这一篇文字这一本书,目的固然在了解这篇文字这本书讲些什么,但同时也在练习一些方法,以便读其他的文字其他的书。”(叶圣陶.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7.)可见,“启发、指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要掌握读懂它的方法。当今的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在论及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时指出:“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價值。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取向来看,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处在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而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则是为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铺路、搭桥的。”王教授所说的原生价值即传播信息的价值,也就是教材所表达的内容;教学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也就是如何阅读和写作此类文章的方法。显然,这一论述,与叶老的“例子”思想一脉相承。

还有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即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是否都需要运用“启发、指点”的教学方法,详加研读,使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呢?这就需要了解叶老关于精读与略读的见解。他明确指出,语文能力的获得,仅仅靠精读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关于精读与略读的关系,他指出:“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说:“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同上第20页)据此,我们把讲读课文详加研读,阅读课文作为略读指导,语文读本作为课外阅读,并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当对提高语文教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以上的论说,只是从笔者感受至深的“启发、指点”的教学方法说开去,距离叶老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思可以说是挂一漏万。作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叶老的教育思想,与当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某些点上不谋而合。仔细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不难发现,它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我们要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就必须认真研读叶老的精辟论述,深刻领会它,努力实践它。

(山西省太原市教科院;030001)

猜你喜欢

叶老指点叶圣陶
豆豆的指点
霜的工作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不要指点别人的人生
指点
叶圣陶:精神的健康
叶圣陶为什么会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