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式镇痛管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探讨

2018-12-13陈雪雅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康复护理

陈雪雅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管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中选取100例实施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划分为观察组50例患者和对照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全部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同时分别配合常规疼痛护理和多模式镇痛管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静息痛程度和活动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8、1.638,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静息痛程度和活动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74、10.584,P<0.05)。观察组患者创口感染、压疮、便秘、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686,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管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从而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 多模式镇痛管理; 创伤性骨折; 康复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4.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4-00-03

创伤性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类骨科疾病,发病率极高,尤其是在当前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上升的情况下,导致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数量也急剧增加[1]。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在其受伤到愈合的整个过程中,均会承受着较大的疼痛[2]。而临床研究指出,创伤性骨折属于急性创伤,而急性创伤引起的疼痛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反应,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尿潴留等问题[3]。因此,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来说,疼痛的缓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积极采取多种疼痛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大的益处[4]。鉴于此,临床护理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探寻有效的创伤性骨折镇痛管理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多模式镇痛管理的优势逐渐凸显,笔者将其应用到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中,收效甚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6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中选取100例实施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创伤性骨折患者;(2)能够配合本次研究开展的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部位创伤的患者;(2)合并陈旧性骨折的患者;(3)昏迷、意识障碍的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25~72岁,平均(43.6±9.2)岁。对照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齡27~73岁,平均(44.3±8.7)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实施前上报并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入组研究对象均签署入组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全部实施常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切口护理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同时分别配合常规疼痛护理和多模式镇痛管理,主要为疼痛发生机制介绍、分散注意力镇痛及应用止痛药物等。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多模式镇痛管理,具体如下。

1.2.1 疼痛评估 在患者术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实施准确的疼痛评估,疼痛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疼痛性质以及导致疼痛加剧的因素等。同时为患者建立疼痛管理档案,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疼痛治疗、护理等情况。

1.2.2 心理减痛干预 首先要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让患者认识到疼痛的客观存在,并鼓励其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事实。其次是要鼓励患者积极倾诉,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来缓解疼痛。最后实施分散注意力法,促使患者将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食物上,同时教患者掌握暗示疗法和催眠疗法,进行自我疼痛缓解,必要时可给予镇痛药物进行缓解。

1.2.3 非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方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进行:其一是采取有效的环境干预来达到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的目的。对于患者来说,如果长久处在比较嘈杂和舒适度较差的环境中,则其疼痛程度必然会加剧,导致患者的疼痛程度加剧。鉴于此,要加强患者的环境管理,首先要保持病房的安静舒适,调节病房内的温湿度处在合理状态,保持光线合理,使患者处在舒适的环境下,获得较大的生理舒适度。其二是要保持合理的体位,保持良好的休息体位也有助于缓解疼痛[5]。患者在骨折初期会有较为明显的疼痛感,并且这种疼痛感会在活动期逐渐加重。因此,在患者骨折初期要对其实施制动干预,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局部软组织损伤。在患者修养过程中,要将患者肿胀的患肢抬高,保持患者血液循环良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其三是减少预见性疼痛,告知患者在见翻身活动时,要呼叫家属或护理人员进行协助,避免在翻身过程中牵拉到手术切口或骨折部位造成疼痛。同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有手术方式和病情情况,选择合理的引流体位,避免疼痛。对于骨折部位靠近胸部的患者,指导患者在咳嗽时,要用手轻轻按住骨折部位,避免咳嗽加重疼痛程度。其四是心理减痛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发生疼痛是必然的,并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机制,让患者接受现实。并鼓励患者积极地倾诉、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此来达到释放压力,缓解疼痛的目的。其五是冷敷镇痛,在患者手术治疗后72 h内使用10%的盐水冰袋对患者的骨折处周围进行持续冷敷,采取冷敷镇痛的过程中,要观察询问患者的肢体末梢感觉、运动皮温、血运情况,避免温度过低而造成组织损伤。其六是按摩镇痛,选取患者的内关、足三里穴位进行按摩,每次按捏10~15 min,每日按摩2~3次。其七是音乐疗法,告知患者当其感受到疼痛时,可以采取听音乐的方式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6]。具体来说,要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疼痛程度等情况,同时要结合患者的自身喜好,选择合适的音乐类型,指导患者在疼痛时或者是睡前聆听,并设置好停止时间。其八是控制呼吸和引导想象,可以指导患者通过慢呼吸运动来减缓疼痛。同时可以将安静舒适的房间作为治疗室,让患者在治疗室内接受放松治疗。告知患者在进入治疗室之前要排空大小便,进入治疗室后采取平卧位休息,并且将身上的束缚物解开,例如皮带,手表等,并且放松眼睛。指导患者在音乐伴奏和指导语暗示之下,想象自己躺在曾给本人带来最愉悦感觉、有着美好回忆的场景,同时放松头腰臀腿全身各个部位,每次的时间保持在20 min左右。

1.2.4 药物镇痛 对于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或严重影响患者作息时,要给予药物镇痛处理,药物镇痛的方式为在神经阻镇痛泵或静脉镇痛泵的基础上联合静脉、口服用药。药物镇痛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遵医嘱每日按时给患者应用镇痛药物,并且随时掌握患者的镇痛药物服用情况。监督患者合理、坚持用药,保证血药浓度能够及时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患者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估,调整药物剂量,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患者用药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和疼痛缓解情况,常规进行用药指导。对于镇痛效果欠佳的患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静息痛和活动痛改善情况,静息痛和活动痛均使用VAS评分进行评价,该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7]。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创口感染、压疮、便秘、肺炎。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 13.0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静息痛程度和活动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8、1.638,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静息痛程度和活动痛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74、10.584,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来说,护理人员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听到患者最多的主诉就是疼痛[8]。这主要是由于创伤性骨折是一种急性创伤,会引起患者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且疼痛伴随着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整个发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一系列治疗操作环节均会引起患者的机体产生疼痛感[9]。临床研究指出,在对各类疾病、创伤等引起的疼痛强度的评估中,其中疼痛级别最高的就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感[10]。因此,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故操作,疼痛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重视[11]。多模式镇痛管理是一种科学化的疼痛管理方法,是在提升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化的疼痛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从而使患者能够在早期顺利开展康复锻炼,这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实施了多模式镇痛管理干预的观察組患者,在干预后,不管是静息痛还是活动痛程度,均显著轻于单纯实施常规镇痛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多模式镇痛管理干预可直接、显著改善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的创口感染、压疮、便秘、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通过多模式镇痛管理的实施,帮助创伤性骨折患者显著地改善了其疼痛程度,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由于剧烈疼痛而带来的应激反应,从而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不仅与多模式镇痛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应激反应有关,同时也由于多模式镇痛管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利于患者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这对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也是具有显著作用的。

综上所述,多模式镇痛管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从而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新玲,热比亚姆·马尼苏.创伤骨科病房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13):242,248.

[2]任力,彭丽桦,秦佩佩,等.两种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关节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5,53(7):522-527.

[3]潘应锋.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治疗用于骨科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8):1694-1696.

[4]白美英.探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的实施与有效性[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5):502-502.

[5]潘应锋.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治疗用于骨科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8):1694-1696.

[6]张春玲,孙胜男,张春燕,等.创伤骨科以护士为主导的疼痛管理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11(2):25-27.

[7]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5,22(3):221-224.

[8]张巧玲,刘雁红,王瑜.多模式疼痛管理在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24(17):3558-3559.

[9]彭莉,黄天雯,肖萍,等.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2014,24(11):148-150.

[10] Katja Venborg,Pedersen,Anne Estrup,Olesen,Palle Jirn Sloth,Osther,Lars,Arendt-Nielsen,Asbjirn Mohr,Drewes.Prediction of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can preoperative experimental pain assessment identify patients at risk[J].Urolithiasis,2014,41(2):169-177.

[11]曾燕玲,张跃,唐荣德,等.疼痛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中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2015,24(20):4147-4149.

[12]杨丽霞,张晓玲,王茜,等.创建骨科无痛护理病房的效果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0):69-71.

(收稿日期:2018-06-15)

猜你喜欢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探析康复护理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老年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的康复护理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临床中的应用分析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尿潴留康复护理效果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