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护理等措施的效果

2018-12-11郑州人民医院450053陈梦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几率心脑血管知晓率

郑州人民医院(450053)陈梦兰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具有起病急,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高等临床特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患者日常生活自我护理能力下降,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需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资料 研究时间:2015年5月~2017年12月,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9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48)和健康干预组(n=48)。健康干预组男女比例28∶20,年龄均值(63.5±7.4)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7∶21,年龄均值(62.5±8.2)岁。疾病类型:心肌梗死21例、冠心病28例、高血压39例、脑梗死8例。上述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没有针对性的护理流程,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给药,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开展基础性护理内容。健康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健康疏导及环境干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失去了治疗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应进行针对性的鼓励与情感精神支持;同时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情况,选择合适的病房,并且尽量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可摆放一些饰品以及相关疾病手册,不仅利于患者了解疾病,也可以吸引患者注意力[2]。②健康教育指导:面对不同疾病患者,护理人员应结合病情变化,为患者展开相应疾病的健康教育,详细讲述患者疾病特点、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认清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或增加疾病治疗信心,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还缓解或消除了负面情绪,可增强患者安全感以及舒适感。同时也可以组织同病房患者之间多沟通交流,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并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指导,制定康复活动计划,如鼓励患者进行打太极及散步等有氧活动,并培养患者兴趣爱好,尽量保持心情愉悦,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版进行本次实验所研究的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服务满意度 健康干预组患者的服务满意度为97.91%(47/48),较对照组的77.80%(37/48)高(P<0.05)。

2.2 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统计 健康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较对照组少,且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如附表。

附表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以及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统计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一类循环系统疾病,从本质上来说心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联系。心脑血管疾病的大部分患者病情均比较严重,患者容易发生焦躁不安以及恐惧等心理特点,且疾病进展快,逐渐使患者情绪消极,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最终影响预后疗效。

本次研究中,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通过从患者心理、环境以及疾病认识程度等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并得到家属的认可。通过应用健康教育干预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关心、鼓励以及支持患者,讲述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认清疾病,明确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识程度,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几率心脑血管知晓率
睡眠不好可能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Finding the Extraterrestrial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晒后修复SOS
晒后修复SOS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