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

2018-12-11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金怡婷

数学大世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圆锥圆柱线段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 金怡婷

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导入应立足于对学情全面而充分的把握,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学生真正的兴奋点,促成其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搭桥铺路、提供支持。

一、复习式导入:把握认知基础,点醒知识储备

比如,在教学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时,老师出示这样的混合运算:32+3-20,56÷7×8,并依次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先算除法,后算乘法。”教师追问:“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同级与不同级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有不同,同级运算是不同级运算的知识基础,但也极易产生不同级混合运算学习的负迁移。因此,在导入环节中用复习旧知的方式,明确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将新知与旧知自然地建立起联系,排除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老师出示这样的练习: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涂色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下图依次出现)

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到的方法就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其面积。而“转化”这种方法在学生解决以往问题时,便已有意或无意地习得并运用。教师从这一旧练习入手,从最简单的长方形开始,到移动某些小方格形成的不规则图形,再到其中有部分不是满格的图形。一步步,循序渐进,慢慢在头脑中使“转化”的思想开始明晰,原来新的、复杂的图形都可以转化成旧的、简单的图形,于是便“新的不新,难的不难”。

架通新知与旧知的过程既是一个理性思辨的过程,又是一个促成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

二、生活式导入:尊重认知取向,点燃学习热情

数学从来不是冰冷的公式,也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证明,数学教学可以是亲和的、浪漫的、热烈的。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生发于普通常识,数学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旧知识,因为在其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数学的体验。可以认为,数学课堂的学习是生活知识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是生活经验的深化与升华。因此,课堂导入可以是生活化的,让学生从现实世界出发,走向教材中的数学王国,让学生爱上数学、乐学数学,点燃创造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老师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素材,不同于书本上静态的图片,而是播放了大量的视频,具象学生对平移与旋转运动的特征,丰富学生的空间感知。同时,老师在选材时尤其注重资源的新鲜度与热度,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例如,“2017年国庆前后,京沪高铁将全线提速,高铁是怎样运动的?”“游泳锦标赛上跳水的颁奖仪式,看国旗是怎么运动的?”这些例子鲜活而贴切。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去体验,去感悟运动的本质特征,并且为了感知得更加生动与准确,教师让学生借助一些实物工具进行操作,例如“用铅笔演示高铁的运动”“用橡皮演示国旗升起的运动”。学生将看到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进行示范,在这种活动中更加深化了对运动本质的认识。

三、问题式导入:提供认知条件,点亮思维火花

学习数学,学生需要一定的认知条件,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资源与辅助工具外,更需要特定的触发剂,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剂。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字——“面”,并提问:“你对‘面’有怎样的理解?”从学生最初对“面”的理解为切入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黑板面”“课桌面”……再回到学生所熟知的“课本封面”进行手掌的触摸,让学生在摸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且面有大小,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接着,“你想知道哪些和面积有关的问题?”启开了对“面积”的探究。格式塔心理学表明,知觉是具有整体性的,人在对知觉客观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后,会产生理解和顿悟。这位老师通过提出问题,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有关事物的整体形象的认识,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此外,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出现认知矛盾和冲突时,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这就引起了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进而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动机。

四、实践式导入:积累认知经验,点沸数学素养

认知经验不同于认知基础,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维方式,比如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品质。它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却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格外注重培养这些品质,促成学生素养的发展。实践式的导入,有助于学生认知经验的积累。

众所周知,图形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要聚焦核心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很多老师在教学认识线段时,都有这样的导入设计:他们给每位学生都提供了一根毛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把毛线变直。二年级的学生经过活动,发现可以捏住毛线的两端用力一拉,这样毛线就变直了。通过这样的直观操作,把线段这一抽象的图形具象了,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两手捏着的两个点便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同时,学生已然可以知道线段的特征,即直的、有两个端点。

又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环节的:老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圆柱和圆锥实物模型(底面半径相同、高相同的圆柱和圆锥;底面半径不同、高相同的圆柱和圆锥;底面半径相同、高不同的圆柱和圆锥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同伴交流、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一步步实现图形抽象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的过程。

课堂导入是一节好课的关键第一步。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最根本的是要准确把握学情,从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取向、认知条件、认知经验等方面入手去设计导入环节,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从而使数学课堂更精彩,数学学习更有效。

猜你喜欢

圆锥圆柱线段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