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石窟世俗化的高峰

2018-12-10张智瑜

戏剧之家 2018年27期
关键词:世俗化本土化

张智瑜

【摘 要】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不断的演变,最终被完全消化吸收,成为本土化的宗教形式。佛教石窟艺术同样见证了这段发展历程。以大足、安岳为代表的巴蜀石窟以其高度本土化、世俗化的审美特性,成为石窟艺术本土化进程的标志性丰碑。

【关键词】巴蜀石窟;本土化;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J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52-01

巴蜀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巴蜀文化的民情风俗自成体系,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的同时又独具地方特色。巴蜀石窟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因素下,揭开了晚期石窟的又一辉煌篇章。

一、巴蜀石窟概述

佛教大约自东汉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传入、接纳、吸收、改造的过程。一定意义来说,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不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巴蜀石窟是川渝两地石窟群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大足石窟、安岳石窟、巴中石窟、广元石窟等等。广元石窟作为石窟艺术入川的第一站,拉开了巴蜀石窟开凿的序幕,随后不断向川渝两地发展,演变。至大足、安岳石窟的开窟,已经呈现出巴蜀石窟的独特面貌,最具代表性。故本文主要以大足、安岳石窟为例,阐释巴蜀石窟造像的本土化、世俗化审美特性。

二、世俗化的审美表现

所谓宗教题材的世俗,笔者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义所定的程式,转而更贴近当时世俗生活、审美的要求。世俗化的佛像不再是先期被赋予了无数内涵的神秘微笑,而是饱含了人性之美的本土化、形象化的神情。

(一)题材的世俗化。《牧牛图》、《吹笛女》、《父母恩重经变图》等众多展现乡土风情的造像,可以从题材的角度展示巴蜀石窟的世俗化。例如《父母恩重经变图》,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湾15号龛,全龛分为三层,父母恩重经变相位于中部。由中央的《投佛祈求嗣息图》向两侧展开有《父母十恩图》,共11组人物造像。描绘了佛前求子、怀胎、临产、生子忘忧、咽苦吐甜、洗濯、哺乳、推干就湿、远行忆念等,到百岁唯忧八十儿的历程,情节连贯,感人至深,俨然是一部对伟大母爱的赞歌。同时也无比生动地呈现了宋代世俗生活场景,使人倍感亲切。

(二)佛像形象的世俗化。安岳华严洞以主尊“华严三圣”而得名,是佛教造像形象世俗化的典型代表。大华严洞两壁雕凿有二侍从和圆觉十菩萨,是数代匠人花费约80年之久虔心开凿的佛国世界。主尊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和圆觉十菩萨开脸慈祥聪睿,体态端庄而又委婉,衣纹线条流畅,极富质感,韵味十足。整体呈现出唯美细腻,端庄隽逸的宋代审美风格和世俗人性之美。由此可见以安岳、大足为代表的巴蜀石窟造像相较于敦煌早期的壁画、泥塑,正在逐渐完成佛教造像的本土化、世俗化的改造。

(三)精神信仰的世俗化。巴蜀石窟的另一大特点表现为儒、释、道三教的集中体现。例如大足南山5号窟三清洞,妙高山2号窟儒释道共處一窟的罕见形式、石篆山6号窟《孔子及十哲像》、石门山2号窟《玉皇大帝》龛及之下的民俗神像“千里眼”、“顺风耳”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并不会严格划分各教派之间的界限,不会深入理解宗教教义理论,而是普遍采取“实用主义”的信仰形式,即谁对我有用就对谁信仰。这种情况在两宋时期发展到顶峰,盛凿在此时期的巴蜀石窟应运而生,成为儒、释、道三教相互渗透、合一的本土化、世俗化经典表现。

三、石窟的世俗,世俗的石窟

石窟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传播的产物,是宗教在一定历史时期下,服务于宗教仪式、信仰崇拜、教义宣传的手段,并不是纯粹意义的艺术品,其通过世俗化的造型拉近宗教与世俗大众的距离,使人们产生认同,从而达到精神的皈依。再者,大概也正是开窟人对美好世俗生活的希冀加速了巴蜀石窟本土化、世俗化的演变历程。

开凿者,或者说开凿动机的世俗属性,从源头上决定着巴蜀石窟必将成为一幅彰显风俗人情的画卷。相较由官方主持开凿的云岗、龙门等石窟,巴蜀石窟更加充斥着世俗化、生活化的魅影。仿佛供养人将其对美好世俗生活的向往和眷恋倾心托付给宗教神灵,雕凿时的每一琢每一磨,都饱含虔诚的音韵和供养人默诵的心经。巴蜀石窟以这种贴合世俗大众审美、精神需求的宗教艺术享誉世界,标志着外来宗教走向彻底本土化的里程碑。

四、小结

地理、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等因素共同决定着石窟艺术的走向。其中,巴蜀之地的大众百姓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样造就了巴蜀石窟,不断推动其走向宗教世俗化的审美高峰。

在北方石窟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两次开凿高峰而迈向尾声之时,以大足、安岳为代表的巴蜀石窟以其高度世俗化的审美特性掀起了中国石窟史上的第三次高潮,并在世界石窟艺术的舞台上拉开了独具一格的精彩帷幕。

参考文献:

[1]龙红.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09.

[3]陈丽萍,王妍慧.中国石窟艺术[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

[4]刘晓曦.中国古代造型艺术考察[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世俗化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