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辛亥革命前后的粤剧改革

2018-12-08林寒露

戏剧之家 2018年28期
关键词:粤剧辛亥革命剧目

林寒露

【摘 要】辛亥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是粤剧发展历史长河中关键性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粤剧,承前启后,自我革命,使源远流长富于变化的粤剧趋向成熟,并形成有别于中国其他地方剧种的明显特征。这一时期的粤剧,通过粤剧艺术改良运动;演出剧目的创新;教育培训机构的改革等方式,使粤剧适应时代的大潮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南国红豆”。

【关键词】辛亥革命;粤剧改革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28-02

一、粤剧艺术改良运动

郭汉城认为,中国的戏曲改革,如果从1911年的戏曲改良算起,它已经走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这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粤剧作为岭南地区影响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历经艺人李文茂起义、清廷禁演等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发展过程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一路艰难而曲折。辛亥革命前后的粤剧改良运动,是影响粤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改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改用广州方言演唱和念白,使粤剧本地化,更受大众欢迎。后来,再经过马师曾、薛觉先等人的大力推广带动下,到3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从“官话”改唱“白话”这个变革。为什么要改为“广州话”呢?也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和革命的需要。因为,志士班根据斗争的需要编演了不少剧目,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而只有群众听懂了听明了才能更好发挥宣传作用。为争取到老少妇孺不同阶层人士,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根据题材和宣传的需要,志士班大胆地把过往沿用的舞台官话改用地地道道的广州话演出,大大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

其次,生角改用平喉演唱,奠定了男女角色采用平喉、子喉、大喉三种不同的唱腔演唱基础。粤剧原来用戏棚官话演唱,腔调比较高亢,而广州方言有九声,而且声调比较低沉,平声多,鼻音重,因此,两者必然发生明显的矛盾,因而引起唱腔音乐的变革。后来,历经朱次伯、千里驹、白驹荣等人的不断实践,直到1920年前后,才完成了粤剧声腔的根本改革。麦啸霞认为“粤剧唱腔之演进,可分三项:本质之演变、外调之溶合、新声之创作。”通过这些演变,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粤剧的表现能力,逐渐形成了粤剧有别于任何其他剧种的特点。

再次,从提纲戏到完整剧本的出现,剧本体例和编剧体制、方法更新。剧本的体例,过去多是简单的提纲式剧本。新编剧本则借鉴了电影和话剧的体例和方法,运用了分幕分场的方法,在编剧体制方法方面也有重大改变,由老师傅“说戏”、开戏师爷的“度桥写戏”,改为个人和集体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成立“编剧部”等机构,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结合。

此外,为表现新内容,还相继吸收了民间说唱和小调。谢彬筹认为“粤剧的舞台语言改用广州白话之后,带动了粤剧音乐的重大变革,是唱腔旋律更加优美,转接更为灵活,变现力更强,使编剧在度桥写曲时可以大量运用广州话演唱的木鱼、龙舟、南音、粤讴等民间曲调。”加重地方色彩,使观众听得格外亲切,传播得更為广泛。

二、粤剧演出剧目的创新

粤剧剧本多由昆弋皮黄脱胎润饰而成,岁月既久,因袭成风。有类依样葫芦,角色造型,大属刻板老套、千篇一律。辛亥革命的志士班,十分注重利用粤剧为革命宣传,认为是“社会教育之利器”,他们结合革命的需要,编演了很多新戏,有如在古老粤剧的肌体中,注进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孙中山非常重视革命的舆论宣传工作,他特别重视戏剧的宣传和感染群众的作用。他邀请粤剧艺人加入同盟会,接见粤剧艺人,鼓励他们以粤剧宣传革命思想,把演戏作为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廖仲恺也鼓励其弟粤剧艺人靓雪秋说:“汝之业,适为革命之宣传,人人皆当努力而汝可闲歌逸唱乎。”

1908年,振天声剧团抵达新加坡,孙中山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人员,该团中尚未加入同盟会的人员,在这次也全部宣誓加入。次年孙中山给缅甸仰光同盟会分会会长庄银安(吉甫)写信,介绍演出盛况,信中写到“振天声初到南洋,为保党造谣,欲破坏。故至吉隆坡之日,则有意到庇宁演后就近来贵埠。乃到芙蓉埠之后,同志大为欢迎,其所演之戏本亦为见所未见,故各埠从此争相欢迎,留演至今,尚在太平,霹雳各处开台,仍未到庇宁。到庇宁之后,则必出星加坡,以应振武善社延请之期,现闻西贡亦欲请往。故该班虽不到贵埠,亦可略达目的矣。”可见,震天声所演之戏“见所为见”,乃新编之剧目,不再是以往“江湖十八本”之类的旧剧目,所以“争相欢迎”,一再加场加演“留演至今”,是非常深受华侨欢迎的。

从剧目题材及内容看,“志士班”的粤剧创作针砭时弊,不少作品以宣扬国民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推翻帝制为主题。这些剧目有直接表达的,如黄鲁逸在约1907年编的《火烧大沙头》歌颂秋瑾;也有隐喻的,如《毒玫瑰》喻中国人勿积病积弱。当时还有一些著名的剧目如根据真人真事及时编演的《温生才刺孚琦》、歌颂蔡锷、讽刺袁世凯的新剧《云南起义师》、《周大姑放脚》、《辛亥革命党人碑》等。为了标榜革新及亲民,也为了易于被群众理解曲文,这些曲目全用广府方言说白及演唱。这时也有不少省港大班往来广州及香港,以演出传统剧目及仿传统的新编剧目为主。

三、粤剧教育培训机构的改革

旧社会没有专门培养艺人的学校或机构,粤剧艺人通过建立师徒关系,由师父向艺徒耳提面命、口传身授,将一出又一出的名剧、一套又一套的特技和绝招世代相传下去。由于地缘的关系,广东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辛亥革命前后,广东得社会变革风气之先,逐渐废除了封建的卖身契式的“师约”,出现了专门的粤剧教育培训机构,这是现代教育新型戏校的雏形。

据记载,当时比较有影响的班社有采南歌班、新少年班等。“采南歌班”是一所培养粤剧演员的戏剧学校,又是专演新戏的剧团,属于同盟会员,与孙中山、杨鹤龄、尤列同被称为“四大寇”之一的陈少白,被两广总督兴办的陆军学堂的满族人排挤出来的“教习”陈子仪和香港富商之子李纪堂等人合组的“天演公司”主办。他们发起粤剧改良运动,从辛亥革命前持续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共达十多年之久。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称采南歌剧团为“开粤省剧界革命之先声”。除“采南歌”之外,光绪二十八年又有“震天声”“振南天”,光绪三十二年有“优天影”“正国风”“司天锋”“移风社”;香港的“现身说法社”、东莞石龙镇的“醒天梦”、番禺花埭的“先生说法台”等,宣统二年有“天演台”“新国风”“木铎剧社”等。

辛亥革命后有“警世钟”“警世晨钟”“天人幻影”“人镜社”“新天地”等,一时社团林立,风气云涌。

辛亥革命时期的粤剧,按其性质来说,可以说是粤剧的一场革命,即把封建主义色彩浓厚的粤剧,通过革命,变成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的粤剧,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服务。粤剧有功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动粤剧的革新与艺术改良。然而,粤剧与其他剧种一样,这一次改良的动因,不是出自戏曲艺术本体的需求,而恰恰相反,当时的戏曲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以京剧和其他许多地方戏剧种正处在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阶段,戏曲改良运动完全是出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革命上的需要。所以,当戏曲改良的载体——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革命失败后,戏曲改革运动也就不见任何成果的销声匿迹了。随后数十年变革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改运动,粤剧不断适应时代大潮的步伐改革发展,终于成为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的“南国红豆”。

参考文献:

[1]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

[2]石磊.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1.

猜你喜欢

粤剧辛亥革命剧目
舞台剧目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SINGING THE CHANGES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