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

2018-12-08吴俊和

地理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雪线纬度山地

吴俊和

一、直击高考(表1)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图1)

图形解读: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各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大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图2)。

图形解读: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各要素的表现特征与环境总体特征的统一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总体特征是干旱,因此出现多内流河、植被稀疏、荒漠广布、风蚀地貌普遍等其他特征。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图3)。

图形解读: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环境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变化。如滥伐森林会使大气中CO2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发水文、地貌的变化,甚至影响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变化。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图4)。

图形解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与之关联的其他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如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导致黄河下游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图5)

(1)陆地自然带分布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图6)。

图形解读: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和高纬地区表现最明显;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图7)。

图形解读: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复杂;雪线是指冰雪带的下限,林线是指森林带的上限。

重点剖析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表2)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③随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表3)

4.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雪线是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线。如图中的雪线非常清晰,该线与0℃等温线吻合。该线以上出现了积雪,说明降雪量大于消融量。雪线以下无积雪,说明降雪量小于消融量。雪线也是山地冰雪带的下限。影响雪线分布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气温和降水。

复习策略

通过举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学会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的地理事象。①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采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果多因”;②分析地理现象中某一因素变化产生的“一因多果”。特殊地理事象的形成往往与其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有关,尤其是地形和气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分析其成因时要结合当地独特的区域特征。

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理解掌握自然带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如图8所示。但要注意,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包括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要辨析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的不同。地带性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而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往往体现在大尺度空间的区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往往体现在小尺度空间的局地分异现象。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9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1)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该组题以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为情景素材,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读取和分析能力。

第(1)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首先,读取图中磷高积累区的海拔高度为4 000米左右,再结合四川所在的纬度位置可知山地的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海拔4 000米左右的地区,气温较低,且有冰雪融水流入,土壤水分较好,有高山草甸生长,因此所属自然带为高山草甸带。

第(2)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即区域特征差异的比较。首先读图可知,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地2 000~3 000米处,磷积累量较低。然后由材料可知,该山地东坡为迎风坡,2 000~3 000米处降水丰富,且海拔比磷高累积区低,气温也较高,因此,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生物生产量也较高;最后根據材料中“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文字信息,可推知该处由于降水丰富导致地表径流量较多,但由于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不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因此土壤含水量较低,由此确认C选项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1)A (2)C

方法技巧

1.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方法(表4)

3.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种景观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分异规律判断出理论上属于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景观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的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的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4.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结合自然带的延伸和更替方向进行判断。①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热量带上的变化。②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过渡。

(2)结合自然植被的变化特征判断。①不同热量带的植被类型变化,反映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热带雨林到热带草原再到热带荒漠的变化;相同热量带的植被类型变化,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如温带森林到温带草原再到温带荒漠的变化。②同为森林带中森林景观特征变化,如常绿林到落叶林再到针叶林的变化,就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训练拓展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索科特拉岛(图10)是也门第一大岛,该岛大约600万年前与大陆分离,岛上生存着龙血树(外形似巨伞,树枝如导管)等700多种奇特稀有的动植物。岛上开发滞后,绝大多数居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牧生活。

(1)说明该岛奇特稀有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

(2)分析龙血树形成巨伞独特形态的气候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索科特拉岛很早与大陆分离,并且岛上人类活动强度小,为特有物种提供了独立的演化空间。第(2)题,植物的特有形态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由龙血树外形似巨伞、树枝如导管的独特形态可推知其是为了适应当地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该题要运用整体性原理,注意因果关系的逻辑推理,其解题思路如图11所示。

参考答案:(1)很早远离大陆,物种具有独立演化空间;受大陆物种侵入少;岛上人类活动少(开发强度小),受干扰小 (2)索科特拉岛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夏季受索马里寒流影响,降水稀少;龙血树巨伞状树冠遮阳,減少树根附近水分蒸发;伞状树冠从空气中收集水分并使其(沿着导管状树枝)汇流到根部,以适应干旱的气候。

猜你喜欢

雪线纬度山地
一盏江湖
雪线上的金刚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纬度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的推导
最佳户外传播
浅析山地别墅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特点
守望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