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港台影视文学与文学名著的改编

2018-12-07冼佩怡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改编

冼佩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影视文化在当代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从香港对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简单审视,发现即便不忠实于原著,也无损于原著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艺术感染,更多的是呈现出剧作人对原著的重新定义与理解,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同时在当今影视行业的成功为名著带来了跨地域、跨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影视文学;文学名著;改编

随着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全球化趋势而迎来了自媒体新传媒的应运而生,这种新媒体从视觉、听觉、想象与动静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来吸引大众。这种技术随着电影与电视的诞生而合称“影视艺术”,并逐渐渗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大众艺术,期间也在不断促进发展“影视文学”。1909年,由港人梁少坡主导并主演的《偷烧鸭》,标志着香港电影的诞生。可见香港在影视艺术上的发展比两岸三地更独占鳌头,随后更在七十年代末先后掀起“新电影文化”运动。香港作为两岸三地的引领“影视文化”的先锋,除了更多吸入多元素类型的重组、大胆创新电影题材之外,更多地是以古典传统著名小说为改编主题。重在审视港台影视文学在改编文学名著时所作的修改对原著所产生的内在影响。

一、香港影视文学的名著改编

现当代的香港,是全球规模数一数二的电影王国。有研究认为香港电影之所以如此出色,相关的历史与文化都起了不一样的作用,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电影本身,港产片口味新奇,生动刺激兼而有之,港片堪称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最富裕生气与想象力的大众电影。在电影行业发展到如此蓬勃的时候,往往编剧可发挥的余地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每件事到达巅峰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瓶颈,我想创新也不例外。

最让人欢喜、起共鸣的香港电影当属“无厘头”为主题的电影种类,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大家最喜爱的周星驰代表的喜剧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大话西游》等。这类颇受欢迎的大众电影一贯的风格来源于草根阶层、是一种运用滑稽、神经质的幽默、夸张为主要表演方式。当然许多参考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均运用了同等的手法创作,多为搞笑颠覆之作,极少数是忠实于原著,也因此独特的创新手法成功收揽一大批观众,为香港影视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接下来将说明名著的改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一)《聊斋志异》

说到香港电影改编得最多并且最有影响力的名著莫属《聊斋志异》了。港台这几十年内对《聊斋志异》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多不胜数。在七十年代,中国港台著名的武侠导演之一——胡金铨,执导了一部由《聊斋志异》改编的同名电影《侠女》,上映后好评如潮,并一举摘得第2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和“视觉效果”奖等,成为首部在西方国际影展中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同一时期的香港大导演李翰祥也拍了许多“聊斋”电影,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倩女幽魂》、《辛十四娘》等。在80年代徐克导演更是重拍了以王祖贤、张国荣主演的《倩女幽魂》,该片成为了大众心中的经典。在徐克翻拍的《倩女幽魂》系列的成功浪潮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更是掀起了争拍“聊斋”风。不同的“聊斋”系列风格各异,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都大胆地对原著进行创意的改编。在改编上同类的作品其实在不同的年代,也有出现对忠实原著的程度开始出现转变,也就是说七十年代胡金铨和李翰祥等对“聊斋”的改编都是有分寸的,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但到了八十年代徐克、程小东拍的作品则开始对“聊斋”进行了面目全非的改编,从一个简单的人鬼故事摇身一变成了迂回复杂的情节。到了九十年代胡金铨所拍的《阴阳法王》更是改得与原著没什么相同的地方。

为什么越是近代,在名著的改编下会越来越不忠实?其实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篇目众多、故事简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非常适合拍摄内容独立成章的电影,因此比长篇名著更容易受到剧作人的青睐。于是乎各类取材于“聊斋”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为了不与同类影视作品相似或者雷同,影视工作者必须将故事情节化为更生动、更丰富,同时又要符合大众的观赏娱乐趣味性。

我们说在对名著进行改编的时候,并非单单出于借着名著的“名”来做噱头,而是应该看中剧作人在改编的时候,所投入的内心情结、独自的文化想象与自我的历史感悟。许多的改编中充分地表现了改编者对原著的独自深刻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是在影视行业中,不少人敢于将自己对于古典名著的理解写成劇本然后拍摄成一部电影,仅此而已。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影视艺术工作者多么希望忠实于经典原著,终究还是在从事一项“再阐释”的艰巨工程,难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偏离。所谓“绝对忠实”的影视改编,基本上是神话。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源于古典名著改编的电影都不只是单纯地满足神秘感和刺激感的娱乐,不仅仅提供感官上的满足,同时还蕴含着它本身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人文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这些最为基本的东西,在改编之后并没有消失,反而是通过新的创作空间,使之更加完美。

对于传统小说的改编,除了是电影的出品还是电视剧的拍摄,都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的,但我认为对传统小说的改编不是单单从改编剧本与原著文本上的比较来审视是部作品的优劣,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古典小说的改编和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拍摄不仅在政府、市场、知识分子之间找到了结合部,而且也在中国大陆与海外华人、大陆文化与全球中华文化之间找到了结合部。”观众之所以更容易把影视片里的艺术形象比原著的更为深刻?很主要的是作为影视改编的艺术形象在塑造方面更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采掘,我们更多地能够从影视作品中反观文化阐释。

总的来说,文学的发展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改编资源,推动了影视业的发展。同时影视又借助综合艺术的功能,将原作的意蕴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到极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影视与文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才能为作品升华,流传为经典之经典。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01.

[2]尹鸿.《意义、生产、消费:电视剧的历史与现实》[J].文艺研究.2001.(5).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改编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消费时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弊端分析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后现代文化特征
Back to the Clas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