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2018-12-07向运琼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19期
关键词:应对网络舆情互联网+

向运琼

[摘 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出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文章分析研究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探索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应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9. 088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9- 0203- 03

0 前 言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近年来,每一件发生在高校的新闻事件往往会成为迅速发酵的网络舆情,一系列高校危机,频频遭遇校园舆论场的网络围攻,由简单的刑事案、失踪案甚至是一则新闻,扩展到网络的社会群体性围观。如何应对、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中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互联网+”的时代下,互联网已成为主流媒体,BBS、微信、微博、贴吧等信息交互平台已成为全民共同参与及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而高校大学生又热衷于参与到网络讨论中。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较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信息管理工作,它既能反映师生意愿,又能服务学校大局和决策,抓好此项工作对保障学校正常的秩序,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建设和谐校园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網络舆情特征

2.1 参与主体的特殊性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上每人都是意见表达的主体,网络的即时性决定了可能一个偶然的事件会迅速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而高校的网络舆情,往往由学生关注校园内外的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制造主体具有少数性特点,制造主体是少数大学生群体,但参与者比较广泛。大学生对热点问题比较关注,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诱导,一般在论坛、微博、贴吧等地方以发帖、跟帖、转发等方式参与。

2.2 表达意见的非理性

在高校,网络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消息和获取信息的地方,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的局限,高校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其心智不够成熟的一面,当突发事件发生后,他们会迅速通过网络交流互动,以参与论坛讨论或以跟帖等方式发表言论,自发形成一个个交流圈,不断强化某种倾向性观点和主张,但表达的内容中通常存在不区分事实和意见,不区分意见和情绪,同时容易出现一些言辞激烈、甚至接近谩骂内容等问题。

2.3 舆情内容的自由性和多元性

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每个网民的生活状况、家庭背景、经济情况、学历层次不同,也造成了其所关注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1)社会稳定类。高校在社会中相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究不能摆脱社会生活对其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高校中自然有所映射,同时高校校园事件也会波及整个社会。

(2)校园生活安全类。主要是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意外事故、意外伤害事件等,如:食堂卫生安全、火灾、中毒、集体活动踩踏、校园内重大交通事故、死亡等重大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其他事件。

(3)高校管理类。在网上,高校师生会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管理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络已经成了师生员工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例如学术抄袭事件、职员制度改革等。

(4)其他。除上述以外,高校网络平台中最常见的则是学习、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方面的舆论内容。

2.4 形成过程的迅捷性

高校学生是网络社会的“土著”,与互联网有着极强的黏性,一些涉及大学生普遍特点的议题在网络发表,信息瞬时传播,网络舆情极易升温,很快就能吸引很多大学生的关注,他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回帖方式参与话题讨论,使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并形成若干主流的公共意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5 线上线下叠加影响

在传播方式、速度、范围上,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迅速地把网络信息传遍世界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和任何使用网络的人[2]。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线上线下影响相互叠加。高校学生参与意识强烈,通过互联网交流互动极易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行动同步的倾向,使得高校舆情信息在校园中的影响更加广泛。

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现状

3.1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健全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网络突发事件舆论预警机制,管控主要是在出现了不良信息后,通过技术监管、实名认证、IP管理、删除帖子等手段采取相关措施,缺乏主动性。

3.2 监测方法落后,舆情监测软硬件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上信息内容具有丰富性,信息来源具有虚拟性。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舆情监测工作中,采用的是传统舆情监测方法中的“人海战术”,虽然有专职人员不间断地对信息进行浏览监控,但是相对于巨大的网络空间来说,其监测的范围犹如“九牛一毛”,这种方式难以适应快速多变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

3.3 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大多数高校在监控网络中发现不良信息或师生意见、建议信息后,都会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汇报相关情况,但是后续,比如问题的解决情况,解决与否,则杳无音讯,缺乏工作中基本的信息反馈。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不是单向信息的传递,而应是校内网民、相关部门之间的双向沟通。

3.4 对舆情引导认识不深,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

有些舆情引导机制制定不精细,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但存在协调力度不够、部门权责不清、结合实际不紧等问题。在网络舆情爆发时,部分高校采取的方法是在相关社交空间发文警告或者删帖。这种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如果一味参照传统监管方式进行生硬的“堵”和“禁”,这不但不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舆情引导和教育,甚至还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而造成更大的冲突[3]。

4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

4.1 基本原则

科学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坦诚面对,忌掩饰逃避;勇担责任,忌辩解开脱;应急预案,忌防御缺位;对话互通,忌消极控制。

4.2 处置原则

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应坚持“快速反应,有效应对,严格制度,明确职责”的原则进行处理。

“快速反应,有效应对”。不仅要“快”,更要”效”。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参与,主动引导。高校管理部门应主动参与新闻传播,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交流,迅速通过媒体表明态度,做好媒体信息引导工作,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师生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效能,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一是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责任制度,明确责任领导,明确责任人员,完善登记制度,严格责任追究。

二是建立发言人制度。在校园官网上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及时向师生传递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特别是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网站应因势利导,主动开通相关主题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背景及危機处理的实时跟踪报道,防止师生及其他网民主观猜测和谣言产生。

5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5.1 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思想教育,提升学生新媒体素养,引导学生文明上网,理性辨识网络信息。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首先就应该做好大学生思想“源头”的教育工作[5]。学校应该在平时的舆情教育工作中,系统地阐述舆情信息到底是什么,负面舆情信息对个人以及国家有哪些危害,应该如何应对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不是像传统的舆情教育工作一样一味地进行“要求”。为此,应当将新媒体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必要内容,把相关课程纳入必修课,对在新媒体使用中存在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培训指导。

5.2 建立舆情风险处置机制

舆情风险处置机制如图1所示。

5.2.1 人工与智能相结合,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内容量大、随机性强等特点,造成高校在舆情危机发生后,网络监测方面并不能像传统舆情那样能够及时发现处置。舆情信息搜索可采用人工和软件两种方式,合二为一,构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发现监测层。通过人工和软件监控的配合对涉及相关工作的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和引导,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在公共网站方面,利用“关键字搜索”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贴吧、微博等公共社交平台进行定向搜集,然后用“关键字”过滤出所需信息,最后用大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以此来全方位掌握公共网站的舆情信息。而对于一些私人社交网站,由于权限因素不能被计算机搜集到,则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搜集。为此,高校必须保证队伍成员在各学院、各年级的分散性,最大化地保证舆情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并且需要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应机敏、熟悉业务的干部担任舆情监控信息员。

5.2.2 建立报告、研判、查核机制

舆情监控信息员在发现相关舆情信息后要快速向领导汇报,领导组织人员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舆情信息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

5.2.3 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对于发生的舆情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迅速拟定新闻发布内容的初稿,经层层审批在最后审定后,在官方微博、微信、官网上按照统一口径,选择合适时机发布,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是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

5.2.4 建立舆论引导、疏导机制

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特点,坚持巩固大众传媒和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抢占网络“沙发”,主导舆论发展,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在网上及时跟帖、发帖,运用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引导网上热点,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以网络文化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发展。必要时邀请相关领导、新闻记者撰写评论文章,进行专家解答,以权威的、专业的信息赢取网民的信任,并且相关部门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6 结 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敏感,作为敏感的特殊性群体,高校的公共危机更易衍生为严重威胁校园稳定的恶性事件,给师生生活、校园安全、教学运行、高校形象带来了极大影响,成为当下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校方需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地从大学生网民的立场出发,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去分析、研究新情况,才能真正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为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于翔,许冰沁,王倩雯.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工作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9).

[2]魏伦. 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J]. 科教致富向导,2013(4).

[3]郑洁, 陈一樟.试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引导[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

[4]中国舆情网.http://www.pubtopic.org/news/a96b385e4102474ba2fcfe1fad

f77ed6.html.

[5]郑洁,白崭. 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6]赵长明.交往行动理念下的学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5(20).

猜你喜欢

应对网络舆情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