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发生理论建构

2018-12-07郭静俞爱宗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

郭静 俞爱宗

摘 要: 小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发生理论模型依据发生认识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学习过程阶段理论,将学习活动发生分为感性认识;参与活动;理性认识;拓展应用;核心素养五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学习活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活动发生的理论模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分析和解決问题的能力、合作和探究等能力。现如今有些课堂看起来挺热闹,但学生掌握的信息又有多少呢?学习活动发生的理论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课堂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探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发生,并判断学生学习活动发生的层次。

一、认识发生理论视角下的学习活动发生

皮亚杰认为“所有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而认识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使这一新材料的创造和下述的双重性事实符合一致,即形式水平上,新项目一经加工制作出来就立即被必然的关系联结起来;在现实水平上,新项目,而且仅仅是新项目,才使客观性成为可能”。皮亚杰认为认识的产生不是感觉和知觉的加工,而是个体认知结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基于发生认识理论,活动发生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为前提,通过外部事物的刺激,学生在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会接受一些新的知识,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当然,并不是所有激活的内容都会被学生接受,学生也会在唤醒接受的同时过滤掉一些知识,而这些知识就是在学生已有图式中没有的或者不稳固的。这就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一个层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外部的刺激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让学生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积极回想并领会活动的主题。

当第一层次学习活动中的刺激无法同化时,学生将会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做出改变,对无法同化的知识进行筛选后重建适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环境。使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这便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二个层次。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不仅要参与其中,还要在参与活动中学会改变和创新。

在学习活动的第一个层次,如果学生同化很顺利的话,就达到了平衡;如果同化不顺利的话,就会出现顺应,也就是学习活动的第二个层次进行筛选后的重构,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说明平衡依赖于同化和顺应,又是二者发展较高的层次,这就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三个层次平衡。在这一层次中,学生不断对新知识进行改变和创新,说明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抓住了活动的本质,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其创新。

皮亚杰认为“有机体的自我调节已不是高级形式预先就包含在低级形式中,而是高低级形式之间的联结仅仅是功能上的类似”。换句话说,自我调节是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不断地调节着同化、顺应,以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提供拓展迁移的材料,学生通过自我调节对掌握的内容进行应用,以检测是否能做到对所学内容举一反三。这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第四个层次。

学生在前四个层次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能力和情感,但在前四个层次中这三者是呈碎片化的,而学习活动发生的最高层次就是三者统一且为整体。这就是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综合表现。在这层次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什么,更关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而且在学的过程中形成怎么样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达到认知与非认知素养的统一。

二、“深度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学习活动发生

郭华认为:“深度学习是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而不是一般学习者的自学,必须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深度学习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的引导,还强调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发生强调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建构,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了学习活动发生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激活旧知,并与新知建立联系。在这一层次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活动激活学生以往的认知。学生需要对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特征是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新的内容进行组织,进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二个层次是活动体验。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参与学习活动时以自己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通过活动的方式,亲身发现、体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会产生积极的活动情感体验。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三个层次是本质与变式。学生要学会处理学习内容,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把简单孤立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把握学习活动的本质。这个过程主要发展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水平。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四个层次是迁移应用。在学习活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精华,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由本质而演变的相关变式为实现迁移应用打下基础。学生要有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五个层次是核心素养,它是学习活动发生的最高层次。学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核心素养的形成。这里所指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能力、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学习过程阶段理论视角下的学习活动发生

加涅依据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提出学习过程必须完成的八个基本阶段。“包括动机产生、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八个阶段”。其实,动机产生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让学生学会注意,有选择地获取知识,再对其进行编码记忆和存储,通过回忆阶段检索是否知识完全存储,最后对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不断强化。

依据加涅的学习过程阶段理论,可以把学习活动发生归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领会。学习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受动机的推动。动机作为学生领会的条件,推动着学习活动的发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或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把注意的刺激从中分化出来,并存储在短时记忆中,这就是选择性知觉,也是领会的核心所在。老师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把目标告知学生,并指导学生注意领会学习内容。

学生在領会了学习活动内容后对其进行编码存储。教师需要刺激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方式,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编码方式。学生的习得阶段就是对活动内容短时记忆存储,它是进入长时记忆的前提,没有短时记忆的编码,就没有长时记忆的保持,所以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二个层次是保持。

学习活动发生第三个层次是概括。回忆最为概括的前一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提取线索,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回忆的基础上,学生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提取和概括,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使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四个层次是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其中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反映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及时反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加涅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定”。所以学习活动发生的每个层次都是环环相扣的,及时有效的反馈也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有良好的情感归属。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五个层次是核心素养。在这层次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还发展了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等能力,在活动中与同伴积极协作,分工明确,共同努力探索活动的本质。

四、三重理论视角下的学习活动发生

“完整的、全面的学生主体活动,是由外部活动、内部活动、外部活动的内化和内部活动的外化构成的”。学习活动发生每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是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的结合,外部活动内化的过程,内部活动外化的过程。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学习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使新内容与原有认知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能够激发学生动机的材料激活学生的认知;再让学生对与新内容无关的信息进行过滤;最后学生通过感官等方式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就是领会。

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需要学生付诸实践,所以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二个层次可归结为参与活动。在这一层次中学生可以对活动所需内容进行筛选,使记忆保持,之后利用筛选和保存的信息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要求,以同伴协作等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三个层次可归结为理性认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辅导、同伴合作、独立思考等方式,运用比较、归纳、抽象等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在这层次中是对第一层次的理性认识,由表及里,对学习内容进行改变和创新,把握学习内容的变式,抓住其本质。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四个层次是拓展应用。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拓展材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迁移运用,在完成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调节,目的是实力完成拓展应用。当然,拓展应用是对学生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一个反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和补救。

学习活动发生的第五个层次是核心素养。这一层次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还通过实践和理性认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责任担当和自主学习等。同时,在拓展应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这一层次注重的是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综合。

通过对以上分析,发现学习活动发生五个层次的内在逻辑是客体知识向主体知识转化,生成主体知识后经过积淀升华达到核心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习活动发生的内在规律,为有效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7.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3.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25-32.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质疑 再疑 释疑
如何让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