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1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07黄之倍范贤勇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

黄之倍 范贤勇

摘要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60例,给予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5%。结论: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高负压吸引;药物灌洗

分泌性中耳炎又名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等,是一种以听力下降、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儿童是高发人群,也是儿童致聋的一个主要原因[1]。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未能及时接受治疗,增加中耳炎急性发作的风险,将会导致语言发育迟缓、听力损害等[2]。因此,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对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采用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60例,男120例(168耳),女40例(70耳);年龄2~76岁;病程3d~8年;临床体征: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128例(156耳),耳内有闷胀感110例(148耳),耳鸣110例(142耳),耳痛80例(118耳);电测听结果:传导性聋112例(158耳),混合性聋48例(80耳);声导抗检查结果:负压型126例(172耳),平坦型34例(66耳)。

入组标准:①鼓膜完整无穿孔,可有液平等鼓省液征,呈淡黄、淡红或琥珀色;②听力下降,可有耳鸣、耳闷塞感,无眩晕、呕吐、恶心等前庭症状;③声导抗鼓室图为“C”形(负压型)或“B”形(平坦型)曲线图;④纯音测听呈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20dB。

方法:患者给予布地奈德喷鼻剂适量喷鼻,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1%麻黄素滴鼻,常规口服抗生素。患者取侧坐位,常规消毒耳郭、外耳道,采用1%丁利多卡因棉片贴敷鼓膜表面行10min麻醉后,在鼓膜前下方采用5号长针头穿刺,抽取积液,取出针头。选择合适的橄榄头塞紧外耳道口,连接吸引器,间断吸出鼓室积液,负压≤20kPa,时间10~20s,若有血性渗液立即停止吸引。清理耳道内分泌物,将地塞米松1mL和糜蛋白酶4000U用5号长针头经穿刺孔向中耳腔注射。患者头后仰并偏向对侧45°,保持0.5h,治疗结束。间隔1d再行1次治疗,10d为1个疗程。

对于迁延不愈或“胶耳”患者,行鼓膜切开置管术;伴有扁桃体肥大患者,行扁桃体摘除术;伴有腺样体肥大患者,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测定纯音听阈、声导抗。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鼓膜活动度良好,鼓膜颜色恢复正常,耳闷塞、耳鸣等症状消失,积液消失,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经电测听气导听阈提高>20dB。②显效:鼓膜内陷得到改善,耳闷塞、耳鸣等症状明显减轻,经电测听气导听阈提高>20dB,鼓室图由B型转为A型。③有效:鼓膜颜色、活动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听力明显提高,但遗留轻微耳闷塞、耳鸣症状,经电测听气导听阈提高10~15dB,但未达正常水平,鼓室图由B型转为C型。④无效:听力、声阻抗无改善,经电测听气导听阈提高<5dB,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鼓膜内陷恰动度较差,鼓室图仍为B型。本研究以痊愈、显效、有效率之和为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

结果

160例患者(238耳)平均治疗4.5次,40例患者经1次治疗即达治愈标准。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未出现并发中耳炎其他病变的情况。随访结果显示,治愈和显效126例(78.75%),有效22例(13.75),无效12例(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5%。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以听力下降、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炎性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较多,如免疫反应、神经性炎性反应、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与鼻腔感染、中耳微生物感染等均有诱发该病的可能。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细菌和病毒感染,其他因素属于间接或次要病因[3]。病毒感染誘发中耳炎的机制可能是病毒侵人中耳腔后破坏中耳黏膜细胞的能量及物质代谢,降低纤毛的转运功能,且可破坏溶酶体,导致细胞自溶。另外,病毒包膜刺激细胞膜出现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使炎性介质分泌增加,最终诱发分泌性中耳炎[4]。细菌感染诱发中耳炎的机制可能是细菌内毒素可激活旁路激活途径及补体,加速细胞因子与炎性细胞的分泌,进一步加重中耳黏膜水肿,且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杯状细胞和腺体分泌增多,破坏黏膜纤毛清除系统正常功能,导致中耳腔分泌物蓄积[5]。目前,咽鼓管吹张、药物和手术治疗是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包括鼻黏膜血管收缩剂、细胞因子拮抗剂、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手术治疗主要有通气管置入术、鼓膜切开术、鼓膜穿刺术等。

本研究以消除咽鼓管炎性水肿、恢复鼓室通气、恢复纤毛运动功能、消除感染、排除中耳积液作为治疗原则。行鼓膜穿刺后使用高负压吸引,可使中耳积液得到彻底清除,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也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积液中的病毒、细菌以及炎性介质对中耳黏膜产生的刺激。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混合液具有减轻毛细血管扩张、炎性渗出、黏膜水肿及收缩微小血管的作用。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和炎性细胞向炎症部位的移动,来达到缓解黏膜水肿的目的,这对促进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康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另外,抗生素具有消除炎性反应、控制感染的作用,局部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鼻咽部、鼻腔感染,进而消除或减轻咽鼓管的阻塞及炎性水肿。

综上所述,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患者,导管吹张加导管内给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操作简单,容易被患者尤其是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晚期患者,想要对中耳积液进行彻底清理、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建议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总之,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是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卫生,2015,13(9):25.

[2]耿红亚.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2015,14(7):292.

[3]曹勇勋.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发病机制及进展探讨[J].医药,2015,14(7):296.

[4]吴湘萍.耳内镜下行鼓膜穿刺并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113-114.

[5]吴虹冰.鼓膜穿刺术联合药物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4):696-697.

猜你喜欢

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骨导听力下降的近期观察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及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观察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探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分析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评价
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初探
耳内镜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3例临床疗效观察
鼓膜穿刺加压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