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疗效和技术分析

2018-12-07仲其善吴维跃丁红霞邱芸芸

智慧健康 2018年34期
关键词:摘除术巩膜病患

仲其善,吴维跃,丁红霞,邱芸芸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心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

0 引言

本次研究旨在研究探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采取不同部位切口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技术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接受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的病患200例(203眼),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病患给予颞上方巩膜切口设为对照组,本组病患100例(101眼),另一组病患给予最大角膜屈光度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并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设为实验组,本组100例病患(102眼),其中实验组病患男51例,女49例,年龄61~78岁,平均(69.5±8.5)岁,对照组病患男52例,女48例,年龄60~79岁,平均(69.5±9.5)岁,对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患术前均给予常规检查,同时还要给予病患最佳矫正视力、双眼裸眼视力、前房、角膜以及晶状体的位置、眼压测量、屈光状态、晶状体的浑浊程度等眼科检查;手术前半小时给予病患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1-2],然后给予病患联合利多卡因进行结膜下麻醉。接着采用规格为3.2mm的穿刺刀给予两组病患对应的切口部位(对照组:颞上方巩膜切口,具体位置为左眼1点半、右眼10点半,角巩膜缘后1mm处;实验组:最大角膜屈光度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并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做直线型隧道主切口[3],角膜透明区的切口深度为1.0~1.5mm,将切口中心隧道底部作为穿刺点,使用穿刺刀刺入前房,并于前房内注入黏弹剂,接着应用撕囊镊进行直径为6.0~6.5mm环形、连续撕囊,同时使用月形刀扩大切口5.5~6.0mm,使用冲洗针注液充分将水分层及水分离,直到晶状体核松动,然后将核旋转到前囊[4];将黏弹剂一边注入核周边的同时,使用晶体圈沿着隧道缓慢移动核至切口外,再使用8号双腔注吸针对其进行冲洗,对残留晶状体皮质进行注吸;接着在病患的前房及囊袋注入黏弹剂之后,在囊袋中植入人工晶状体并调整其位置;手术完成后给予病患患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单眼覆盖[5-6]。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患术前及术后7d、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表示为均数±标准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患不同时间段的角膜散光度

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病患不同时间段的角膜散光度(±s)

表1 对比两组病患不同时间段的角膜散光度(±s)

分组 术前 术后7d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实验组 1.32±0.64 1.72±0.65 1.35±0.55 1.06±0.23对照组 1.33±0.78 2.22±0.88 1.74±0.68 1.58±0.45 t 0.099 4.607 4.494 10.381 P 0.921 0.000 0.000 0.000

2.2 对比两组病患不同时间段的裸眼视力

具体数据分析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病患不同时间段的裸眼视力(±s)

表2 对比两组病患不同时间段的裸眼视力(±s)

分组 术前 术后7d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实验组 0.46±0.04 0.58±0.07 0.64±0.10 0.68±0.05对照组 0.47±0.05 0.57±0.06 0.61±0.11 0.63±0.06 t 1.574 1.092 2.033 6.452 P 0.117 0.276 0.043 0.000

3 讨论

白内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其有着较高的致盲率,手术治疗是目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手段,传统手术治疗具有手术切口较大、术后视力恢复差等不足之处,而目前随着微创技术以及现代囊外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主要有小切口及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式,而超声乳化手术具有难度高、操作复杂、设备昂贵以及学习曲线较长等特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7]。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具有手术规范操作、手术时间短等优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角膜散光进行控制,但是术后散光仍然存在[8]。因此有研究学者认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因手术切口形态、长度的缩小,能够降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但手术切口方向、位置的选择则是导致角膜散光的重要因素[9-10],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选择了不同部位的切口位置,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病患术后不同时间段的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手术切口远离角膜屈光中心,能够减少对角膜形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选择最大角膜屈光度午线方位做角巩膜缘切口并联合对侧角膜缘穿透性切口,可有效改善病患的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实行。

猜你喜欢

摘除术巩膜病患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研究序贯性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