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2018-12-07于天浩刘香杰王东艳

智慧健康 2018年34期
关键词:骨瓣开颅痉挛

于天浩,刘香杰,王东艳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0 引言

当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在选择术式的时候除了降压效果和安全性外,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也是重点考虑因素[1],最大程度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对于手术预后质量有直接关联[2]。本院近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其资料归纳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治疗时间在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在22~64岁,平均(44.7±2.1)岁。重型颅脑损伤类型如下:车祸伤41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13例,打击伤7例。患者接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数均在4分以上。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CT检查并确诊;对本研究内容签订知情通知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疾病;合并肝肾脏器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根据患者治疗手段差异将其每组38例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分组后组间基线数据分布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无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 手术方法

1.2.1 常规组

接受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脑部血肿位置以及受伤情况制定对应的开颅减压手术操作,一般患者骨窗直径在6.0~8.0cm。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

1.2.2 观察组

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术中患者保持仰卧体位,麻醉方式为全身静脉麻醉、气管插管麻醉联合,完成麻醉后头部转向病灶对侧,角度在30°~70°。切口从颧弓耳屏开始,往耳廓上方往后方延伸直到同侧顶结节,最终到中线发际内,骨窗颅骨面积约为(10.0×15.0)cm2。确认患者的硬膜下、脑部存在的血肿和坏死组织位置并清除。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脑内和硬膜下血肿将硬脑膜以弧形方式剪开,彻底清除血肿。完成后为患者进行冲洗、包扎、关颅、缝合处理[4-6]。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颅内压情况。

记录患者术后7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颅内感染、切口脑脊液漏、迟发性血肿。

记录患者术后7d内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头颅彩超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SPSS 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由(±s)与(%)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0.05说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减压情况

术后7d两组患者颅内压相对于术前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有显著优越性(P<0.05),请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比较(±s, mmHg)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比较(±s, mmHg)

常规组(n=38) 32.5±3.5 16.9±2.9观察组(n=38) 32.2±3.7 13.7±2.8

2.2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2。

表2 不同减压手术方式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n, %)

2.3 脑血管痉挛

术后7d内观察组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例数为1例,比例为2.6%,低于常规组发生例8例,比例为21.1%,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除了处理坏死组织、血肿外,还可能切除部分脑组织[7],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则具备以下优势:①骨窗范围大,位置偏低,更有利于颅内压的控制,且能够保护脑组织,改善脑组织、静脉回流[8];②能够更好的暴露脑部多个部位,有利于术者全面处理坏死组织,避免迟发性血肿发生概率[9]。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后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概率更低,可能是该术式对血肿、坏死组织的清除更加彻底,最大程度控制了血凝块、组织坏死所导致的氧化自由基分泌,避免脑血管受到持续的刺激[10]。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相对于传统减压手术对患者有更加突出的减压效果,且安全性及术后血管痉挛发生率令人满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瓣开颅痉挛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