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情·人性

2018-12-06胡小伟张霞

速读·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斯密亚当同情

胡小伟 张霞

摘 要:亚当·斯密所著《道德情操论》是著名的伦理学经典著作,本文从同情论、人性论两个方面对该书所体现的亚当·斯密的主要伦理思想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亚当·斯密;同情;人性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他不仅以《国富论》(1776年)中著名的经济思想被后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在西方经济学历史上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同情论、人性论,构建了道德情感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他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地位。下面作简要阐述。

一、同情论

同情论是《道德情操论》伦理思想的核心。斯密在本书开始就指出,同情是人的天性,不只是品格高尚的人才有,即使是品质恶劣的人,也会具有同情心。“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获。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这里的同情是指每个人都存在的怜悯之心,是对他人遭遇灾难或不幸时产生的怜悯。斯密对同情界定并不仅限于此,他又指出:“同情也可以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在这里,同情不仅限于怜悯,也包括对他人快乐幸福等其他所有感情的同感。进一步说,同情实质上是人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人的情境而在内心产生的与他人应有的相同和类似的感情,即悲他人之所悲,乐他人之所乐。

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一个人总把同伴们的感情同自己的感情一致看成是最大的赞赏,因而产生愉快,把他人的感情或同伴们的感情与自己的感情相背或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无动于衷看成是失败,因而引起痛苦。

对于同情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是人们通过联想当事人的情境,通过与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而产生。在斯密看来,一个人感官上只能直接感受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东西,对于他人的感受,则只能通过想象加以体会。“它们决不、也决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围,只有借助想象……”人们才能形成对他人感受的一些观念或体会。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斯密举了以下例子来说明:人们在看到某人的腿或手臂被击将要落下来,会下意识地缩回自己的腿或手臂;人们观看绳索上的舞蹈表演者在竭力扭动身体以保持平衡时,会随着舞蹈者做出相同的动作,感觉就像是自己在舞蹈一样;神经敏感或体质孱弱的人看到乞丐暴露在外的伤口时会感觉自己身上相应的部位也有不适。“斯密所描绘的这些生动的事例我们很容易体认,因为我们自己就有类似或相同的经验,也经常观察到他人的类似表现”。

引起同情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来自对别人情绪的观察。如在一个人的脸色或姿态中强烈表现出来的悲伤或快乐,马上可以在旁观者心中引起某种程度相似的痛苦或快乐。另一种是来自对一定处境的观察。这种情形指的是,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处于所观察到的别人置身其中的那种处境,因而唤起我们的同情。

二、人性论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自利为基础的。“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的是关心自己……每个人更加深切地关心同自己直接有关、而不是对任何其他人有关的事情”,“我们自己的毫厘之得失会显得比另一个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最高利益重要得多”,也即是说,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这种对自己的关心即是自利。自利能使人的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果一味要求人们要毫不利己、专門利人,使自利这种本性被强烈压制,将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繁荣。越是不让人得到,就越是渴望得到。渴望得到,就会采取各种手段,自利被强烈压制时,人们就会从其他途径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就可能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自利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人性原则,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力之源。利己心只能被引导或抑制,担绝不可能被完全祛除”。“人生的伟大目标是改善自身条件,谋求自己的利益,包括引人注目,被人关心,得到同情,自满自得和博得赞许”,人们要实现这些人生目标,就会去找出科学地和最直接有效地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种自利,也即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者,斯密称为自爱。自爱决不是自私。由于自爱,个人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会培养出一些优秀品质,如思虑周全,节制欲望,坚韧不拔等,是非常值得颂扬的品质,理应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和赞同。它们体现出一个人关心自我的幸福和利益,并获取相应的必要的物质手段的一种能力,是人们寻求幸福的有效手段和产物。因此,斯密指出:“对我们自己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关心,在许多场合也表现为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原则”。

参考文献

[1]朱绍文.亚当·斯密的道德感情论与所谓“斯密问题”[J].经济学动态,2010(7).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商务印书馆,1997.

[3]聂文军.同情在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中的作用[J].MODERN PHILOSOPHY,2007(5).

[4]高瑞鹏.亚当·斯密人性论的解析[J].东岳论丛,2010,8.

猜你喜欢

斯密亚当同情
爸爸是“森林之王”
不该有的同情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全世界最奇葩的男子 几十年来一直在长高
Apologizing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同情
开车时别发短信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