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语—aw韵字研究

2018-12-06蒙元耀梁生

广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究

蒙元耀 梁生

【摘 要】对-aw韵字的收集与整理,目前以《壮汉词汇》为最多。然书中的描写相对简略,故这方面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壮语民族固有词里有不少以 -aw韵构成的字。借自汉语也有不少字读-aw韵。-aw韵之中有不少字跟漢语有明显对应,但它们究竟是老借词还是同源词,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论断。这种对应展示了壮汉语之间不仅拥有古老的渊源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两种语言在历史过程中有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壮语;-aw韵;借词;音义;研究

【作 者】蒙元耀,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5-0137-009

在壮文的12个复元音中,以-收尾的复元音只有,壮文写作-aw。由于这个韵母很常用,且因其在各地还有不少音变现象,故很值得深入探究。比如表示“给”义的hawj,到了忻城、宜州部分地方就读h3,而到了平果的凤梧一带,也有人读之如hai3,在马山东部一带,又可以读做hg3,而马山西部的林圩、周鹿一带,则将之读如h3。关于hawj在各地读音的演变和记音所用的方块壮字情况,贺大卫教授在其著作《方块壮字图集》(Mapping the Old Zhuang Character Script)有详细探讨。[1 ]401-412

对-aw韵字进行收集与整理,目前当以《壮汉词汇》里的词目为最多见。然书中的描写相对简略。对每个字的历史来源、语音演变和字义的引申变化并没有太多的探讨,故这方面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本文以《壮汉词汇》提供的词目为线索,辅以马山壮语的材料,试图对它们做一个比较深入透彻的观察与探讨。

壮文属新创制的文字,其词汇研究工作尚未充分开展,要编纂完备的语文工具书,需要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下大功夫,逐字收集语料,逐字分析各种相关用法,再把所蕴含的义项逐一归纳,方有可能编撰出完备实用的辞典。

由于古代留下的资料很少,能收集到的壮语古籍文献多属近、现代抄写的本子,要深入研究壮语词汇的渊源,还需借助古汉语的研究成果。毕竟壮汉两种语言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同属结构类型相似的语言,且壮语之中存在大量的、不同时期的汉语借词,还存在不少上古时期的关系词。这些关系词或许是同源词,或许是年代久远的老借词。借助这些古老的关系词,我们能够窥探上古时代一些词汇的面貌。利用古汉语的研究成果,寻觅壮汉语之间的音义关联,发掘壮语-aw字的音义来由,也许能对壮语词典编纂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民族词中的-aw韵字

壮语民族固有词里有不少以-aw韵构成的字。其中一部分是常用词,有一部分的普及率不太高。比如aw [1],意思是“怔、愣”,被列作anj的方言词。[2 ]8 anj在武鸣、忻城、金城江等地有分布,作为主条目,anj的释文也极其简略,同样是“怔、愣”二字。不过给出了一个短例:mbat anj(一怔),不知anj还存在其他用法与否,但aw除此义项外,还另有引申变化。aw的本义是受惊吓而“发呆、愣住”,比如:Duz lwg neix deng sou huek dwk aw liux(这孩子被你们惊吓得发呆了),句中用的就是本义。由被吓得“发呆”引申,aw有“呆、傻、笨”的义项用法,如vunz aw(笨人)、daeg aw(傻小子)。

在《壮汉词汇》中,awq作为方言词还收了两条词目。一是“轻浮、(女人)作风不正派”,另一条是“摇篮”。[2 ]9 在马山,awq作为形容词还有“滞胀、饱胀”的用法,如:gwn gyaeq lai dungx awq mbouj ndei youq(吃蛋多肚子滞涨不好受)。由此引申,awq也用来指肉食过量引起的“腻、发腻”,如:geij ngoenz neix gwn bya gwn noh cungj awq liux(这几天吃鱼吃肉都发腻了)。可见,awq是吃了大量的蛋白质或油脂类食物而导致的。

作为后附音节,-awq还可以出现在各种单音节动词后面,表示“催促、赶快”等意思,如gwngawq(赶紧吃)、baebawq(赶快去)、deuzdawq(赶紧逃),这种情况下awq的声母要跟所依附的动词声母一致。在马山县城一带,awq的这种用法在跟部分动词结合时还可以变化读为第四调,如:moebmawx (赶紧打,即棒击稻谷、黄豆等使脱粒)、dubdawx(赶快打)、myotmyawx(赶紧脱掉衣服)、nyoegnyawx(乱捅)。

在壮语民族固有词里,以bawx(媳妇)、daw(胗)、gyawj(近)、law(丢失)、mbaw(叶子)、nawz(囟门)、ndaw(里、内)等几个词为最常用。其中gyawj(近)是形容词,如:roen gyawj(近路)、gizgyawj(近处)、nienzgeij gyawj sam cib bi(年纪近30岁)。如同汉语的“近”,gyawj也表示“亲密、接近”,如beixnuengx gyawj(近亲)、vunz gyawj fangz gyae(人近鬼远,即人虽来往亲密,但祖宗血缘关系距离很远)。但gyawj在壮语还有“靠近、贴近、临近”的动词用法,而且能带宾语,如:gyawj dah mbouj hoj bya,gyawj naz mbouj hoj haeux(近河不缺鱼,近田不缺米); gyawj cieng liux sengeiq nyaengq(临近春节了生意忙)。例中的gyawj naz(近田)、gyawj dah (近河)、gyawj cieng(临近春节)均可以视为形容词带宾语。

同样,hoj bya(缺鱼)、hoj baeux(缺米),这两个词也是同类结构。hoj是“苦”,在汉语中,“苦”的本义是味道“苦”,然后引申为“难受、痛苦”,如“艰苦、困苦”,再变化则是“使痛苦、使难受”,如“办这事可苦了他”。“苦”还有其他用法,不过跟壮语无关。在壮语中,味“苦”有haemz,所以“苦”在壮语最常见的用法是“穷、苦、贫苦”,[2 ]430 如vunzhoj(穷人)、ndaw ranz hoj(家里穷),引申开来就有“难、艰难、艰苦”等意思,如saedceij hoj(日子艰难)、hong hoj(艰苦的工作)、hoj aj bak(难张嘴、不好开口)。再虚化,hoj也可以表示情态作“需要”解,如:mbouj hoj de ok fwngz(不需他出手)、mbouj hoj mwngz ok naj(不需你出面)。人“穷苦”了自然就缺这少那,故也可以把hoj理解为词性随词义演变而从形容词变为动词,再变化为情态动词。但无论词性如何处理,辞书都应当把gyawj naz、hoj haeuj这些变化了的义项和用法显示出来,否则只能算是义项收录不全。

有趣的是bawh,它是农民犁田时叫牛右转的吆喝声。[2 ]35 但在语言实际里,bawh还有实义动词的用法,如:bawh gyoengq vunz cab neix deuz!(驱走这帮闲杂人!)、 bawh song duz lan neix bae hagdangz(赶这两个孙子去学校)。这应该是从“吆喝”牛的义项里引申出“驱赶”的新用法,这一用法也可以作为另一义项收入辞书。

壮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对四季冷暖的变化很注意。像fawh是“季节、时节”,由fawh构成的词也相当多。然在《壮汉词汇》中,fawh虽见收录,但列做sauh“时期、时间、季节”的方言词。[2 ]281 可是,sauh与fawh是两个不应互见的词。sauh指一个较长的时段,如sauh gonq(前段时间)、 sauh neix hong mbo(这段时期活计不多)。而fawh所指的时段可长可短,如fawhnit(冷天)、fawhhwngq(热天)、fawhcin(春季)、fawhcou(秋季),这些都是比较长的一个时段。像fawh lwgnganx(龙眼时节、龙眼成熟的时段)、fawh gvej haeux(收割稻谷时节)、fawh ndaem oij(种甘蔗时节),这也是不短的一段时间。但像fawh ngaiz(午饭时分)、fawh caeuz(晚饭时分),这个时段就比较短了。另外,我们可以说fawh hong naz nyaengq(农忙时节),也可以替换为sauh而说sauh hong naz nyaengq,但“晚饭时分”人们不说sauh caeuz,也没有sauh cin、sauh doeng这种sauh跟季节词结合的词语。可见,fawh作sauh的方言词是不妥当的,指时间较短时一般可以用fawh而不用sauh,这是两者的细节差异。

民族固有词中,-awq韵字出现较多的是跟l-声母的搭配。《壮汉词汇》收录就有:law(丢失、遗失)、law(哪里)、lawz(油污发亮)、lawj(也)、lawx(光滑)、lawq(疏忽、忽略)、lawq(精神失常)、lawq(漏、泄漏、暴露)、lawq(偶然过失)、lawq(迟疑)、lawq(梦呓、说梦话)、lawq(也)、lawh(油腻)等一共13个词目。此外还有lawz(驴)、lawh(代替、替換)。“驴”读lawz当是汉借词。至于“替换”的lawh和表示“哪”的lawz,其语音反映的情况比较复杂,此二者都跟汉语有牵连,下面还要讨论。[2 ]461

在这些民族词中,lawj和lawq均表示“也”,都被当作方言词,估计分布范围不大,应是一个词在不同地方的读音变异。假如要规范,可以选其中分布比较广的作词目即可。用得最普遍的应该是law(丢失、遗失)。这个词目在辞书里列为主条目而被推荐使用,其下有ndwi、rwi、yui、doek四个方言词。这种处理太过粗糙。姑且不论rwi和yui这两者本指“溢出”,由此引申为“掉落”,再引申为“丢失”。这里着重探讨ndwi和doek。其实ndwi与doek跟law是有诸多差别的。

先看doek。在壮语里,doek首先是“落、落下”,如:mbaw faex doek(树叶落)、doek nae(下雪)。从“落、落下”引申,物价“下跌”也是doek,如:gyaq haeux doek(米价跌)、noh mbouj ndei gai caemh mbouj doek gyaq(肉不好卖也不掉价)。由“下跌”引申,doek还有水位“下降”之义:raemx doek roengzbae song gyaek gvaq(水下降了两个台阶)。由于“撒播”种子是让种子落到田地里,故“播”种也叫doek,如:doek haeuxceh(播稻种)、doek byaekgat(播芥菜种)。好东西一旦“掉落”,那就很难找回来的。可见,东西“丢失”也是从“落下”引申出来的。如:ngoenzneix deng doek haj maenz ngaenz(今天丢失了5块钱)。此外,doek还有“卖掉”“降生”“嫁”等意思。从这里列举的用例看,《壮汉词汇》把doek列为law的方言词是不妥的。

再看ndwi。ndwi的本义是“丢失、遗失”,如:caxfwnz youq gizlawz ndwi doq mbouj rox. (柴刀在哪里丢失都不知道)。由“丢失”引申,ndwi还有“损失、失去”的义项,如:ci ok saeh, ndwi bae sam boux vunz(车出事,损失了3个人)。再引申,ndwi还具备“无、没有”的义项,如:ndwi cienz ndwi haeux(无钱无粮)、ndwi bit ndwi gaeq(没鸡没鸭)。由“无、没有”的义项演变,ndwi又有“空、闲”的义项,如:gangj ndwi(空谈)、naengh ndwi(闲坐)、fawh hoengq fawh ndwi(空闲时间)。再进一步虚化,ndwi还有“白白、徒劳地”的义项,如:baez sengeiq neix buet baeg ndwi, fouz ndaej canh(这趟生意白白跑累而已,没有赚头)。此外,ndwi还演化为虚词,有“要不、要么、虽然、不然、否则”等意思。

从“丢失、遗失”的义项来看,似乎law、ndwi、doek是一样的,然细细剖析,law是一个单义词,且词义含有“找不见了”的意味。ndwi和doek是多义词,它们之间的其他义项是互不相同的。引申变化的路径也互不相同。把它们简单处理为方言词而互相参见,结果掩盖了各个词目内部丰富的内涵,这是词义研究不精细的表现。

这些词义分析表明,壮语词汇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仔细甄别每一组互见的词目,也许我们能发现许多应该分立出来的义项。这类精细研究与描写,可以提升壮语辞书词目编写的质量。这是今后亟待开拓的工作领域。

精细描写壮语词目的义项,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壮语知识和敏锐的语感,还要有准确概括词义的能力,还需要有相应的汉语知识来找到恰当的对译词语,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好每一个词目。而这些工作的基础,则是广收词目。就-aw韵字而言,至少像lawx〔密实、密闭、严实(不透气、不透光)〕、rawq(环顾、顾盼)、gyawqgyawq〔(眼睛)骨碌碌〕,这些词都应该在工具书里有所反映才好,失收这些词目,是很令人扼腕的。

二、借自汉语的-aw韵字

除了民族词,借自汉语也有不少字读-aw韵。从读音看,这些字可能是在不同时期陆续进入壮语的。比如:caw(朱)、cawz(除)、cawz(徐)、cawj(煮)、cawx(买)、cawq(处)、cawh〔住(对得住)〕;gaw(车)、gawj(举)、gawj(矩);gawq(句)、gawq(锯)、gawh〔巨(肿、多)〕、haw(圩)、haw(虚、虚弱)、hawx(雨)、hawq〔晞(干)〕、saw(书)、saw(输)、saw(稀)、sawz(薯)、sawj(使)、sawq(试);lawx(吕)、lawz (驴)、ngawz〔虞(料到)〕、ngawz(愚)、ngawh〔淤(“淤”泥)〕、nyawh(玉)、yawz(余)、yawz〔如(不如)〕,等等。

这些字虽然同为汉借词,但从义项用法的多寡仍可看出,一些字是晚近才被吸收进壮语的。像“驴”这种家畜原本就不产于壮乡,所以lawz也不常见于口语里。它当是随着经济贸易交往而传入壮乡,义项单一。像caw(朱)、cawz(徐)、lawx(吕)这三个字就只用作姓的读法。这种老借词的读法应该是学堂开办、识字人相当多后才流行开来的文化现象。而像gaw是“车”,就只出现在象棋术语之中。因为“车辆”的“车”,壮语的说法是ci;象棋的“车”,壮语才说gaw。不过象棋是中国一项非常普及的娱乐活动,从棋盘上的“楚河汉界”考虑,象棋的历史也应当久远了。但这项活动何时传入壮乡则无法考究。这些字中有个别还不成词,不能单独使用。像gawj(举)、gawj(矩)、gawq(据),这些字是无法单独使用的,它们只能在gawjvunz(“举”人)、doigawj(推“举”)、gvigawj(规“矩”)、eigawq(依“据”)、gaengawq(根“据”)等复合词中作为构词成分出现。

而另外一些字因吸收進来早,且使用频率高,它们已经成了壮语的常用字。比如“锯”读gawq,有名词用法:song fag gawq(两把锯子),有动词用法:gawq faex(锯木头),还有量词用法:gawq song gawq(锯两锯)。引申之后,gawq还有“怒斥、狠撸”的意思,如:de guh saeh loek deng goengak gawq(他做错了事情被头儿怒斥)。另外像cawj(煮)、cawx(买)、haw(圩)、saw(书)、saw(输)、saw(稀),这些字都经常出现在壮家人的口语中。不过有一些字虽然也常用,但却不以原来汉字的字义直接出现,而是经过了变化。比如hawq〔晞(干)、gawh〔巨(肿、多)〕等。

“晞”的义符是“日”,本义是“晒干”,如《诗经·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3 ]248《楚辞·远游》:“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4 ]207东西被晒自然就会“干”,壮语里的hawq就是“干、干燥”。[2 ]421 如:buh dak caengz hawq(衣服尚未晒干)。hawq可以是水分少,却不一定是“干燥”,如:haeuxhawq(干饭)、hozhawq〔喉咙干(干渴)〕。这里的hawq仅仅是水分少而已。hawq在壮语还有“尴尬”的义项,如:deng vunz gangj liux de naj cungj hawq caez(被人说后他尴尬了)。naj hawq 直译是“脸干”,其实就是神情尴尬。这是比喻碰上难堪事情,脸上挂不住,下不来台的神色。

再如gawh是源自汉语的“巨”,然在壮语里gawh更常见的用法是表示“膨胀”,[2 ]320 如:duh ro cimq raemx cix gawh(干豆子泡水就膨胀)。像发酵的面团“膨胀”起来,壮语也称之为gawh。由此引申,“肿胀、肿大”也是gawh,如:din binh sieng liux gawh hwnjdaeuj(脚扭伤了肿胀起来)。“膨胀”“肿胀”都是比原事物“大”,事物变“巨”,自然就有“多”的含义在内,顺此而来,gawh就有“多”义,如:gwnz haw vunz gawh(街上人多)、de vah gawh lai(他话太多)。

像“处”在汉语是多义词,但《壮汉词汇》里cawq条之下仅给出“处、处所”一个义项。[2 ]111 其实cawq借入壮语后,它一样是多义词,如名词用法:cuengq doxgaiq aeu miz dingh cawq(放东西要有固定之处)。也可以作量词用,如:buet liux sam cawq cij cawx ndaej bonj saw neix(跑了三处才买到这本书)。因cawq能作量词,故可以重叠使用:De cawq cawq miz vunzsug(他处处有熟人)。

“处”做动词在汉语中多读上声,但在壮语中也一样读第五调,如:gij saeh nyuk neix mbouj rox baenzlawz cawq(这些麻烦事不知如何处置)。上声的“处”在壮语复合词里也读第五调,如cawqleix(处理)、cawqceq(处置)、cawqfueng(处方)。对人进行劝说、建议,也是一种“处置”事情的手段,因此cawq有“主张、建议”等用法。如:Gou cawq sou gaej yienghneix guh(我建议你们别这样做)。再引申,cawq还有“劝告、劝说”的用法:Gou cawq de gvaq, dingq mbouj dingq youz de(我劝告过他,听不听由他)。这后面两种是“处”进入壮语后才产生的用法。

当然,汉字进入壮语后再发生词义引申变化,这是常见现象。比如cawj(煮),这是日常的烹饪动作。当烹饪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会追求相应的享受。于是“煮”东西就要经过各种“整治”,变得花样繁复。当cawj进入壮语后,除了使用本义外,还引申出了“整、刁难”的义项。如:deng cawj sam ngoenz lij banh mbouj baenz saeh(被整三日还办不成事)。

可见,研究这些借词,探究它们的词义演变路径,不但可以给辞书编纂提供例证,同时还能观察壮汉语接触后所引发的文化碰撞现象和演变后产生的新义。

三、关系复杂的-aw韵字

壮语-aw韵之中有不少字跟汉语有明显对应,但它们究竟是老借词还是同源词,目前还没有很可靠的论断。因这些字展现出相当古老的语音对应,故可相信,即使是在壮语内部,它们也属于比较古老的词汇。由于这些字是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进入壮语的基本词汇行列,所以在词义研究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比如“筷”是中国人的餐具,人们几乎天天要用筷子进食,这是一个高频字。壮语称“筷”为dawh。在古代,“筷”叫“箸”,也写如“筯”。“箸”从“者”得声,“煮”是cawj,“薯”叫sawz,也从“者”得声,两者韵母皆是aw。“箸”的上古音读*dǐa,[5 ]154 与壮语的dawh音近,这是汉语“古无舌上音”规律在壮语中的表现。笔者曾撰文详细探讨过这个字。[6 ]262 由于筷子的历史非常久远,而且壮汉两个民族都广泛使用,这个字还真不好断定究竟是谁借用了谁的语言。这一现象不仅说明这两种语言有密切联系,而且其关系也非常久远。

同样是-aw韵字且又体现“古无舌上音”规律的是dawz。在壮语中,dawz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最基本的词义是“拿、握、持”。[2 ]196-197 如:fwngz swix dawz vanj, fwngz gvaz dawz dawh(左手拿碗,右手拿筷)。此外,dawz还有“捉拿,取下,掌握、把持,用、使,扣留,看守,把风、放哨,看护、照看,守候,掌(犁),结(果),着(火)”等义项。“持”在上古读*dU',[5 ]84 这个读音同样也跟壮语的dawz接近。由“拿”的义项引申,壮语中dawz还虚化为介词,用来表示“处置”,如:gaej dawz vunz ma riu(别拿人家来取笑)、dawz saeh cingqging daeuj guh lezhez(拿正经事来做儿戏)。

与此相类,“胝”在壮语叫daw。胝也叫老茧,是手、脚上摩擦生成的厚硬皮块。乍一看,似乎daw与“胝”的读音相去甚远,然按上古音构拟,“胝”是*tiei,[5 ]78 壮音的daw与之相近。劳动人民终日辛劳,手脚上的老茧是常见之物。可以推测,daw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劳动者口头的常用词,壮语把“胝”读daw当是上古音的遗存。

此外,汉语zh、ch、sh有不少字在上古读t-、th-声母。像“杖”读dwngx,“冢”读dong,“祝”读daet(断),“啄”读dot,“浊”读doengq(韵尾是阳入交替),“冲”读dongj,“橙”读doengj,“塍”读dwngj,“坼”读dek,“狩”读daeuq,“竖”读daengj(韵尾是阴阳交替),[7 ]35-50 这些都是汉语“古无舌上音”规律在壮语之中的表现。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和壮语自上古时代以来就有了密切的关联。

很自然,壮汉语之间的声母对应规律不止上面一条。“替”字的壮汉语读音就隐含着另一条语音对应规律。“替换”壮语是lawh。如:gou daeuj lawh mwngz(我来替换你)。lawh还有“交换”的义项,如:aeu duhhenj daeuj lawh haeuxcid(用黄豆来换糯米)。

“替”在上古本义是“废弃”。弃而不用的东西,就会“衰败、消亡”。再引申,物件废弃不用,则需新物来“替换、代换”,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此即新兵替旧将。“替”再虚化为介词,则有“给、为”的意思,如:“替人办事”“替他着想”。壮语“替”读daeq,常作介词用,如:gou daeq de angq(我替他高兴)。“替”也作动词用,如:de daeuj daeq ban gou(他来替我的班)。“替”还有量词用法,如:bineix gou ciengx liux song daeq mou(今年我养了两批猪)。但daeq字不见壮语工具书收录。daeq作量词是比较古老的用法。即使是在汉语,“替”的量词用法也出现很早。根据书证,“替”的量词始见于宋代。如:“遂分民兵作三替,逐替燕犒酒食,授以兵器。先一替出城與贼接战,即犒第二替出;先替未倦,而后替即得助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替新人趱旧人。”(南戏《张协状元》第四十八)[8 ]24 很明显,这种“替”的量词用法就是用于“替换”的“批”。

两相比较,大致可以断定,“替”读lawh应是上古音的遗存,daeq当是中古以后借入的读音。壮汉语之间这种 [t-][th-] 对应为 [l-] 的演变不是罕见的现象。如汉语的“多”,壮语是lai;“梯”,壮语是lae;“落”,壮语是doek;“铜”,壮语有doengz、luengz两种说法。“夺”(抢夺),壮语一样有duet、luet二说。壮语北部方言也有这种 [t-] 与 [l-] 的声母交替现象。如“削”,有dat、lat二说;“片、瓣”,有diep、liep两读。

“许”在上古本指共同劳动时发声以助劳,如《诗经·伐木》有:“伐木许许。”[9 ]355由劳动时的“呼应”引申为“应允”,如“特许、默许、允许、准许、许可”等。再引申,则是“预先答应、给予”,如“许诺、许愿、以身许国”等。此外还有很多引申变化的义项和用法。“许”古音构拟为*xǐa。[5 ]190壮语读作hawj,经常作“给、给予、赋予”用,也有“许可”的义项,还虚化为介词,可对译为“让”等。[2 ]421 《壮汉词汇》把介词的义项混杂在动词用法之中,这是释义不当的表现。根据汉语词汇的研究成果,hawj在壮语辞书中的义项似乎可以如此排列:

hawj [ha3] ①〈动〉给、给予:~ de geij maenz ngaenz(给他几块钱),~ sou sam bonj saw(给你们三本书);②〈动〉赋予:Baihgwnz ~ de aen nyaemh naek neix(上级赋予他这个重任);③〈动〉许、许可、允许:Bya laeng mbanj mbouj ~ faeg faex aeu haz(村的后山不许砍树打草),Bouxlawz ~ de guh gij saeh neix?(谁允许他做这些事?);④〈动〉付、支付:Gij huq neix de ~ cienz gvaq(这些货他付钱了),Baengh lauxlungz ~ yozfei gou cij ndaej doeg dayoz(靠伯父支付学费我才能读大学);⑤〈动〉出、给出:Sou ~ gyaq daemq lai(你们出价太低),Lauxsae ~ gejfap caeuq dapanq le dou cij rox loek youq gizlawz(老师给出解法和答案了我们才知道错在何处);⑥〈介〉让、给:Gyoengq hauxseng ~ bouxgeq veq loh(后生们给老人让路),De daeuj soengq yw ~ vunzbingh(他来送药给病人),mehmbwk lwgnyez sien hwnj ci(让妇女儿童先上车);⑦〈介〉被、给(表示某种遭遇):Yienghneix banhsaeh ~ vunz ndaq(这样办事被人骂),Bya ~ meuz daz deuz gvaq(鱼给猫拖走了)⑧〈介〉给(引进动作的对象):Gyoengq lwgnyez ~ lauxsae hengz laex(孩子们给老师行礼),Nga faex haenx ~ rumz ci raek lo(那根树枝给风吹断了)。

在《壮汉词汇》里,hawj还分设有“贡献”、(给神)“还愿”两个词目,[2 ]421 不过没有提供例句。从汉语的角度看,“贡献”有“献给、献出”的意思,跟“给、给予”有关联。至于“还愿”,因为没有相应例句,不好判断。至少从上面列举的义项来看,hawj的“付、付出”“出、给出”以及三种介词用法应该是“许”进入壮语后才产生的。这跟“许”在汉语的词义演变路径不一样。按《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材料,其义项排列如下:

①称赞、承认优点、赞许;②〈动〉答应(送人东西或给人做事)、许愿/许身/许国;③〈动〉许配:姑娘许了人了;④〈动〉允许、许可,准许/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⑤〈副〉也许、或许:她许没有这个意思。此外,“许”还另有三个条目,如表示程度的“许多、许久”,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的“百许人”,此为一条。另一条表示地方的“何许人”。再一条表示周朝国名的“许国”及表示姓氏的“许”。[10 ]1538

两相对比,这四个“许”字中,壮语的hawj只跟动词的“答应”“允许、许可”和作“许”姓的用法有对应。至于“许配”,在壮语则多跟hawj的“给”义归并了。如:de hawj dah lwg de hawj daegsam(他许配他的女儿给老三了)。

从“许”一例可以明显看出,壮语的hawj明显跟“许”如出一源,但在发展路径上却又各自有不同演变。其中有交互影响,也有相互差异。仔细分析两者的义项,可见它们之间有着很复杂的历史关系,似乎同时存在同源、借用和分化的情况。

同样复杂的还有caw一例。caw在壮语是“珠”。壮语-aw韵跟c-声母的搭配,在六个舒声调中均有出现。前面介绍借自汉语的-aw韵字时已经提及,这里着重讨论作为“珠”的caw。

《壮汉词汇》里收有caw的两个词目。一是“珠子、珍珠”,一是“气”(气息)。[2 ]110其实caw可以泛指一切“珠子”,如caw gim(金珠)、caw nyawh(玉珠)、caw diet(铁珠)、caw da (眼珠)、caw lungz(龙珠)。珍珠是一种宝珠,自然也可以包含在caw里。

至于caw指“气息”,那也是跟“珠”有意义关联的,只是这种关联过于隐蔽,一般人不觉察而已。壮语里的caw能指“气息”,这跟壮家人的认知思维有关。壮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活人的脖子里有一个气息凝聚成的宝珠,故“吸气”是demcaw,dem即“添”,caw是“气珠”,亦即“气息”。“屏息”是mbaetcaw,mbaet即“屏、憋”。所以,goenqcaw是“断气”,gatcaw是“割断气息”,这两个词都是人“死”的委婉说法。

人们认为这个气息宝珠是在喉咙里面的,故语言之中又有hozcaw、ndawcaw的说法。hoz是“脖子、喉咙”,ndaw是“里、内”。除了“脑”和“心”,壮家人把脖子也视为思维器官,因而hozcaw实指人的“心思”,ndawcaw则指“内心”。这里的caw指抽象的“心”。由此而来,两人相爱而结“同心”,壮语说是caemhcaw,caemh是“同”,caw即“心”。情歌有song boux cungj caemhcaw, bae law doengj guhdoih(二人皆同心,到哪都相隨),句中的caemhcaw即“同一条心”的意思。当猜测不出他人的心思时,壮语也有rox de ndawcaw baenzlawz ngeix〔(谁)知他内心怎么想〕。

壮语有一夸张的表达,两人相爱,爱到“刻骨铭心”时就说gyaez haeuj uk haeuj ngviz, gyaez haeuj dungx haeuj saej, gyaez haeuj sim haeuj hoz, gyaez haeuj caw haeuj gyawh(爱入脑入髓,爱入肚入肠,爱入心入脖,爱入气珠入喉结)。gyaez 是“爱”,haeuj 是“入、进入”,uk即“脑”,ngviz即“骨髓”,dungx 是“肚子”,saej是“肠子”,sim是“心”,hoz是“脖子、喉咙”,gyawh是“喉结”。壮语之中,人们时常把uk(脑)、dungx(肚)、saej(肠)、sim(心)、hoz(脖)当成思维器官看待。gyawh也叫hozgyawh或lwggyawh,因所在部位是脖子的缘故,也如同caw一样,一并跟hoz视为思维器官。一些否定壮汉语之间存在同源关系的人,往往会举身体部位名称为例子,认为“心”是汉借词,caw或gyawh才是民族固有词。上面的分析显示,caw虽然有“心”之义项,但究其根底也还是源自汉语的“珠”。至于gyawh,笔者疑此字跟汉语“心志”的“志”也有关联。

可见“珠”进入壮语之后,本义虽然不变,但从“宝珠”变为“气珠、气息”,再抽象化而指“心思、内心”,其演变过程虽然复杂,但跟“珠”的本义有联系则依然可察。这也反映了壮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复杂性。

四、-aw韵字展现的语音对应规律

归纳前面的讨论,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汉语借入壮语的-aw韵字有一些明显的语音对应规律。从韵母的角度看,汉语读 -u、-y、-i韵的字都有不少在壮语里读如 -aw。

首先看 -u韵,像caw(朱)、cawz(除)、cawj(煮)、cawq(处)、cawh〔住(对得“住”)〕、dawh(箸)、saw(书)、saw(输)、sawz(薯)、yawz〔如(不“如”)〕等,皆在汉语里读做 -u韵。而cawz(徐)、gaw(车)、gawj(举)、gawj(矩)、gawq(句)、gawq(锯)、gawh〔巨(肿、多)〕、haw(圩)、haw(虚、虚弱);hawj〔许(给)〕、hawx(雨)、lawx(吕)、lawz (驴)、ngawz〔虞(料到)〕、ngawz(愚)、ngawh〔淤(泥)〕、nyawh(玉)、yawz(余),等等,这些汉字均读 -y韵。

至于hawq〔晞(干)〕、saw(稀)、lawh(替)、cawx〔市(买)〕、sawj(使)、sawq(试)、daw(胝)、dawz(持),这些汉字均标为 -i,但实际有 [i] 和 [] 两个读音,前三字读 [i],后五字读[]。

在壮语北部方言区多数地方,由于不分撮口呼、合口呼,汉语西南官话读 -y韵的字全读如 -i韵。而西南官话中这些读卷舌声母的 -u韵字,如“朱、除、煮”等,大体也读做 -i韵。可以推断,不管上古汉语这些字读作什么韵母,它们都应经历了一个演变为 -i的阶段,然后才对应演化为今天壮语的 -aw。这应该是上面讨论各个例字的大致情形。

不过“如”读yawz是动词用法。作为疑问代词的构成部分,“如”还有另外的读音形式。当然,这种不同的读音发生在声母部分,“如”的韵母依旧还是读 -aw。

在现代汉语中,“如何”是一个疑问代词,可在古代,“如何”却是要说成“何如”。这是古代汉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在壮语中,“如何”有hazlawz的说法。如:raeuz hazlawh guh gij hong neix?(咱们如何做这些活计?)这一词目不见收录,但在马山一带是很普遍的说法。“何”在上古汉语属匣母歌韵,构拟为*γa。[5 ]27“如”是日母鱼韵,构拟为*nǐa。[5 ]160“如”做动词在壮语读yawz [ja2],乃是舌面鼻声母n- 向硬颚擦音变化的结果。而“如”做代词读 lawz [la2] 则是 n- 向边音变化的结果。在发音部位上,n-、n-、l-、j- 几个辅音都相对接近。所以,“如”在壮语有yawz [ja2]、lawz [la2] 两说,应属不同的演变路径。也可以说是声母交替现象。

本来hazlawz(何如)是双音节词,进入壮语后,lawz 却可以单独使用,表示“何、哪”。比如:aen haw lawz?(哪个圩镇?) duz vaiz lawz? (哪头牛?)go faex lawz?(哪棵树?) cuengq saw youq lawz?(放书在哪?)lawz 还常常变调读成第一调,如:sou bae law?(你们去哪?) law miz cungj dauhleix neix?(哪有这种道理?)lawz本来是“如”,进入壮语之后,却挤占了“何”的义项,变成了“何、谁、哪”的意思,这是一个有趣的变化。而表示“何”的haz则变成了一个词头,词义恰恰跟“如”换了位,而且仅能出现在hazlawz(何如)、hazneix(如此)、haznyaenx(如此、这么样)、hazde〔那样(如那般)〕等有限的几个词里。

此外,lawz还经常跟其他词类结合构成疑问代词,如:bouxlawz(谁)、gizlawz(哪里)、fuenglawz(何方)。由于代词的词义比较虚灵,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因此lawz也常常出现变异,跟相互配合的词产生连读而粘合到一起,如bouxlawz是“谁、何人”,就常常变读成byawz,gizlawz是“哪里、何处”,就变读成gyawz。lawz的这种合音现象也算是-aw韵字的一个特殊变化。

至于声母的演变虽不在本文的重点探讨范围,但上列的例子也显示了壮汉之间的一些声母对应规律。像汉语的“古无舌上音”规律就在文中有了反映。同样,现代汉语的j-、q-、x- 有一部分字來源于古汉语的g-、k、h-,有一部分则来自z-、c-、s-。像“矩”“句”“锯”等读g-声母,“晞”读h-声母,“稀”读s-声母,都部分地反映这种演变规律。

这种对应展示了壮汉语之间不仅拥有古老的渊源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两种语言在历史过程中有密切的联系。因为有些例字往往不止一个读音,各个不同的读音也许就代表了不同时代的语音留存,如“替”读lawh和daeq,“车”读gaw和ci,这些字音充分表明了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读音在壮语中的投射。了解这些语音变化的来龙去脉,能帮助我们认识壮语之中某些词的来源,对词义研究和辞典的编纂尤其重要。

总结上面的讨论,我们所涉及的仅是一部分常见字而已。要对壮语-aw韵字作全面的分析,则必须结合词典编纂工作来实施。要对某字的义项进行概括,对各个义项的用法进行甄别比较,需要从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方面做梳理。而要设立一个义项,还需要相关的用例来体现义项之间有何不同。这就要求研究者对所研究的语言材料有非常熟悉的语感,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语料里梳理出语音变化的头绪、词义演变的脉络,从而条分缕析,把一个个字的音义根源、演化过程充分描写出来。像这些来自汉语或跟汉语有历史渊源的字,自然可以从古代汉语的音义着手,尽量挖掘其中隐藏的语音对应规律,借助汉语的研究成果,来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彼此之间的异同,再利用具体语言材料展现它们的义项和用法。至于那些本民族固有的词,则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来收集语料并加以剖析,然后再设立义项。

总之,壮语的词汇研究基础很薄弱,目前成果不多。尤其是词义研究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努力发掘各类壮语词汇,详尽分析其词义,有利于壮语辞书编撰工作的开展,也能推进壮文规范化工作的开展,更能帮助人们学习壮语壮文,促进壮文书面语的形成。

(本文得到广西特聘专家经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澳]贺大卫.方块壮字图集[M].荷兰莱顿:Brill 出版社,2013.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汉壮词汇[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

[3] 诗经全译[M].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4] 张玲.楚辞:上册[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

[5] 郭锡良.汉语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 蒙元耀.壮汉语同源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7] 蒙元耀.汉语古无舌上音规律在壮语中的表现[J].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界》,2014(2).

[8] 时昌桂.“替”的虚化历程及相关问题[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9.

[9] 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诗经[M].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2003.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