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
——以财经类专业为例

2018-12-05胡帮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财经类创新能力科技

胡帮勇

(重庆三峡学院 财经学院,重庆 万州 404120)

一、财经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谈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一些应用型较强的理工科专业,比如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学科。很多人简单地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同于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忽略了占高校比例近一半的文科类大学生。客观地讲,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我国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大部分高校对理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力度更大,投入的经费也较多。由于文科类学科变动性较大,评判标准较为主观,因此文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培育工作长期被忽略。以财经类专业为例,其逻辑原理不像理工科那么严密,在部分人的眼中就是一个“万金油”专业,学生所学知识广而不精,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财经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高校对待财经类等文科专业也应该像理工科那样,引入相应机制激发财经类等文科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使科技创新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大学生的心中,而不囿于专业的限制致使文理有别。本文根据财经类专业特点,结合该类专业对科技创新的特殊要求,借鉴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思路,探索如何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来培养财经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其创新思维,强化财经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数据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样本涵盖了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的所有专业,即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会计学四个专业。调研周期历时一年,对财经学院四个专业进行了随机课堂调查,考虑到大四的学生以就业为主,问卷主要针对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发放,借此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技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有的放矢地给出相应政策建议。两学期共获取调查问卷287份,剔除3份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生 122 份,占比 42.8%,女生 163 份,占比 57.2%;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学生87人,占比30.5%;大二学生132人,占比46.3%;大三学生66人,占比23.2%。为了更深入地获取相关信息,本次调研对少数学生,特别是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学生科研积极分子及科研爱好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也请教了财经学院部分任课教师和科研骨干。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共设计了5个问题:(1)你愿意参加科技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吗?(2)你了解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吗?(3)你参加过科技创新团队吗?(4)如果你参加过科技创新团队,原因是什么?或:如果没参加科技创新团队,原因是什么?(5)你期望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你愿意参加科技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吗?61%的学生选择了愿意,39%学生选择了不愿意。从性别的角度来看,男生愿意参与的比例为68%,女生愿意参与的比例为55%,男生比女生更有意愿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愿意参与的比例为38%,大二学生愿意参与的比例为53%,大三学生愿意参与的比例为72%,很明显随着年级的上升,愿意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在“你了解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吗?”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仅有16%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近84%的学生选择了“了解”。对选择了“了解”科技创新活动形式的学生进一步提问:“你了解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具体是哪种形式?”,57%的学生选择了“学术竞赛”或“科技团队”,52%的学生选择了“课题研究”或“课题调研”,71%的学生选择了“参加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论文”。由此可见,在二本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大多学生将“科技创新”理解甚至等同为“参加学术会议”或“发表学术论文”。在问及学生“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时,高达95%的学生选择是通过学院网站或者校园宣传栏获取相关信息,获取的信息渠道较为单一。

在“你参加过科技创新团队吗?”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仅有18%的学生选择了“参加过”。但是,在“你愿意参加科技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吗?”问题中,61%的学生选择“愿意”。选择“愿意”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比例较高,而实际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比例很低,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参加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进一步细分,其中男生占比7%,女生占比11%,这并不表明男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意愿低于女生,可能是应为财经类专业女生比重较高的原因。从年级分布上看,参与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大一学生占比2%,大二学生占比5%,大三学生占比11%。显然,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不仅是在参与意愿有所上升,实际参与其中的学生也明显增加。

关于第四个问题:如果你参加过科技创新团队,原因是什么?或:如果没参加科技创新团队,原因是什么?选择参加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中,85%的学生选择了“为了获得创新学分”,10%的学生选择了“增强动手能力”,剩下的学生选择了“培养团队精神及其他”。由此可见,参加科技创新团队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而我院对学士学位授予的原则之一就是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2个及以上的创新学分,仅有15%的学生是出于对科技的热爱而参与其中。这充分表明,财经类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参与是“被逼”的,是出于一种“功利主义”,而非源自内心对科技团队的热爱,因此参与科技团队的学生也就难以真正的学会“创新”,往往是应付了事。在问及“你参与会计创新团队有什么收获”这一问题时,52%的学生认为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获得了创新学分。38%的学生认为扩大了交际面,满足了个人兴趣。仅有20%的学生认为增强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了创新技能。总体来看,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的效果并不理想,初衷难以实现。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没参加科技创新团队”,17%的学生认为“科研创新团队”的门槛太高,参与者多为成绩优异者或班干部,竞争比较激烈。31%的学生认为自己知识不够扎实,难以从事也就工作。27%的学生表示,由于准备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一二级考试、考各种证等需要大量时间,这与参与“科研创新团队”在时间上难以协调,退而求其次只有放弃参与“科研创新团队”。15%的学生认为“没有感兴趣的项目”或没有及时获得相关信息。调查中,依然有10%的学生认为,“参与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意义,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显著帮助,认为目前大多数“科技创新团队”流于形式,名不副实。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你期望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什么样子的?”有22%的学生选择了“学科交融,文理交叉,提升实际动手能力”,25%的学生认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32%的学生认为“科技团队的搭建必须是以兴趣为导向,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比较优势,而非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其余21%的学生认为“科技创新团队不能成为混创新学分的捷径,应该为真正热爱科研的学生搭建平台”。总体来看,学生尽管对当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团队存在各种误解或不满,但是对“心目中的科技团队”还是充满着期待。在调查阻碍财经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时,40%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不扎实”,25%的学生认为“二本院校学术氛围不浓厚”,18%的学生认为“科技团队指导教师指导不够”,17%的学生选择了“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自身缺乏兴趣和相应综合素质”等其他因素。在对待“你认为培养财经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这一问题上,36%的学生选择了“专家学者的讲座报告”,32%的学生选择了“参加教师主导的科学研究”,18%的学生选择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14%的学生选择了“参加学术会议”和“自己查询学术资料”等其他方式。

四、财经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首先,利用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校内张贴栏等形式,全角度、多方位地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比如各种学术讲座、大学生挑战杯以及各种科技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科技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加入到科研创新团队中来,积极营造一种创新的学术氛围。

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除了学生必须学习的教材以外,给学生列出读书清单,多读大家和名家的著作。书是读不完的,只有读名师著作,才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比如可以让财经类的大学生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重点给学生推荐诺贝尔获得奖的著作,教材辅助书籍宜选用名师大家和国内外名校编著的教材。除了读传统经典教材和名著外,院校专业期刊阅览室应增订适合普通大学的期刊杂志,引导学生业余时间多进阅览室看书,了解最新的前言学术动态,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的方式来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

再次,组织学术沙龙,选择责任心强、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担任班级科研创新导师。定期邀请学术骨干召开讲座或座谈会,让导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自身科研创新的不足。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成员间也常举行学术交流会,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此外,创新团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避免学生成了部分导师廉价的学术民工。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技术含量,让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有机结合。对科技团队建设要注重可持续性,注意培育后备人才。

最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地方二院校要深入讨论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更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类、创新类、调研类等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要避免走形式,要真正落到实处,实践项目要接地气,要贴近现实。此外,应该设置创业类课程。创业类课程主要是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公司中高管和知名校友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认知创业在理论与现实中的“异与同”;最后,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教学相长,“教”与“学”有机结合。在教学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主宰”的教学模式向“启发式”“学生主导”为主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增加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学生上讲台等多形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管理上,注重个性教育,着重因材施教,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环境。

猜你喜欢

财经类创新能力科技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文史财经类)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