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培育路径

2018-12-05解连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精益求精技艺工匠

宋 敏,解连峰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 150080)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国家对工匠精神给予高度的重视。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政府和制造业界的共识。中国工人不仅要创造还要精心制造,认真打磨形成适应市场发展趋势的精益求精的产品,这是产业工人制造产品的最高境界。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我国产业工人指明了目标,新时代呼唤社会要更加注重培育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何谓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仔细研究推敲,精雕细琢的生产理念。唯有不断提升工艺水准,不断打磨自己制造的产品,才能让产品质量在创造过程中得以提升。工匠们往往以打造最高等级的产品为己任,通过用心钻研技巧让自己的产品在同行中质高一筹。不言而喻,所谓工匠精神离不开在精益求精中体现品质,在创造中追求卓越,在服务上以用户至上为理念。产品在工匠们的双手中不断打磨,质量得到升华的过程,也是工匠们技艺不断提高的过程。对细节追求极致与完美,把每件产品都做成精品,这需要工匠们有着执着的创造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创作勇气,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

聂圣哲最早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他所培养出的匠人都是一流的手工业者,也正是他们传承了工匠精神。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国家教育和产业战略的双重调整,人们的就业观和求学观也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工匠精神这一理念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充分的需求[1]。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

当今社会,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对机器的依赖程度严重,工匠精神逐渐被产业工人所淡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要想跟得上时代变更的步伐,消费者对消费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对产品的设计更专业,同时也要求操作设备更精良。只有不断创新产品生产方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助推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够促使产业工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技术发展了,科技实力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得到增强。工匠精神的弘扬必须以个人技艺的发展为前提,实现技艺兴国。工匠精神的价值,应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精益求精作为工匠精神的本质。能够成为工匠的人一定是技艺高超精湛,制作的产品精细精致,他们所制作的产品一定是精雕细琢的。正如《诗经》中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反映了工匠在制作玉器和古器等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就是反复琢磨,认真钻研。工匠们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制作出的产品标准高,并且都是亲手制作,追求完美,将产品的高质量作为制作的衡量标准。现代流水线将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大批量生产的产品难免粗制滥造,一切追求高速度、高产量,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产品质量。与之相反,工匠师傅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产品的生产加工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手工制品对产品生产者的要求更高。工匠们也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适合产品生产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实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无论是对技术还是对产品本身都做到了精益求精。近代同仁堂倡导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是从侧面印证了亲力亲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与时俱进的品质。与时俱进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精神大多数都是有传承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子继父业”或者“师徒相授”等由前人将技艺传承给后来人,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也限制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工匠精神要做到与时俱进,也需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工匠们应该跟紧时代步调,总结老一代工匠的技艺,不断推敲,不断创新,更新知识储备量,找到前人的短板,做到扬长避短,从而提升自己的技能。工匠们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技术更新,多实践、多从事发明创造,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将自己的技艺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生产出符合当下发展要求的产品。

3.工匠精神要求工匠们做到尊师重道。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往往是子承父业或者师傅手把手的教授来获得。师父们的技能多停留在口传心授,不能形成专业的理论,这些技能来源于实践而非书本。徒弟们学习技能,主要是通过勤学苦练,当然了这也与学徒的领悟能力有很大关系。学徒们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尊重师长,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重道,对同行和同门也要敬重,尊重技艺,方能学好技艺。康有为在《政论集·在浙之演说》中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由此可见,尊师重道在习得技能的过程中是匠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4.工匠精神要求工匠爱国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工匠们应该将爱国敬业落实到生产实践中。作为从事与技能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是关键,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技艺,还应该进行创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工匠们应该将目光多投向国际市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实现科技强国、技艺兴国,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的养成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职业教育有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授技能,帮助技术工人就业等多方面的使命。职业院校应该以培养人才,传承工匠精神为己任,正确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将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合格的工匠。

1.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校企联合的培养人才方式在国内方兴未艾,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企业对匠人职业素养的要求,并将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标准。在圈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倾听企业意见,共同商榷课程体系,将企业文化与选修课挂钩,让企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内涵,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与专业课的学习融汇贯通。在实践中,难免有重技能轻素质的错误人才培养倾向,但是职业素养低下的工人,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在技能专业教学和实习培训教学等课程设计上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内容,将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环节。同时,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师生互动,要想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树立工匠精神,施行双导师制是个好办法。将企业技术专家聘请过来担任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教师,把培养人才的方式转换为单一的教学为主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将实践作为培养人才的考量。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能力方面、需要方面和社会关系方面[2]。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要想技艺精湛,养成较高的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技能的熟练,职业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首先,在实践教学的场所选取上,应该与未来所工作的企业的实际状况大致一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情况。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职业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的实习锻炼技艺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产实践,不断在磨炼中摸索经验,在制作中扎实严谨,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3.培养人文情怀。要在职业教育中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应该使得学生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的主题之一。

网络和媒体多多对工匠精神进行宣传,对学生有着导向作用。如何让工匠精神真正走入校园中,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需要学校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校园文化三者融合,打造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营造兼具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传播工匠精神的声音,让工匠精神通过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工匠精神的要义。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离不开文化宣传,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世界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代工人应该有作为敢担当。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时代背景关系紧密,工匠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衔接。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植根于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工匠精神的内涵,给工匠精神弘扬以文化土壤,创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至善的人文精神。工匠追求精益求精、敬业乐业、严谨专注的动力源泉,工匠精神体现了道技合一、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正如柏拉图所说:“艺术产生健康,而挣钱之术产生了报酬,其他各行各业莫不如此,每种技艺尽其本职,使受照管对象得到利益。”工匠制作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是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使产品使用者受益。

猜你喜欢

精益求精技艺工匠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90后大工匠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精益求精,“质”行全球
工匠风采
周克耀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匠神形
光影视界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