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应对

2018-12-05荣永红程润丰编辑韩英彤

中国外汇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贸易战贸易融资

文/荣永红 程润丰 编辑/韩英彤

银行除了做好常规的风险防控之外,还应按照“规避高风险、分散中风险,补偿低风险”的原则,来开展贸易战下的贸易融资业务,以有效规避由此导致的各类风险。

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了近三个月,成为今年最受全球关注的“黑天鹅事件”。尽管多数人认为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整体经济影响有限,但从中微观层面看,对于加征关税的中国相应商品厂商、关联产业,尤其是列入“中国制造2025”名录的企业、行业来说,冲击是巨大的。贸易战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虽不会像上述行业那么激烈,但风险也不可小觑。尤其是支持外向型企业发展的银行,贸易战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会直接反映在贸易融资业务上。

山雨欲来

根据2017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约4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9%左右,位居第一。依据2017年美国商务部统计的最新数据,中国也是美国出口的第三大市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额约1600亿美元,约占美国出口总额的8.43%。贸易战打响后,对于美国的几轮施压,中国采取的是“针锋相对”,因此对中美双方来说,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根据业内专家评估,贸易战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短期内有限;但笔者认为,当下贸易战直接影响的只是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不应排除贸易战演进后,因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方管制加强,对银行业的在岸和离岸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

就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而言,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如信用证、托收、汇款,保函(备用信用证)等传统贸易结算方式下的融资;另一类为综合贸易融资业务,例如应收(付)账款融资、福费廷、保理、信保融资、出口买(卖)方信贷等。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传统贸易融资业务的比重维持在80%左右。

关于全球贸易融资金额和交易量,国际商会银行委员会今年5月下旬发布的《2018 GLOBAL TRADE-SECURING FUTURE GROWTH》(全球贸易金融调查报告)值得参考。该报告调查范围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的251家银行。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达成交易的传统贸易融资业务为4.6万亿美元,供应链金融业务为8130亿美元,预计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1.5万亿美元。未来三年,全球贸易融资收入预计达到480亿美元。亚太、西欧及北美位列全球贸易金融交易量的前三名。中美贸易战的激化,必将影响亚太、北美两大地区贸易融资总量及收入。尽管我国银行贸易融资收入占比较低,但我国银行的贸易融资总量则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同时,贸易融资业务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形式,因此银行需要积极应对贸易战带来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

主要风险

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主要有四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贸易战打响后,这些风险会不同程度加剧。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毋庸置疑是首当其冲的一类风险。此类风险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风险和商品市场风险。

就货币市场风险而言,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汇率市场风险和利率市场风险。因汇率或利率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货币市场的风险反应是很难确定的。在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单就贸易战的影响看,贸易战会直接抑制出口贸易,减少外汇流入和美元供给。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或导致美元不断走高,企业处于对美元的升值预期,会更倾向于美元融资。上述两个因素的叠加,又会抬高美元的拆借利率,使原本已上涨至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高点的美元Libor继续攀升,从而抬高银行的融资成本。近期,诸如同业代付、进出口押汇、票据贴现、保理、福费廷等涉及报价类的贸易融资业务,均已受到负面影响。

就商品市场风险而言,也可分两大块来看:一是大宗商品的市场风险。贸易战推动美元升值、金价下行,原油制品、化工品的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同时,美国对大宗商品钢铁、铝产品加征关税,对我国钢铁、铝及其下游产品,例如大型设备、机电产品等,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被加征关税的商品及其关联商品的市场风险。贸易战,美国针对的是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等。由于加征关税的影响,相应商品的外贸出口骤减,企业盈利下降,融资偿还意愿和偿还能力都会随之下降;同时,商品价格的波动、融资抵押物的价格波动,也使得银行的贸易融资风险陡增。不仅如此,上述负面影响还会引发上下游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大量企业不景气,实体经济陷入低谷。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债务人及其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风险,是贸易融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中美贸易战下,因中美双方采取的各种惩罚性关税措施、甚至禁售等手段会导致贸易双方履约成本上升、履约意愿下降,甚至客观上无法履约。

2018年4月1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18年第38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进口商需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保证金比率为178.6%)。受此影响,一艘满载美国高粱,3月18日从美国科珀斯港启航,计划驶向中国上海港的货轮,被迫改道驶往欧洲港口。然而5月18日,就在该货轮刚抵达西班牙卡塔赫纳港时,中国商务部又发布2018年第44号公告,终止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采取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该货轮只好又按租船人指示先驶往新加坡,截至6月7日仍未到上海港。中美贸易的摩擦和曲折,令这艘货轮进退维谷,而其背后则隐藏着中美贸易双方因贸易摩擦、贸易战带来的不可预知的贸易违约风险,以及相应的贸易融资信用风险。银行纯授信类的融资业务,受此类风险的影响最大。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贸易融资各环节的人为失误、技术缺陷、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贸易融资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往往与其他风险相互关联、相互转化。中美贸易战不会给银行贸易融资操作风险带来直接影响,但会放大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例如银行因操作疏漏,导致融资业务中,受美国制裁的信息未被发现,从而被美国监管机构处罚;或银行因报文系统故障或人为操作失误,导致代付邀请报文、融资报价电文、付款报文等重要报文发送失败或延迟,造成银行贸易融资逾期或产生融资纠纷。若此时恰逢贸易战,导致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巨幅波动,连锁效应会将此类风险放大。

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表现为国别风险和合规风险。国别风险不用多言,贸易战下,美国会加强对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管制,商品出口至美国的清关速度势必有所延长,企业的回款周期也将因此拉长,银行贸易融资回款期限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因税收转嫁问题,加征关税的商品可能在美国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进口商利润削减,出口收汇难度加大,以货款为还款来源的贸易融资面临一定的还款风险。而合规风险,原本就是各家银行防控等级最高的风险。以往,都是银行为合规风险埋单,而此次中兴事件则是企业躺枪,其以10亿美金的惨重代价与美国达成和解,成为企业合规风险的镜鉴。在贸易战下,美国会加强反倾销调查、反补贴措施和制裁的力度,给贸易和贸易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风险应对

6月15日,新一轮加征关税商品名单即将公布,银行除了要做好常规的风险防控之外,还应按照“规避高风险、分散中风险,补偿低风险”的原则,来开展贸易战下的贸易融资业务,加强对上述各类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完善贸易融资事前审核,提高授信审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

贸易战下,中国的机电设备、家具、电子产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美贸易严重依赖的出口企业(行业),其信用风险或随着贸易战的演进逐渐凸显。而我国商业银行授信审批中,长期存在的诸如授信审查手段单一、授信被审查主体单一、过度依赖授信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评级、审批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信贷审批人员与贸易结算业务处理人员缺乏协同参与等突出问题,可能会导致审批漏洞,让信用风险成为贸易融资业务的“定时炸弹”。对此,银行应提高对基于中美贸易的贸易融资业务授信审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将主营业务为中美贸易进出口的企业纳入特别关注名单进行管理,按涉及的行业进行风险名单细分,并根据中美贸易战的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对于高风险业务,例如大宗商品的授信开证、机械设备的保函开立等。银行要予以特别关注和审查,必要时,可通过禁止办理来规避风险。

(2)对主营业务多样的进出口企业,可通过新成立的百行征信公司等外部企业补充征信。通过多样化手段调查授信主体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此来评估授信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真实的融资需求、实际还款能力等。

(3)将部分贸易结算业务处理人员纳入授信审批团队,用贸易结算的专业视角,给授信审批提供参考意见,将贸易融资自偿性始终放在审批的首要位置,从自偿的各个环节审视可能隐藏的风险,并特别关注中美贸易战对贸易自偿性的影响。

加强贸易融资事中保险和利率、汇率工具的应用,分散或补偿市场风险

如前文所述,贸易战会加剧市场风险。但是并非所有业务都是高风险业务。对于一些虽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但在其他贸易国别或地区市场贸易情况良好,且自身运行状况良好、历史贸易融资记录良好的企业,银行可以通过企业对货物投保中信保等保险工具,或利用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利率工具,或增加本币与外币掉期、期权等汇率工具的应用等,来分散市场风险。而对于信保融资及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这样更低风险的贸易融资业务,则可重点考虑如何去补偿这些风险。比如对基于中信保保险权益的信保融资,鉴于银行的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保险的除外责任上,银行可通过厘清保险的除外责任、涉及金额大小,签订相应的补充协议或者增加相应担保等方式,对此类风险进行补偿。再如对有国际金融机构参与的贸易贷款,由于国际金融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等)大多实力雄厚,银行只要做好贷款协议的研究,确定付款的方式,按规定做好融资安排,也可排除此类业务的贸易融资风险。

规范贸易融资人员的事中操作,强化系统防控功能,降低操作风险

在当前贸易战风头正紧的态势下,银行要特别注意降低操作风险,包括操作疏漏引发的虚假仓单骗贷、尽调流于形式导致的虚假贸易融资等。而操作风险的降低一方面需要加强制度控制、流程设计和人员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系统功能。强大的系统结合当前贸易数字化新型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人工干预的不足。

加强贸易融资事后管理,及时化解其他潜在风险

涉及中美贸易的贸易融资业务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融资业务相比,更加注重贸易融资的贷后管理。银行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贸易融资事后管理:一是主动落实担保抵押物精细化管理,加强现场检查。二是建立主营中美贸易进出口的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图谱,设置账户管理关系,实现联动监管,及时发现风险。三是可开发进出口企业经营状况贷后动态监测系统,定期在系统中录入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指标,经系统分析后产生评估意见,并自动关联到企业当前的融资业务,提供风险预警提示。四是对融资后的业务,应加强对国别动态的关注,加深对融资企业所在行业的了解,加强银行同业交流,充分识别和及时化解风险。

猜你喜欢

贸易战贸易融资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融资
融资
中国从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购买商品来弥补对美贸易战亏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如何争取中美贸易无战事(经济茶座)
贸易统计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