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孝文化建设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分析

2018-12-05张婧晔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村庄贫困户

张婧晔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当前我国的精准脱贫已经进入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通过推行社会兜底、扶持村集体产业、引入产业扶贫项目等多项精准有效的措施,一部分贫困乡村与贫困户已经摆脱了贫困的长期困扰,一部分贫困户得到了国家的扶助,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经济物质上的扶贫成效显著。但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精准脱贫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即最难啃的“骨头”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精神贫困现象。本文试图通过中国优秀传统德孝文化的建设推动精神脱贫,实现精准脱贫。

一、德孝文化建设融入精准脱贫的必要性

精准脱贫作为提高贫困农村和贫困户生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战略,在保障农户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使其做到吃穿不愁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只有在精神上脱了贫,农民才能真正远离贫困的困扰。然而,目前导致精准脱贫在推进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农民精神上的愚昧落后与封闭保守,这种精神贫困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村民依赖政府扶持思想严重。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贫困村庄还是非贫困村庄,又或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再或是农民和村干部,都受到了物质利益至上这种不良思想泛滥的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面对国家扶贫中的政策倾斜,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村干部不愿认真规划村庄,发掘探索自身脱贫方式,而是想方设法争取国家扶贫资金,接受国家政策帮扶,同时选择利用欺瞒等各种方式保住贫困指标。费孝通指出:“文化是一种传统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生长在这里面。我们的语言、习惯、情绪和意见都是不知不觉的在这里面养成的。”普通村民深受传统农业社会保守落后的小富即安、小利就沾的小农文化的影响,不愿意主动追求进步,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挣钱,甘愿贫穷,只想着国家救济,等着靠着国家的资金帮助。“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导致农民缺乏内生动力,摆脱贫困陷入循环往复的困境。

第二,家庭缺乏传统伦理秩序。在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中,老年人作为家族长者,德行高尚,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因而受到整个家族的尊敬。但在现今的农村,情况却大相径庭。2011年,学者杨立雄对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人口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数据进行推算,结果均显示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数量超过1 400万,农村老年贫困率为10%以上。数据显示,农村老年贫困已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除了物质条件上的贫困,农村老年人精神贫困的现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一方面,儿女自身生活收入有限,赡养老人的社会压力较大,依赖国家帮助承担养老责任。此外,一部分年轻人内心深处缺乏养老意识,不尊敬老年人,认为老年人无用,养老是额外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尤其是贫困的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溺爱孩子等的影响,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只想依靠国家养老。家庭内部家庭内部伦理严重缺失,没有生产能力与收入的老年人便逐渐边缘化,老年人的贫困现象也就愈加严重。

第三,村庄社会风气混乱。村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整体良好的道德风尚与社会风气对村庄自身建设与发展,对村民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一方面,受到旧传统习惯和旧观念的贯性侵蚀与腐化,人们的精神愈加贫困,不切实际、盲目比拼的彩礼陋俗依然固着在贫困地区与贫困户的生活观念中,致使贫困户常陷于贫困,且长期都难以摆脱贫困的困扰;另一方面,“空心化”的村庄严重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参与、商议村中集体事务的热情与创造力,村庄发展的内在凝聚力严重匮乏,村民为享受国家利益而争抢贫困户,对村集体活动不关心,难以对村“两委”与村干部形成有效监督。村民道德修养贫乏,村风村貌混乱,村庄脱贫缺乏建设与发展的氛围。

二、德孝文化缺失:精神贫困的根本原因

关于文化与贫困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文化贫困论。他认为,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状况,同时还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等,对周围人和后代都会发生影响,使贫困得以维持和繁衍。该结论揭示了文化对贫困的重要影响力,因此,通过探究德孝文化,分析德孝文化是如何导致当前精神贫困现象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德孝文化的含义

德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包括“四孝”和“四德”两大方面。“四孝”指的是人人要孝爱自身、孝爱父母、孝爱国家和孝爱自然,其实质就是要自尊自爱,敬老助老,忠国爱民,爱护自然,这就是“孝”文化的的主要内涵。“四德”指的是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做人需要恪守贤良、忠孝、诚信、仁爱等高尚品行,这是“德”文化的主要内涵。孝是德的基础,德是孝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从其本质上看,既包括以孝爱自身、孝爱父母、孝爱国家和孝爱社会为核心内容的孝道体系,也包括以贤良、勤奋、忠诚、仁爱等为核心内容的道德体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二)德孝文化缺失的表现与后果

1.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缺失。正确的价值观是政策认同和主动参与的导向,贫困农民如果选择不甘贫困、勇为人先的价值取向,以脱贫攻坚为己任,就会全力以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幸福生活,而不会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德孝文即要求贫困农民能够不畏惧目前面对的贫困与苦难,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勇敢创造财富,大胆走出家门努力拼搏,改善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时为父母生活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但当前的脱贫情况反映出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民被动、严重依赖国家帮扶,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通过采取隐藏实际收入、分户等手段或托关系争夺贫困指标,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争当贫困户,不关心地区与村庄发展,“等、靠、要”不良思想严重泛滥,这种不良风气背离了中国传统德孝美德的要求,助长了贫困户贪图贫困补助而不思进取的思想,消磨了贫困边缘户谋事干事的志气,给精准扶贫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这种现象集中体现了贫困地区即贫困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精神的严重缺失。

2.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缺失。传统的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德孝文化要求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贫困地区的村干部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从严从实的实践行动,全心全意地为贫困农民服务,围绕当前阶段的脱贫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当前的脱贫工作赋予了基层扶贫干部,尤其是村干部“领头羊”的关键角色,但一些村干部在面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条件时,担心失去国家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对脱贫攻坚缺乏信心,存在着不愿摘帽的心理;同时在识别贫困户,实施脱贫政策,开展脱贫工作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做到公开公正,导致村民之间为贫困户指标产生矛盾等现象都加大了扶贫工作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村干部们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德孝文化的缺失。

3.尊老敬老、睦邻和谐缺失。尊老敬老、睦邻和谐的德孝文化要求贫困农民不能因为自身条件不足而忘记孝养父母,必须使父母在物质上得到奉养,在精神得到满足,多看望父母,多与父母联系沟通,多想办法尽到赡养义务;同时也要尊敬爱护村中的任何人,尤其是敬爱老年人,热爱村庄,与邻为善,努力维护村庄和谐。只有儿女真正做到尽“孝道”,尊敬、爱护和赡养父母,并将这种精神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和善待人,才能有效实现村庄的和谐友好,增强村庄的凝聚力与竞争力。但目前,贫困地区精神贫困的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儿女不愿意赡养父母,不孝顺关怀父母,不尊敬老人;村民之间为争抢贫困户,不择手段,矛盾频繁等,这些都阻碍了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本上表现出了这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尊老敬老、睦邻和谐的优秀传统观念的缺失。

三、德孝文化建设在精准脱贫中的作用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而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就必须要发挥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德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与阐发,因此在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时,我们可以利用德孝文化提升贫困乡村的治理水平,为这些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精神上的保障和支撑。

第一,巩固德孝文化建设思想基础。开展德孝讲堂、德孝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德孝文化教育活动,宣传当地德贤先人与身边典型的优秀事迹,同时配合广播等大众传媒方式,培育“好家风”“好乡风”、敦厚民心民风;在村庄建设中以书写墙体字、打造文明宣传栏等形式注入德孝文化元素,营造自觉敬老尊贤,关爱困难群众的良好的德孝环境;将精准脱贫的国家政策与民俗优秀内容相结合,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道德修养,完善乡村社会文明,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精准脱贫的实践活动中,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行。

第二,健全德孝文化建设组织结构。统筹精准脱贫工作计划与德孝文化建设于村庄建设战略目标,以“村两委”为主要建设力量的同时,联合妇联、扶贫小组、村集体产业协会、社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的力量,结合当地村庄特色,社会发展组织牵头,积极引入养殖、种植等扶贫产业,为村庄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帮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勤劳致富;成立村庄德孝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结合精准脱贫的需求,确立并逐步落实德孝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步骤,发挥德孝文化建设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德孝文化在基层党建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干部德的培育同时完善干部德的考核,提升村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自觉深入贫困村庄以及各贫困户家调研,通过其能力与资源为群众脱贫服务。

第三,完善德孝文化建设规范体系。深入挖掘村中道德典型的家规家训,积极引导村民学习家规,尤其是村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同时明确并积极宣传村规民约,并制定具体的行为标准,形成社会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匡正村民们的思想、情感、态度、精神、习惯,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党员干部为带头者,在全村形成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的新生活风尚;创新教育方式,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德孝入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将精准脱贫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制宣传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的内容中,通过加强正面的倡导方式,让“德孝”成为村风的重要内容,使德孝之风在乡村社会蔚然成风。

德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文化落后的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多种方式与手段,发掘并激发其德孝文化,以道德增进农民的内生动力,借助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才能摆脱精神贫困导致的脱贫困境,为真正打赢脱贫攻坚之战提供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村庄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比亚迪集团扶贫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西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桂林举办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