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言语方法的发掘与建构

2018-12-03黄艳梅

江苏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发掘能力提升建构

【摘 要】统编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其中素养能力线着重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进行结构转化,并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内在线索和行为逻辑促进学生言语建构,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于语文实践中内化、提升语文素养,以期促进语文教学实现实质性的变革。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语方法;发掘;建构;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9-0049-03

【作者简介】黄艳梅,江苏省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淮安,223001)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校长。

随着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如何理解并用好新教材成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相对于以往大多以人文主题来组织结构单元,统编教材采用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内容主题线,一条素养能力线,后者着重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素养能力线的明晰,是对以往语文教学偏重于人文意义的匡正,有助于强化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在教学中如何贯穿素养能力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进而形成必备的语文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展开。

问题一:如何从丰富的语言信息中发掘言语方法?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语文教师对于教学文本的解读除了作为普通读者的自然状态,还要进入教学状态,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丰富自己的解读视角,融进师生的学习经验,对教学内容加以剪裁和确定。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特性,换句话说,语文课程的特性即學习言语。一篇文章可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知识结构、方法结构等方面从文本到学本进行言语性转化。

1.把握文本信息。

对文本的解读从辨析文体开始,文体一般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类,小学阶段选文以记叙文为主,可进一步细分为人物、动物、静物、景物、游记、活动、事件、想象文等类别。文本类别不同,选材取事、构架谋篇的运思规律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叙事文重点在于叙事,注重把事件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虽然文章少不了写到人和环境景物,但文章的主旨着重表现事件的意义;写人的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写作对象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文中所叙之事是为表现人物特点服务的。这些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都需要教者准确地认识和感知。

2.发现言语结构。

具体到某一篇课文,其语言信息仍是“弱水三千”,笼统的、散点的学习难免低效,想要“取一瓢饮”,当然要关切到学情发展,要了解学生的读写心理,触摸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适切学生年段特征的潜伏于文本中的言语方法。大家熟知的《爱如茉莉》一文,教学中一般都不会错过细节描写,然而不少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个“细节”概念,局限于学生读懂其意,并未能提取、点化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从而致使学生不能学得其法,实现转化。作者看到的病房情景,它是定格的静景,写法上采用的是铺陈描述,妈妈嘴角的微笑,爸爸的坐、握、伏的姿态,阳光的轻柔笼罩,一一写来,构成静谧美好的画面,这个场景细节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力。此处的场景细节及其表现手法,是教学转化中的关键因子。阅读教学中要发掘、捕捉言语表达方式,包括文本的言语风格、言语技巧,形成言语结构,让言语结构催生较知识点有效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

3.设计结构支点。

一篇文章的言语结构,往往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要在教学流程中设计与之切合的教学支点,使得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成为主要的过程或手段,这些支点是对文本知识和学生经验的双向激活,也是阅读与写作联结之处。适宜的结构支点,可以实现从文本到学本的价值转换、从知识到结构的过程转化、从认知到应用的能力内化,有利于促进阅读转化。基于文本特质的结构支点,不同于零星的练笔,能使日常的读写训练更为统整、有效,将为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长此以往,将言语表达、素养能力点“沉”进教学中,这些能力点最终连成语文学科素养的一条“隐”线,与内容主题这条“明”线交织成“双线”并行,会给语文教学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问题二:怎样在课堂教学的逻辑推进中建构言语方法及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是教师教课文,更是学生学语文;是读懂课文,更是习得方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强势,“教”得随意,学习的“学”在时间和过程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课堂教学的逻辑推进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要以更多的行为逻辑促进学生进行言语建构。针对课堂教学条理性差、层次感不强的现状,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研读—探求—深化—运用”作为内在线索的言语建构逻辑,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于语文学习实践中内化提升。

《秦兵马俑》生动地描绘了兵马俑这一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为多个版本教材在不同年段使用,本文以苏教版五下第四单元为例,谈及在阅读教学中言语建构的思维线索和展开方式。

1.研读体悟。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要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阅读教学要走出烦琐分析的误区,不以教师讲解挤占、代替学生阅读,而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时间,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对于课文中的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精当之处,教师应予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领悟。《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其气势恢宏,其形态逼真,不愧为艺术瑰宝。读此类文化景观文,不仅要感知景观特征,还应领略其文化特质和审美内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提升。

2.探求明晰。

读文是基础,表达是发展。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还要掌握读写方法、提高思维认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引领学生探求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秦兵马俑》一文是怎样通过文字将这一历史奇迹呈现于世人的?学生揣摩文本,会发现文中描写兵马俑的样子及神态的段落,多处用到“像是……”“好像……”等句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仅仅认识到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作进一步指点:这些段落当中,“像是……”“好像……”并非写的实景,而是写作者想到的;原来,这几段文字前面写的是看到的,后而写的是想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是一种构段方式,换一种说法,这种方式是“写实+联想”;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写实+联想”这样的构段方式有什么好处?内容上打开人们的想象更充实,形式上运用修辞语言更生动形象,从语言规律看,修辞多写在联想、想象处,文章中用修辞不是为用而用的,修辞永远服务于文章内容。至此,“写实+联想”成为学生可以带得走的读写之“干货”。

3.深化巩固。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告诉我们,一方面要突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倡导在游泳中学游泳,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种能力。就《秦兵马俑》教学而言,众多的将俑、兵俑、马俑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教師可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运用“写实+联想”的构段方式进行仿写,既深化对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理解,又能巩固“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具体”的方法。教学中还可联系曾经学过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等自然景观文章,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活与“写实+联想”相关的联结,体会这样的写法。一般说来,有三种联想方式:链环式,由甲想到乙,由乙想到丙,由丙想到丁等,像一种环环相扣的锁链;辐射式,由甲想到乙,由甲想到丙,由甲想到丁等,以一中心向四外生发;跨越式,由甲生发,越过乙、丙,直接与丁联系起来,将两个看似不同但间接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对于联想这一思维方式,可作进一步认识,促进对这一方法结构的归纳提升。

4.运用掌握。

阅读教学的所得不是呆板和固化的,语文学习应注重言语结构的灵活运用,打通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意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秦兵马俑》一课中习得“写实+联想”的言语结构,可用于生活写作中,如参观某处人文景观,加进联想的写作能使事物形象更为具体,并给人留有生发想象的空间。此外,《秦兵马俑》所在的单元中还有《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等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小结,融通写法,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这样,学生从课文中的收益就大为提高,能够掌握景观类文章的基本写法:不仅写眼前所见,还可以写心中所想;不仅可以由此及彼地浅想,还可以有链环、辐射、跨越等多角度的深想,有效地解决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思的问题。

从言语点的发掘到言语线的构建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日常。过去,在这个问题上,广大教师比较困惑的是如何进行语文知识技能的教学,似乎强调知识技能多了就不符合新课程要求,阅读教学往往重于内容分析,对语言特色、表达方法的发现和迁移关注不够,导致语文教学重人文教化,轻言语能力表达,语文教学的一亩三分地收成不大。有醒悟者,充分认识到语用价值却又“满把抓”,处处想着读写结合,那些散点状的语言训练缺乏结构梳理和逻辑推进,仍然低效。阅读教学如何有效作为,关键在于要有结构意识,以文章特有的言语结构一以贯之,在教学设计层面发掘言语结构,突出阅读转化;在课堂实施中尊重学情,分步建构,真正实现“教结构”“用结构”,促使学生真正掌握言语表达方法,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当然,阅读教学中言语方法的发掘与建构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深深根植于内容理解,融注于人文彰显。统编教材强调素养能力线与内容主旨线的紧密结合,双线并行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语文教学有章可循,促进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伟.尊重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J].语文建设,2018(07):4-9.

[2]段宗平.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J].语文建设,2008(07):19-23.

猜你喜欢

发掘能力提升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研究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