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深度阅读策略摭谈

2018-11-30何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者群文深度

何斌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理解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毋庸置疑,这样的表述对初中学生阅读的文本价值和理解的深刻性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文本是语文学习之源,阅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老师要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在文本的香词美句间舒展生命的气脉,熏染审美的情怀,培育智慧的须根,获得生活的启迪。而亲近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阅读是每一人虔敬语文的不二法门。诚然,语文阅读有深浅之别,浅阅读如品清茶,凉润爽口、沁人心脾;深阅读如饮甘醇,浓烈贲张,浸淫身心。相机而择,各有轩轾。而作为专业培养语言素养、塑造高尚灵魂、开发思维潜能、打造审美高地的语文课堂,作为课堂首席的语文老师,尤其要注重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实现深度阅读,从而真正担当起语文的专业精神。而要让这种精神落地生根,教者就要多想办法,多思策略。就此,笔者不揣浅陋,撷取教学个例一二,谈谈我之孔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通过“走出去”促进学生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是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深刻体验,是学习者、教者、教参编者、文本四者的立体对话。教者的思想和阅历、编者的理念和见地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学习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解读。而学习者真正要将文本学习入脑入心,个人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则更直接更有效也更关键。而矛盾的焦点恰恰是由于学习者年龄、阅历的束缚,心智的不成熟,“三观”的不健全,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缺乏见识和见地的基础支撑,因此,阅读体验容易浅尝辄止,抑或千人一律,至于深度阅读更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呢?笔者以为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实现文本深度阅读不失为实用而可操作的策略。

所谓“走出去”就是某一语文教学单位(学校、班级等)根据教学文本的人文、自然背景,在一定的时间域内,挖掘学校或者家庭两方面的资源,以集体行动或个人自由行的方式,机动灵活地安排学生(子女)到与所学文本相关的自然景区、人文实境中实际观察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行动。例如,在暑寒假之前,语文教学单位就可以将下一年级学生要学习的文本、要参与的语文综合实践等内容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学生可能达成的社会资源,告诉孩子利用暑寒假(或其他休息时间)先走进文本,再走进文本实景,在“知”和“行”两方面交融互鉴,拓展深化。例如学《与朱元思书》,可以布置有条件的家庭去浙江富春江游览两岸绮丽风光,徜徉画山绣水,真切体会富春江两岸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美妙,从而深切感悟吴均对朱元思“望峰息心”的忠告,实地领会山水对人的心灵的重塑和净化功能。依此类推,像郦道元的《三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等写景吊古之诗文,都可以鼓励学生去实地探访,考查风物人情,这样再从读文本,体验就会有更为深刻。特别是像学习鲁迅的文章,如《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孔乙己》等,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其人物活动的背景都是鲁迅的故居——浙江绍兴的鲁镇,现在的鲁镇已经规模化建设起比较完备的鲁迅作品环境场所。像《孔乙己》的咸亨酒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味书屋,《阿Q正传》的土谷祠,还有“鲁迅故居”、乌篷船、茴香豆……绍兴特有的人文建筑、风土民俗、历史故事一定会让参观者对鲁迅的性格特质、民主思想等的形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阅读理解鲁迅的作品也一定会更独到更深刻。

二、采取群文比照促进学生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

传统的常规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单元为架构,以单课为载体循序推进。一个单元内的数篇课文遵循同一主题,兼顾不同体裁和题材。这样的设计虽然全面,但题材相对孤立,主题相对单一,几篇文章间的内在逻辑紧密度不够。学生的阅读理解还是局限于就篇论篇,难以进行深入的纵横向比较阅读,从而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体验。据此,笔者认为采取群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就是教者根据某种逻辑机理,精心选择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对象抑或同一主题等方面的一群文章(材料),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教学样式。群文阅读改变了单篇独教的传统,冲破了单元组线的框架。具有广阔的外延空间和深邃的内涵探寻。它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而是在个性的文本中探究共性的内涵,在共性的外表下发现个性的品格。群文阅读可以拓宽无限外延,学生可以据此到广阔的文本世界里关注、合并同类项。群文阅读可以挖掘多元主题,学生在不同文本中进行主题思想的汇总,从而拓宽眼界,丰富灵魂,培养思辨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将郑振铎的《猫》、靳以的《猫》以及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三篇都是写猫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在组织学生比照阅读时,可以先设计共中有异的问题,譬如:三篇文章中的“猫”各有什么特点?三篇文章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然后请学生邀请更多的“猫”进群,甚至写自己经历的与“猫”的故事的文章加群……,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就能引导学生立体地感受到不同情境下人们对猫的不同情感以及就此生成的不同领悟,阅读者也会在多维度认知的引领下触摸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会去回味自己与猫甚至其他动物的故事、态度、感情,甚而深刻地思考动物的存在对人类的影响,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三、创新教学“点子”促进学生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就阅读教学而言,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必须遵循体裁的建制,在某一体裁的框架内完成世情、风俗、形象、物象、情感倾向、价值取向等内容的传达。但不同的体裁表情达意功能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散文、小说,于平铺直叙中表达热烈充沛情感的力度就不及诗歌;比如诗歌,于凝练华烁中雕琢生活细节的空间也逊于散文、小说。可谓各有千秋又两全难顾。而教者在引领学生实现文本的深度阅读中需要有文体概念,这样才不至于脱纲离本。但遵循而不可因循。否则,散文中的丰沛情感就就会浅尝辄止,领悟流于字面;诗文中的精妙细节就会蜻蜓点水,理解空虚乏味。这样,引领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也就纸上谈兵,空虚飘渺了。基于此,教者务要善于创新教学“点子”,想办法、用心思,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例如臧克家的《說和做》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为亦师亦友的闻一多先生,作者对先生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英勇无畏的爱国情操倾注了无比的崇敬、感佩之情。虽然是散文,但语言表达恣肆汪洋,读来总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那么,怎么让学生在散文化的语言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呢?笔者在研读文本时发现臧克家毕竟是诗人,写散文也脱不开诗的笔触和味道,许多句子换一种样式就是一首或抒情充沛或意蕴深长的诗,而从诗的角度把握感情会更真切可感。于是,教者选择诗韵浓郁的佳句,化文成诗,让学生揣摩诗的意境,并请学生从诗中挖掘一个词选作标题。并尝试着读诗,要求读出诗的情感和韵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的表达效果。这里择其一二例析如下:

(一)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标 题)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参考“标题”:钻探

读法点拨: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语气高亢有力;语调先疏后重。读出钻研的劲儿)

(二)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斗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标 题)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

动人心,鼓斗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参考“标题”:痛快

读法点拨:语速要明快,语调要铿锵,读出豪迈的斗志。

综上所述,要引领学生深刻阅读、深度阅读,必须紧扣课标要求,多想办法,多拿作子,带着文本“走出去”,让语文氤氲于山川湖海、草木花虫、文物古迹、风俗人情;集合文本“群阅读”,在比照品鉴中增长阅量、丰富阅历、提升品味、经营情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城南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教者群文深度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群文活动
深度观察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