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骨”更要“肉”:谈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

2018-11-30许博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春意树梢萧红

许博识

余映潮老师主张:一节课最好要有清晰的“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

“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具有鮮明的优点:简洁、好用,教学过程顺序清晰,明显的表现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的教学态势。由于每个板块着眼于解决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各板块是一种半独立的状态。“块”与“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显现出明晰的“分层推进”的特点。“板块”理念,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实际教学中,“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充分表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艺。

下面就以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为例,具体谈谈“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的实施及其改进策略。

根据“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理念,可以将这片文章的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四个主问题。

主问题一: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春意挂上了树梢”,文章哪里写到了春意?

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绕不开,属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后文的基础。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得出答案:“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这样好的行人道,……春在歌唱”、“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找到这几处答案并不难,但是需要老师在这几处答案群的讲解中带出更多的“肉”。比如,“暖风如轻纱”一句,就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惬意。“蹿”字富于动感,形象的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字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锻炼学生赏析关键词的能力。这些都是这一板块中必须要和学生讲清楚的“知识点”。

还有更有价值的“肉”。设计这个主问题的出发点是想告诉学生刚才找到的这些答案只是题目“春意挂上了树梢”的表层意义,即自然属性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个表层意义不能忽略,它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当然,这也就暗示着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课堂行进到此,第一板块的内容也就告一段落了。

主问题二:面对着这样盎然的春意,人们感觉到春意了吗?

为什么又设计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承接第一个主问题的,有着内在逻辑上的关联性。这个主问题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想让学生答出两类人对春意的不同感觉:快乐的人们面对春意欢快异常,哀哭的人们痛苦不堪。通过这两类人的对比,体现了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

以上的分析已然连带出“肉”的成分,即分析作者的写作情感。但还应该有更有价值的“肉”出现,才能不枉费设计的意图。

什么是更要价值的“肉”呢?要传递给学生什么样的解读呢?自然的春意悄然而至,人间却是冰火两重天,人间没有真正的春意。题目叫“春意挂上了树梢”,树梢是什么?是树的上部。看来春意也只是漂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是无法感受到的。作者文章起这个名字,不能不说是“春意挂上了树梢”的深一层的意思。很明显,题目的解读有点意思了,当然这还是镶嵌在板块式思路的教学设计里。

主问题三:这个主问题是围绕“汪林”这个人物展开的问题群。

面对这盎然的春意,有一个人感觉特别兴奋,这个人是谁?(相信学生肯定会说汪林)请概括一下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汪林这样的人?怎样的环境导致了汪林会如此沉沦而不自知?或者说,导致汪林生活与思想状态的环境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主问题?因为“汪林”这个人物在文章中是主角,绕不开,必须深入剖析才能找到解读文章的钥匙,而且这个主问题和前两个主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属逻辑上的“递进”。

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作者三次见到汪林,三次写她的服饰和神态说起。第一次写到“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第二次写到“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是情书”;第三次写到“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三处描写中的三处副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也”“又”“也”。第一处的“也”戴小沿帽,肯定是呼应上文中提到的外国女人,时髦。第二处的“又”换了一件衣服,表明了服饰众多,讲究穿着,家境优越。第三处的“也”用俄国话交流,看得出已经和外国人“融”为一体,交流无碍。

这样的解读带出来“肉”了吗?可以说没有带出多少有价值的“肉”。学生肯定是不满意的。那么,什么是这个版块中有价值的“肉”呢?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可以启发学生概括出汪林是个衣食无忧、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平时与洋人相融,生活方式受洋人影响。汪林也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隐含了批判与讽刺。这个“肉”就比较有价值了,解读也明显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探讨“为什么会有汪林这样的人”时,还要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原因: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把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1895年沙俄伙同德国、法国上演“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爆发,沙俄战败。1905年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双方以中国的主权领土做交易。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迅速占领东北。1932年日本扶植汉奸成立伪满洲国。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中隐藏着巨大的民族危机。这很像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表达的意思: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篇神鸦社鼓。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大有不同,困难得多。今日“佛狸祠”下,人民忘记了国仇家恨,在异族帝王庙前祭祀。历史何其相似!国籍的混装不可怕,敌人的微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正在失去记忆走向忘却。如果能把这块“肉”也带出来,那么这节课估计也就成功一半了。

总之,这一环节属于第三板块,是属于围绕汪林展开的板块。对汪林的解读将决定着对这篇文章解读的深度。对汪林这个人物的纵向挖掘必不可少,我們分析文章不能仅停留在“汪林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层面上,必须还要“多走一步”,问一问“为什么会有汪林这样的人出现?”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个宗旨,连带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肉”。

主问题四:说完了汪林,我们再来说说作者萧红。作者萧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和汪林是一样的人?如果不是,又好在哪了?

为什么设计这个主问题?因为作者始终绕不开,当然,这个问题也是和前三个问题密切相连的。

分析萧红,必须要抓住关键句。“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这两句同中有异。第一句是自然层面,第二句多了一处停顿,也就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多了一种悲悯与反思。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这一句很明显运用了反语,表面上看冷酷无情,实际上却包含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深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这一句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类人不同的生活遭遇,同样抒发了悲愤之情。

解读到此,“肉”已呈现出了一部分,还应该有这节课更大的“肉”——对萧红的解读深度化、概括化。

萧红,生于漂泊乱世中。苦难的经历使得萧红的思想生成了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穷人眼里的黎元情结,通俗点说也就是对底层民众的深深的悲悯。萧红的一生是贫穷的,甚至到死,她仍没有摆脱贫穷。苦难让萧红更多地关注与自己一样的穷人、多难的家乡与国家。《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那些带有自传色彩的贫穷让人难以忘怀。在这篇文章中对穷人同样充满了关注与悲悯,在萧红看来,穷人是没有春天的。这一笔法,像极了鲁迅。鲁迅在《祝福》中刻画的祥林嫂就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太息肠内热”。萧红虽身处艰难,却心系苍生。古今文人的以天下为己任、意欲救民于水火的黎元情结是千古相承的。

另一个方面是女性眼里的士子情怀。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改变了她的思想。她与传统女性不同,抗争包办婚姻,与旧家庭决裂,蜕变为五四时代的新女性,与文人士子一样成为那个时代最美的风景。我们可以从萧红的文字中深刻的感受到她像一个男人一样在战斗,她的身上充满了壮志豪情般的士子情怀,这在一个女子身上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萧红的这种情怀,也可以说,这种情怀的存在使得萧红比男人更“男人”。萧红更想通过一己之力来挽救国家、挽救民族。

这就引申到对题目的第三层解读:春意该不该是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一些快乐、麻木的国人失却的良知?该不该是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美好的希望?该不该是作者的一种觉悟和理想?该不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觉醒和奋争?或者更加直观的说,该不该是萧红的一种抗争。这是这节课的第四板块,主要是围绕作者萧红展开的。

解读至此,犹如大汗出透,酣畅淋漓。

从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看,很好地体现了“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理念。教师围绕着教学需要设计了四个主问题,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利用四个主问题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重点地挖掘了四遍,不仅教学目标得当,而且教学思路清晰。

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自然将这节课呈现出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个问题,都会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板块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其严谨。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完满的教学结构。课堂上,学生认真地阅读、寻找、答问、讨论,由教师引导、点拨,形成多方向、多层次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可以说,“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对传统教学思路而言,“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深入地说:“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十分有效地改善大面积课堂教学中步骤杂乱、思绪不清的问题;能够因为“简明”而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设计的首选;能够非常有效地克制课堂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讲究教师利用课文资源设计对学生的有效训练活动,对克制“就课文教课文”的陈旧习惯,是极好的制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创造出活泼灵动、各具形态的,以学生实践活动为重点内容的阅读教学方案。[5]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这样的“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下,一定要注意要“线”更要“肉”。“线”,大家很清楚,就是主问题设计要具有“线性”,往往也很重视,但绝对不能出现为了“线”而忽视“肉”的情形。相反,教师在“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时更应该深入分析有价值的“肉”在哪里,说白了,“肉”就是这节课的“课眼”,“肉”就是这节课的“亮点”,“肉”就是这节课的价值所在。这应该成为我们深入思考“板块式思路”与“主问题设计”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参考文献:

[1] 吴俊.向萧红致敬——《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6(7-8):47-48.

[2] 董旭午. 教师妙导,学生真学[J].江苏教育,2016(7-8):109-111.

[3] 莫春雷. 沟通·合作·引领——《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4(1):32-34.

[4] 陈友宝.《春意挂上了树梢》的双重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54-56.

[5] 余映潮.我与“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立[J].中国教师,2017(3):42-45.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春意树梢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松鼠如何在树梢间奔跑
拾一抹春意,书一笺花事
春意客厅
树梢上的月亮
树梢“霹雳火”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春意
浓浓的年味,暖暖的春意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