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东西方协同共在视角的人性素假设的建构及解析(下)

2018-11-30孙新波

清华管理评论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主客体人性

孙新波

不同的人性假设为不同时空下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底线逻辑和根本思考。

东方人性假设主要是围绕善、恶的整体性多元展开,李泽厚认为“善恶本是一种观念,是一定时代社会群体所规范、制定、形成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所以,善恶观念具有时代性和相对性;西方人性假设主要是围绕原子还原的不断演化,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关于人性假设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认识,没有人性的一般归纳,其人性假设是结果性的存在和演化,同样具有变迁差异性。

当今时代的人性假设到底是什么?有没有源头性的人性假设?《清华管理评论》2018年10月刊,基于对64个比较典型的人性假设的分析,从中国太极文化的反S线角度思考,首次提出人性素假设。

所谓人性素假设?“素”即人性假设的本质成分、是原子还原的基本元素,是人性的根假设。人性素假设是人性假设的根假设,它是在人性善、恶等结果性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升华和深化,它是过程假设而非状态假设、是演化性假设而非存在性假设。

人性素假设的基本特征

人性素假设的产生符合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提出的從常规研究到非常规研究的五个征兆,这五个征兆就是“反常现象-危机产生-新的想法-新的方法-新的理论”。互联网时代相对于工业时代是一种反常现象,其最直接表现就是要求主客体的人从确定性思维走向不确定思维,这对于习惯了控制和被控制的主客体而言自然产生了危机,因此必须从根本上产生新的想法、找到新的方法、形成新的理论,这种新在人性假设上的投射就是人性素,这是人性素假设产生的时代需要和基本过程。基于上述分析,解析人性素假设的基本特征。

(1)人性素假设的对称破缺性。对称性自发破缺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曾利用其研究反管理,这里用来研究人性素。人性素定义中已经指出,善、恶是人性假设的状态和存在,人性素是人性假设的过程和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受思维的易变性、跳跃性的影响,支配人性假设的意识必然出现与自我和环境的交互,而善、恶等就是这种交互的产物。这个交互的过程类似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相变”过程,随着人性假设的主客体与自我和环境的交互越来越深刻,原来的人性假设的结果可能分裂形成相变,开出新的人性假设,也就是发生了对称性破缺,这种新的人性假设进一步丰富了自我,同时也丰富了自我与环境的交互能力。正是这种长期的有机生长的过程形成了“我”,而新的人性假设的出现并没有消解原有的人性假设,这二者实际上是并存于另一个新的人性假设整体框架中的,这就是人性假设最重要的规律。这既回答了为什么普通大众通常不相信而又追求人性善的矛盾和苦恼,这也回答了为什么科学家和哲学家用真和美引导普罗大众的行为。

(2)人性素假设的整体决定性。经过“相变”的人性假设可以开出新的假设,它与之前的人性假设并存于一整体中,这个整体决定了新的下一轮创造的开始,这就是人性素假设的整体决定性。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结果在西方往往体现为个人价值最大化,在东方往往体现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二者的区别正如“相变”前的假设和“相变”后的假设,“相变”前的假设是旧的、强硬的也是没落的,它有悖于人性假设主客体和谐关系的稳定发展;“相变”后的假设是新的、柔弱的也是未来的,它有利于人性假设主客体和谐关系的稳定发展,因为集体智慧广域性的包含了个人价值,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讲,也只有人性素的整体决定性才能回答自我意识源起问题,这就是自我意识是自由意志和宇宙决定论相容后的新的生成,这种新的生成是有生命力的,其生命力表现为生生不息的“三生万物”,这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人性素假设可以督促主客体重新审视道德责任。

(3)人性素假设的多元相对性。老子的人性观点,既不讲人性善,也不讲人性恶,他认为人性本来是纯洁朴素的,之所以有善恶的结果是因为社会崇尚导致的,这点与墨子早年的观点一致。也与洛克的观点一致,洛克认为人心如同一张白板,起初没有任何观念,人心中的观念是后来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经验而获得的。简单观念只含有纯一的性质,只能引起心中纯一的认识,复杂观念来自于心灵对简单观念加工而产生。因此,从线性角度看,人性的一端是善、另一端是恶,牵起善恶两端的是素;从非线性角度看,素居于中宫,可以牵引出无限人性假设,这就是人性素假设的多元相对性。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也只是在某些历史的鞍点处起到了部分作用,向左看是极大作用,向右看是极小作用,这是多元相对性的变化性作用。

(4)人性素假设的环境交互性。人性素假设的多元相对性的变化与人性主客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有关。休谟认为人类的知觉分为感觉、记忆与想象:感觉是印象,印象形成观念的基础,它是外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产物;印象保持原先活泼性而形成的与观念的联系是记忆,印象失掉原先活泼性而变成影像是想象,记忆与想象是思想或观念。休谟关于知觉的分类很好的诠释了人性素假设的环境交互过程。人性与环境交互过程之前是原初态的人性:孔子的“留白”、墨子的“素丝”、老子的“不尚贤”、洛克的“白纸”、卢梭的“白板”等等都是原初态的追求;人性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经由环境的参赞化育开出了人性:孟子的“善”、荀子的“恶”等等都是触发后分化而成;人性与环境交互过程之后,感觉、记忆与想象构造了人性,所以人性假设不是一个“既予的对象物”,而是主客体与环境交互的构造物。

(5)人性素假设的相变吸引性。《庄子·应帝王》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关于“混沌”因善待“倏”与“忽”反而没有被“倏”与“忽”“善待”的故事。本文认为,“混沌”之善是内在的自我之善,“倏”与“忽”之善是与“混沌”之善交互后开出的善,前“善”开出了善果,后“善”开出了恶果,缘何同一个善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吸引结果?实际上,除了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人性素假设主客体还存在着与自我的交互,内外部两种交互形成了人性素假设的相变吸引,人性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这种系统具备复杂系统的混沌特征,了解了混沌的吸引子就足以对人性系统进行定性分析。人性系统跟一般系统一样具备朝向人性吸引子发展的趋势,借助认知坎陷的概念把人性吸引子称为人性坎陷,所谓人性坎陷是指对于人性主客体具有一致性,在主客体之间用来交互的结构体,人性善、恶、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等都可以看作是人性坎陷。借助混沌系统两类四种吸引子的概念,将人性坎陷界定为四类吸引子,分别是点吸引子、线吸引子、膜吸引子和体吸引子,下文详细解析。

(6)人性素假设的系统演化性。系统演化原理的提出最终确立了现代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动态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不能把系统看作完成的、静止的、永恒的“死系统”,不能仅满足于静态还原,虽然在研究中常被迫采用理想的“孤立系统”、“封闭系统”的概念,但应始终牢记任何实际系统都是动态的“活系统”。人性假设作为一个系统自然也是“活系统”,因此必须克服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从系统的动态过程中来把握人性假设。要从对人性假设的静态分析上升为人性假设在系统整体中的变化的动态把握;从对人性假设结果的静态分析上升为对人性内外相互作用、结构态的形成、保持和转化的动态把握;要从对人性假设系统整体的静态分析上升为对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总体过程的动态把握。由此而言,人性素假设是演化而非存在,它是一种新的统一性,也是一种更为精妙的现实形式,它包括空间、时间和人间。普利高津有言“经典科学,已属于过去,它没有被哲学批判或经验主义的抛弃所扼杀,但却被科学自身的内部发展所灭亡。”人性素假设正在迎接这种挑战。

人性素假设的运行机理

在不动点(平衡)、极限环(周期运动)、整数维环面(概周期运动)和奇异吸引子(非周期的无序性)四类混沌吸引子的基础上,借助牟宗三良知坎陷概念,笔者认为人性是追求圆满和超越的,基于对反管理的认识,用太极图来表达人性追求圆满的基本认知,将人性素解析为人性点坎陷、线坎陷、膜坎陷和体坎陷四种。其中:人性点坎陷指的是太极图中的小黑/白点,它是暂时平衡的,它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质;人性线坎陷指的是太极图的反S线,它是非线性周期运动的,它恰恰又是人性素的素字的拼音字头;人性膜坎陷指的是太极图的大白/黑两部分,它是暂态稳定、周期运动的;人性体坎陷指的是整个太极图,它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新的周期点坎陷的开始,它往往表现为无序性。这四类人性坎陷构成了人性素的基本运作机理,其基本原理示意图如图1。

四类人性坎陷具体解析如下。人性点坎陷是人性素假设的第一阶段,在太极图中用小黑/白点表示,它表示人性的暂时的平衡运动,它可以是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无恶、人性有善有恶,乃至于任何一种人类已经认知的或者将要认知的人性假设;人性线坎陷是人性素假设的第二阶段,它是平面上围绕点坎陷的闭合的曲线,就是太极图中的反S线,其两端可以是人对人性善或者恶的认知,这两端始终是连接在一起的;人性膜坎陷是人性素假设的第三阶段,从立体角度看,它类似面包圈的表面,人性沿着横切面的平面太极图和整个面包圈立体环面运动,到底是哪种人性假设,一般取决于此时此地环境制约和此人的主观判断;人性体坎陷是人性素假设的第四个阶段,是太极图中所有人性假设的集合,其对应于人性的混沌状态,按照李耀滋(T.Y. Li)和J.A.约克(J.A. Yorke)的观点“周期3意味着混沌”,而中国道家强调“三生万物”,“混沌-3-万物”的生成逻辑本然的统一于人性素假设中,进一步讲,到第四个阶段发现人性素假设是一切创生的源头。

实际上,人性素假设强调的始终是动态过程性,它不具备牛顿力学的线性特征,具体到某个静态人性点坎陷是善还是恶取决于此时此刻主客體的意向性,意向性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如人生立志一样具有多样性特征,由于主客体自我肯定需求导致的意向性和自由意志的作用,人性假设的自由度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基于一般抽象,得到图2所示的动态演化机理示意图。图2表达了人性素作为要素、活动、关系、过程、层次、结构和作为整体的人性的七层含义。

首先是作为要素的人性,人性素假设是作为人性根假设被提出的,根本身既是一种必然性的种子要素、更是一种偶然性的环境因素,进一步讲素是人类社会活动及其现象的多元性的基本要素,它是人性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因。

其次是作为活动的人性,人性素的素不是静态的,或者说静态只是人性素的暂态,它是一种动态活动,其结果是大家看到的64种人性假设,素是对组织的过程活动和响应模式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

其三是作为关系的人性,人性是善还是恶,实际上很多学者早已经给出了一般性的回答,本文给出的答案是人性是要素的关系特质,这关系特性既可以原子还原、也可以整体生成,只有人性素才能揭示人性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四是作为过程的人性,人性素强调持续的、联系的人性活动及其关系,人性素的过程性才能适应新时代不确定的变化条件下组织活动的需要,并最终引领组织走向未来的成功,这一过程不是黑格尔的“正、反、合”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分、合”。

其五是作为层次的人性,从人性点、线、膜和体坎陷和动态演化机理会发现,人性素包括从点到体的微观到宏观的转化层次,也包括从体到点的宏观到微观的情境层次,还包括从微观到微观的活动层次和宏观到宏观的感应层次。

其六是作为结构的人性,在人性素的变迁过程中,它既是整体人性结构的一部分,也包含一些生成中的人性子结构,存在于过程结构体中的素活动及其关系使得人性拥有了不同于过程结构体本身的新特性,这是人性素的新价值,它是生成的、发展的。

最后是作为整体的人性,人性应该是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人性善还是恶的单独一个要素从时空看不具有管理意义和管理效果,这意味着人性的作用是涌现新的特性和能力,单纯基于善、恶、X、Y或者Z等理论给出的管理路径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义,善、恶的人性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相互替代,实际上在管理的时空生活中,它们是相互组合的。

基于人性素假设的管理与领导方法设计

(1)人性素假设帮助建立激活创新创业主客体动力的激励机制。人性素作为本文提出的人性根假设,首要应用就是建立激活动力的激励机制。人性素假设是适应新时代基本矛盾变迁需要的假设,从2012年开始,中国进入了新常态,到2017年,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整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单纯的人性善或者恶已经不足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从人性角度认识这一深度变革的需要,提出人性素根假设以适应和解决这一根本矛盾。

人性素假设作为一种人性根假设,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匹配,单纯的人性善和恶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性素才可能趋近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素假设才是符合人的行为动机、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的假设,这与中国的多元社会特征是吻合的。本文认为人性善或恶是人的社会存在及其关系的结果性产物,人性素才是人的社会存在及其关系的过程本质,人性素假设是符合人的欲望、动机和行为多元化特征的起支配作用的内在的、本质的人性规律。从激励机制的角度看,素是人性的根本,是动态的、过程性的活化因子、认识到这一层次,才能真正认识并实践《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也才能理解和深化《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这就是当下中国的激励机制,这是平素的希望,也是见素抱朴。

(2)人性素假设帮助建立注重过程而非仅关注结果的考核模式。传统的绩效考核往往只关注结果和过去,很少关注导致结果的行为过程和未来,这是导致绩效考核被诟病的主要原因。所谓的绩效管理有时候只是传统绩效考核的翻版,行为严重短期化,绩效考核结果仅仅与薪酬激励挂钩,这种做法把绩效管理试图改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关系的初衷演变成管理双方比较敌对的情绪,进一步影响了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假设的选择出现了偏差。传统的人性假设是结果性假设,非善即恶,要不就是X、Y或者Z选择其一。从实际运作层面看,大多数组织自然不自然的把人性假设假定为人性恶,绩效管理自然也是“恶”的、是“控制”式的,不是引导式的,于是出现了上述现象。而人性素假设是过程性的根假设,它是包容式的,即弘扬善更抑制恶,它引导组织走向过程建设。

(3)人性素假设帮助建立基于非控制性不确定思维的成长机制。“反管理”一文已经揭示了西方管理学的基本逻辑起点是控制式的,而互联网人人时代组织的主客体的人人已经很难“控制“了,他们/她们更多的追求自动自发的自“自己”和自“组织”,是自驱动而非它驱动。人性善也好、恶也罢,实际上仍然是被动的趋向性的结果,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人人时代需要成长为未来主宰者的人往往不相信人性善、恶,这进一步导致了他们/她们人生的迷茫和无措。众所周知,人人时代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而人性善、恶、X、Y或者Z都是确定的人性假设,确定的人性假设如何适应不确定的时代呢?

人性假设需要重新定义,从上文解析的人性素假设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理发现,人性素假设不是静态的、确定型的人性假设,它恰恰是适应人人时代的人人现实需求的动态的、过程型的人性假设,它是人性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依次循环往复,在这过程中它可能开花善花、也可能结出恶果,其最终结果一定是交互式的,这才是人生和组织的成长和长成。

(4)人性素假設帮助建立基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竞争机制通过普遍性和刺激性的运行带来了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体现了竞争促进效率的一面。但同时竞争机制也产生了人类社会不想看到的丛林法则,体现了竞争不总是有效的一面。

人性素假设帮助组织中的人形成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尤其是优势传统文化基因的作用,优势文化基因的作用在于形成一个人的品性,它通过知识、见识、胆识、赏识和常识形成人的品性,“善”人往往因善而裹足不前,“恶”人往往因恶而自暴自弃,只有“素”才具有品性的创造性,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就是“素”的创造性体现。其二是自驱,因为人性素,人能够自己给自己加压,这类人不受善、恶的约束,具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而达致自治,另一方面富有高度负责的精神,稻盛和夫的“自燃人”就是人性素的结果。其三是喜欢分享和输出,竞争不是目的,竞合才是根本,竞争的目的在于精诚合作,所以卡内基有言“与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分享和输出不是失去而是越来越富足,当你把付出当成款待,你会越来越丰盛,这就是人性素。其四是督促人进一步思考、学习和发现并解决问题,人性善、恶作为一种结果性假设往往使人忽略、甚至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而人性素可以督促我们时刻学习、思考、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个人而言,人性素更是个人获得正念的绝佳法门。

(5)人性素假设帮助建立迎接未来更大挑战的共同体架构。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构成性需要,它构成的自足系统可以满足人类的合群性需求,使人类获得归属感。人的本性具有主体性和被动性即双重性的内在矛盾,要超越这一矛盾,必须对共同体进行追问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进而寻求人的主体性。社会学对个体的研究表明:人的主体性是高度分化社会的结构特征,它不仅不会危及社会的整合,反而是整合得以可能的条件,这正是人性素的整体性含义。

人的主体性所释放出来的个人创造力,被认为是社会在急剧变迁状态下进行革新的空间。坦白地说,在高度现代性下,共同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维持,不再是依赖稳固的传统,而是互致个体化的集体。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断言,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选择创造历史的条件。我们可以把这一命题更新,使之适应于生活世界的需要,可以说人们能够创造生活,但不能选择创造生活的条件。由此,人们摆脱了生活行为中的目的与手段的束缚,从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此时的基本召唤,人性素是其基本支撑,其共同作用就是发现想象内、外的人类的世界和未来。

(6)人性素假设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中的具体应用。2015年11月6日,张瑞敏在第七届德鲁克全球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借用德鲁克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公司要变成一家人性化公司,应把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本文认为要想把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万不可能。人性素在海尔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中如何体现呢?王钦认为“人单合一”管理具有典型的“三元论”特点。首先,人单合一管理将百年来从物看人中寻求解决方法改变为从人看物中解决问题,这代表着人性的回归;其次,人单合一管理将传统的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手段三要素分析框架改变为“人”与“单”“合一”的整体框架,这代表着常识的回归;最后,人单合一管理搭建了连接控制与自主、封闭与开放、计划与演进关系的桥梁,这代表着自我的回归。人单合一的本质就是通过重新定义企业、员工和用户以及三者的关系达到破解组织僵化的世纪管理难题,其基本管理原理如图3所示。

人单合一实践原理如图3所示,由内而外一共是三圈。内圈是人单合一的认识论,是根据海尔“企业即人,人即企业”核心认识得出的“人即单,单即人”的整体认知,用反S线代表了人与单的动态交互,其目的在于员工自驱动;中圈是人单合一的方法论,以价值观作为基本坐标,以开放态度和中式思维迎接挑战,其目的在于资源自组织;外圈是实践论,一则搭建平台型组织,二则发展管理工具,三则营建生态系统,其目的在于组织自演进。自驱动、自组织和自演进都离不开人性素假设的投射。这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与燕归来这两种相反的生命状态如此和谐的共存于过程中,人性善与人性恶如此和谐的并存于人性素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才有了海尔创客的点式网状反应,小微生出了新的小微,创客影响了新的创客,而人性素是最原始的能量球,如太阳般投射能量造就基于无限想象力的生产力。

总结

“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思议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看起来是圆滑的,实际上是圆满的,主客体的道理就藏在人性素假设中,尤其是藏在反S线中,它既是二分的、也是合二为一,它还能举一反三,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现世的超越,这比其他路径更接近科学和马克思哲学,这就是人性素假设的理论贡献,具体有以下四点。

首先,人性素假设的提出颠覆了人性假设的结果性追求,将人性假设引导到过程性追求上来,这是人性素假设的第一理论价值,过程是一种成长,结果是一种长成,成长无畏、长成有畏,以畏惧的心理怎么可能引导主客体向善呢?其次,首次提出四类人性坎陷,将人性素假设过程性追求进一步细化到可理解和可执行的层面,尤其是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过程中的引导性。第三,动态人性云图的建构从根本上解释了单一的、静态地、线性的人性假设简单存在的局限性,人性假设如云一样是多元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存在,理解了人性假设的复杂存在就是简单的。第四,人性素假设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所展现的是基于关系为本的认识论,这造就了人性素假设的无限交互性本质特征,它可能是解决个体、企业、国家乃至于全球问题的人性资源。

而在实践意义上,“人脑能否掌握人脑创造出来的东西?”法国诗人瓦勒里的发问至今振聋发聩。本文提出的过程性人性素假设提醒主客体以敬畏和谦卑的自我意识之心控制自我肯定需求,从而逐渐开出知行合一,人性素假设是创造的源泉、文化的动力。

人性素假设指导实践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性主客体婴儿时期开展人性素假设教育,而人性素假设内含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当下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就是种植了人性素假设的种子,将来开出、结出、生成的一定是善的果子。第二,人性素假设在帮助主客体解释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可以用来改造人性假设进而改造人心,它是一种道德价值引导,它会帮助主客体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对待世界的态度。第三,人性素假设支持参赞化育的作用,参是标杆和榜样、赞是表扬性引导、化是以文化人魂、育是培育全英才,参赞化育在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重要,世界需要参赞化育,主客体只有经历了参赞化育才会开出“三生万物”的万千气象。第四,人性素假设引导主客体适当调整效率和利益第一原则,开启追求道德信仰之门,基于东方文化开出的人性素假设会引导人类重新思考科学至上所引发的效率和利益原则,重新回归具有无限规则的东方文化和思想。这是人性素假设针对人类未来开出的无限规则,而非仅仅局限于效率和利益的有限规则,无限无恶,有限少善,这就是人性素的根价值。人性素假设创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情境和氛围,也必然会促进和提升人类价值共创和共享的层次和境界。

猜你喜欢

主客体人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对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论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
双主体、主客体争鸣是对问题的深化研究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