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真的会亲子阅读吗?

2018-11-30猫博士编辑设计

妈妈宝宝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书目书本自主性

文/猫博士 袁 坚 编辑/吴 钰 设计/小 杰

不到3岁的孩子,很少有能独立看书的,大多需要家长的辅助,所以我们提倡“亲子阅读”。可所谓的亲子阅读,就是等于家长教孩子读书吗?还是应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调动他的自主性?

自由与引导的跷跷板

阅读,从它的本意而言,一定是自主性的活动。即便是家长和孩子共读的“亲子阅读”,也需要强调孩子在其中的自主性——至少也是半个主角吧,要跟家长演对手戏的。亲子阅读不是教课,不是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一方面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另一方面在阅读节奏和关注重点的把握上,都需要让孩子有他的自由度,尤其是针对阅读内容所进行的思考——最起码,这件事只能自己来,别人谁也没法代替。

不过不到3岁的孩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也还没掌握全部的、有效的阅读方式,自然是需要家长的引导。但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不仅需要注意“给予引导”与“给予自由”的平衡,还要注意引导的方向与目标:引导是为了将来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地阅读,因此引导的重点要放在“方法”上,而非“内容”上。此外,透过恰当的引导激发孩子对书本和阅读,包括对某一具体类别的书本(如科普书)的兴趣,也是很好和有必要的。

Q1:谁来选择阅读书目?

有些家长会问:“既然说要给孩子自由,那么读什么书,是不是就应该让他自己来选呢?是不是他喜欢看哪本就哪本?——可是这样的话,会不会太没系统了?我还需不需要帮孩子制定读书计划?”

打个比方,就像打仗时有战略和战术之分,在亲子阅读中,家长负责制定战略,提供一段时间内的图书大类。比如参照孩子的阅读能力,为不同年龄段提供不同的书目,选择故事的长度和复杂度、是幻想类多一点还是要添入更多科普类等等;以及根据孩子当下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应书目,如在“十万个为什么”阶段多添些知识类书籍、在进入社会性发展阶段(如幼儿园初期)多添些人际交往与情绪管理类的书籍。而孩子呢,负责制定战术——决定每一次阅读的具体书目。

事实上具体到每一次的选择,家长也可以对范围加以控制,不是让孩子在整个书架上、数十甚至数百本书中漫无目的地寻找,而是另外准备一个小书架,每次放上5~10本书(视孩子的年龄而逐步增加):其中多数是最近正在读的书,可以包括少数几本孩子一直都很喜欢的“经典”书,另外还可以再添入少数几本新书。

这并不意味着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事实上,选择太多对孩子来说反而是沉重的负担(其实对大人来说也是一样)。让他在有限的范围内作出选择,会是个更好的安排:他可以很容易(很自信地)就挑出自己想看的那一本,然后直接投入阅读。

猫博士说

1.找一份“分阶段阅读”的指导性资料,其中针对每个年龄段都会提供非常多的书目,然后再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从中选择:首先是兴趣爱好;其次是知识与认知发展的需求,可以透过阅读协助孩子学习的部分,比如抽象的数理逻辑,最好就以具象的、有趣的绘本来给孩子接触。

2.为孩子提供几组不同类型的书本,比如按题材划分:故事类的、知识类的;按插画划分:实景照片类的、漫画类的(又有好多种不同的画风)。扩展孩子的接触面。

3.每次开始阅读前,先简单浏览下小书架上的书:熟悉的书,让孩子来说说;陌生的新书,就让家长说说,然后再让孩子挑选——对书有了整体概念,挑选起来会更容易。这也是很好的“复习”过程。

Q2:谁来控制阅读进度?

有些家长会问:“孩子的阅读进度跟我不同步,经常打断我的讲述,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只顾去看画面上他感兴趣的东西,看完了,就哗哗地翻页,该怎么办?”

还是来打个比方:就好像家长带着孩子出门去散步,大人的方式一般是想好目的地、选好路线,然后径直走过去就是;可小孩子不这样,看见一只小蜗牛,他会想要停下来瞧一瞧;看见一片小树叶,他也会想要去捡起来。这就是小孩子的特点:那些在大人看来已经很熟悉、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在他们却都是新鲜的、值得好好探究一番。如果时间充裕,相信很多家长愿意停下来,或者陪孩子一起去看,或至少会等他一会儿。

其实阅读也是一样。大人往往看到的是情节走向,就像留意行走的路线;孩子却经常被路上的种种事物吸引。而我们在做亲子阅读时,并不赶时间,所以大可以在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好好讨论一番。不必急急忙忙地去追赶情节,非要一口气冲到故事的结尾不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过程,很多快乐其实就蕴藏在他所注意到的那种种细节之中。

探究完毕后,再把他带回到故事情节的主线上去就是了,也正如同散步时家长把握行进路线一样。其实整个育儿的过程也不就是如此?家长只要把握好大方向,至于局部的发展,留出更多弹性就好,这样既鼓励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为各种可能性的萌发提供了空间。

猫博士说

孩子在阅读中打断家长的讲述,要不就是他发现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想要看个仔细,要不就是他对家长所讲的、或自己所看到的内容有疑问,想问个究竟。这是好事!首先,说明孩子不只是被动地在听、在跟着家长或者书本的思路走,而是有自己主动的、独立的思考,至少是有较为活跃的参与姿态;其次,这说明他也敢于提出自己的(与家长不同的)意见。

Q3:谁来决定思考重点?

又有些家长会问:“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是对孩子有所要求(如关注不同人物的性格之类),还是顺其自然?如何才能启发孩子就书本的内容进行思考呢?”

家长们有时候会将“启发思考”与“提出要求”混淆。在“被提问”状态下,孩子是被动的,他只是按照家长的指示去做,而不是自己主动去探索。而在“被启发”状态下,孩子是主动的,他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他会自发地想要去了解“怎么样”与“为什么”。但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这两种方式表现出来可能非常相似,都是“提出问题”,所以差别的关键就在于:所提出的是否是“真正的问题”。

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呢?再打个比方,比如说问:“秦始皇是哪一年出生的?”和问:“如果没有秦始皇,会怎样?”很显然,后者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因为它能够启发思考。真正的问题还能够激发好奇心和开拓可能性,此外,真正的问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并没有“标准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提出自己的见解。

猫博士说

1.不妨试试看,从绘本的每一页中,都找出至少1个问题,让孩子带着这个问题去看图、去思考和想象,最后再来听家长(书本)怎么讲。这样可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大家来一场“头脑风暴”。而我个人最喜欢的问题是“还能怎么样”,以及“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会怎样”。

3.如果孩子对某个(或某些)问题不感兴趣,那么就暂时放过,这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不强迫。家长只需要多多地提出问题,供孩子自己去发现他的兴趣,提问多了,那么“总有一款适合他”。

猜你喜欢

书目书本自主性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打开书本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四书五经有哪些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蠢骡驮书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