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渔父为什么没能阻止屈原怀石自沉?

2018-11-30甘明华

炎黄地理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太史公争光渔父

甘明华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9)

《渔父》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篇思想性和可读性很强的优美辞篇,该篇通过屈原与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以及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吊诡的是后人对《渔父》的推崇一般都撇开了“三闾大夫”的伟大人格理想,钟情于生活自由、“与世推移”、“和光同尘”的渔父。晋人王胡之“渔父鼓枻而歌沧浪也”,至于唐宋以后,歌咏“渔父”的诗文不绝于缕,如北宋范仲淹“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等等,可以看出后人对高蹈遁世的“渔父”隐者生活方式的向往,可见老庄思想对国人思想精神的深刻影响。既然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的有大智慧的“渔父”为什么无力阻止屈原投江,仅能“莞尔而笑,不复与言”呢?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开场白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简明扼要指出他是楚国的贵族,是高官,博闻强志,不是博闻强记。我第一次读及这里,刚开始还以为是印刷错误,经过比对多个版本,的确是博文强志。我统计了该篇文章,“志”字出现了九次,分别是“博文强志,志洁(两次),(太史公)推其志也,一篇之中三致志也,抚情效志兮,愿志之有象,定心广志,(太史公曰)悲其志”。屈大夫的志到底是什么?太史公显然是读懂了屈原,惺惺相惜焉,“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且“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巧合的是,太史公在《孔子世家》里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纵览《史记》太史公表达出如此仰慕之情唯此两人耳。

比对这两段话,非常的接近。对于一个史家,他是有他自己的一套评价方式的,结果以他的评价方式,以一种非常雷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假如孔子如朱熹所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太阳,那么太史公认为屈原则是皎洁无尘的月亮!太史公意识到屈原的结束生命,并不是很无聊的灵魂对个人世俗遭遇的不满,并不是懦弱无能的人来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他事实上是一个真正有着家国情怀的贵族精神,在面对经世济民的“志”彻底落空后的绝望,从而选择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完成自己的生命纯度达到百分之百所做的积极方式,以至于汨罗江变成了屈原灵魂最纯粹的空间。故太史公“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以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在屈原眼里是可怜乃至猥琐,他毫不犹豫“怀石遂自沈汨罗已死”。

后人多“歌咏”渔父的“游戏人生”而少用心贴近探索屈原的精神世界实乃舍本逐末也!

猜你喜欢

太史公争光渔父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杨争光的“光”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杨争光称阅读使生活更有诗意
我心目中的吴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