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的有效路径

2018-11-30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教者交流探究

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周 洋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依赖于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习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教学中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尝试做,边做边思考,在探究中形成丰富的想象。教师要让学于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经验。

一、激发参与意识,引发参与兴趣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只有让学生在教学中参与探究,才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产生真正的数学思考。而学生投入与否,往往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要通过收集教学素材,揭示知识背景,让学生学习数学史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数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教者要向学生介绍商高、艳爽、刘徽、华蘅芳、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加菲尔德等人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历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知识的学习需要联系一定的情景,教师只有将问题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已学过的新知,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真实的情景能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探索精神。教师如果依赖单纯的讲解,就难以引发广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情景,驱使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解决,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时,教者创设情境:“你到电影院看电影,是如何找到座位的?海事救援船是如何确定失事船只位置的?”利用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直角坐标系”。教者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轴的知识,提出问题:“如何建构一个新的工具,让我们用两个实数来确定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问题的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新知的学习。

二、关注探学过程,掌握探究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展现成功范例,更要展示失败挫折,了解探索的艰辛。教师不包揽、不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尝试,尽管学生的表现有些幼稚,走了不少弯路,但这些都是他们必须要走的人生历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时,学生构造出来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条数轴可能是不垂直的,重合点不在原点处,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跨越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建立数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如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分组去商场了解打折销售的情况,感受生活中打折销售蕴含的数学知识,交流调查的体会,并自编与打折有关的数学应用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重视课堂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要关注课堂导入,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向学生呈现有意义、富有探索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判断、思考,使数学走向深入。如在“生活中的不等式”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导入如下: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的体重分别为30kg、72kg和50kg,春节期间他们在公园玩跷跷板,小明和妈妈玩时,谁会向上跷?若小明和妈妈一头,爸爸坐在另一头,谁会向上跷?教者以生活为原型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

又如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内容学习中,教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利用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m、n,画直线c使它与直线m、n均相交,写出一组同位角、一组内错角、一组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观察各组度数的大小,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通过操作会发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角错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结论。教者的导入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得结论。

四、关注应用过程,提升解决能力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从深度理解走向创造。教师要通过基本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拓展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解题角度向多维发展、综合能力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要实现下有保底的目标,要充分展示自我的才能,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学生是探索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自学中学会自我监控、学会自我调节;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懂得尊重他人,取得同伴的支持、配合;在探究中能面对困难,敢于承受失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成为发现者、探索者的需求,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时摆弄学具,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将隐蔽变得直观,使题目中的数学关系更为明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生在探究中会产生困惑、挫折,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让学生彼此沟通,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合作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在交流中提升能力,增强信心,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促进智慧火花的迸发。

总之,教师要提出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猜想,通过探索求证,在交流中完善知识体系。教师要让学于生,为学生提供思考、实践、探索的空间,要用心捕捉学情,重组教学资源,机智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化,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教者交流探究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设问引导探究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