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2018-11-30江苏省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施秀娟

数学大世界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教者图象共同体

江苏省滨海县坎北初级中学 施秀娟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逻辑性,学习难度大,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囿于应试,采用授受式的教学形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与同学开展协商交流,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不同观点产生碰撞,在不断探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生在共同体课堂上,在教师创设的情景、教学辅助资料的引导以及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我建构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产生自我建构。由于学生的认知背景、学习兴趣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构建的知识也不尽相同,教师若一味灌输,就会使学生沦为学习机器,教师要引领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通过与同伴间的互动交流,在合作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

一、确立学习共同体

教师可以根据课前调查走访、课堂练习与考试对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摸底排序,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可以让第一名的学生帮扶最后一名的学生,由第二名的学生帮扶倒数第二名的学生……构成一对一的助学组,由学优生担任组长,班级形成几个重点帮扶小组,他们自己商议帮助目标、内容,再由其他同学组成“1+2”的助学组,由成绩紧跟其后的两名同学担任组员。小组长负责检查学困生的预习、作业、辅导等,形成“1+2”助学网。

教师也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共同体,每组由6个成员构成,可以按照自愿组合原则,再由组长确定名单,教师进行审核,以此确立最终成员。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内按照成绩排序,由组长负责学习活动的组织,由第1名帮助第2名,第2名帮助第3名,以此类推,形成一个联动的学习共同体。

二、制定学习规程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成员间都可以开展互动学习。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成员间学会相互帮助,和睦相处。每个成员都要有责任心,去维护好自己的共同体。组长要有担当意识,要负责好整个学习共同体小组的学习,让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力求让他们理解所学的内容。小组讨论不是少数优秀生的“做秀”,大家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其他成员表达自己的看法后,要将好的观点、解法记录下来,再由组长总结出最佳的回答。

三、形成教学框架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只是抛出知识点,再让学生去学习,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生涩难懂。教师要以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如在《函数》的教学中,教者如果将函数的概念直接“交”给学生,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内涵,教者不妨创设教学情境:在行驶的火车上,围绕位置变化、数量关系的话题,小华、小明、小亮、小丽在谈论车速、路程、时间的变化,小华说:“火车行驶的速度不变。”小明说:“甲、乙两地的路程不变。”小亮说:“火车行驶的时间不断变化。”小丽说:“火车跑甲、乙两地的路程不断变化。”他们说得对吗?除了他们说的,你认为这个问题中,还有不变的数量和变化的数量吗?教者再引导学生归纳:在某个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叫常量?什么叫变量?在学习共同体课堂上,教学要与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要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围绕某一话题开始讨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境设计出他们自己的问题。

在学习共同体活动中,组长负责管理整个小组,并负责帮助下一个组员,他们之间形成一种依赖关系。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难免会产生矛盾。教师要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交流,必要时通过干预帮助他们彼此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呈现函数y=2x+4、y=-3x-6两个图象,让学生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如何理解图象的上升与下降?图象的上升和下降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在经历探索后,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从左向右看,函数y=2x+4的图象是上升的,y=-3x-6的图象是下降的。教者再引导学生探索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中k值对函数图象的影响,让学习共同体结合图象进行探索,总结出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学习共同体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位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共同协调中和不同的见解。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扩充知识,在学生难以获得结论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

每个学习共同体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后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展示、表达的机会。每个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闪光点,也可以从听取别人的汇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改善。当自己的理解与别人的意见相左时,可以通过辩论,促进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当m为何值时,方程(m+1)|m|+1+27m+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学生提出,要使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有|m|+1=2,因而m=1或-1。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次项系数还须不为0,即m≠-1,因而m=1。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地交流,才能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空间,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他们在参与中角色覆盖了整个教学进程,彼此发挥自己的专长。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让学于生,但并不意味着要将所有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学生遇到困惑、疑难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以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总之,教师要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学生、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共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教者图象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爱的共同体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象解法
《一次函数》拓展精练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直线运动中的几个“另类”图象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