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有温度的教育

2018-11-29王彦

教师·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温度教育

王彦

摘 要:好的师生关系即是好的教育,教育应当追求师生间的彼此温暖。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情感内需;要爱得适度;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先把学生当人,然后再当学生;要做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

关键词:师生关系;温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8-30

作者简介:王 彦(1975—),女,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资格管理科副科长,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近期在腾讯大家上的一篇文章《“暖男”贾琏,温暖地杀你》提到:“书里,书外,爱慕贾琏的姑娘们不知道有多少……贾琏,赢的还是人品。说贾琏人品好,似乎有点不科学。在我眼中,人品,不只是宏观上的道德,还有细节上的温度,与贾宝玉忽冷忽热的品性不同,贾琏,始终有一种恒定的微温……贾琏这样的男子,到如今,仍然是最有杀伤力的一类,他和颜悦色,温存体恤,笑容那样迷人,那种暖包围着你,即便你感觉到了他的软弱,也会当一个可以忽略的小问题。有什么办法呢,人世太寒冷,就像渐冷的天气,他微微散发的温度,是致命的诱惑,当你身不由己地走近,他就温暖地杀你。”

由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产生了:我们该追求怎样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教育的场域中,怎样的人际关系才是好的师生关系?有人说好的教育就是有好的人际关系、好的师生关系、好的家庭关系。我的理解是好的关系就是让人舒服的关系,是彼此传递温暖的关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具有适宜温度的教育,才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做有温度的教育呢?

首先,做有温度的教育,要關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情感内需。《格言》第11期有篇文章叫《那个坚持要拯救我的老师》,是一个台湾作者写的,大意是:作者小时候很顽皮,是坏学生,成天不学习,和狐朋狗友一起混混,搞恶作剧和老师作对。但老师在一次作业中发现了他随性写的诗,不计前嫌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推荐到一个学生刊物发表了,并殷切地对他说:“我知道你不是个坏学生,你可以很优秀!”之后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去拯救他,让他和以往的自己决裂,也确实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大家眼里成绩好的优秀学生。但这个作者回忆起来感情很复杂,在文章结尾,他说:“我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寂寞的一段日子。没有朋友,不知道要干吗,觉得每天都在晃,晃进教室觉得教室不是我的;晃到足球场,发现足球场也不是我的。这一切都是被诗害的,没事读什么诗、写什么诗呢?原来一个人会写诗,就证明他不能当坏学生了?然而很怪,愈是寂寞,就愈习惯将自己投入诗中,就愈离不开诗。我不能怪诗,于是就只能怪她。我真的和原来的那些朋友愈走愈远了,我的成绩变好了,三年级时竟然还被编进了升学班里。我应该感谢她,但是我没办法,我一直记得,她那么固执、坚持地把我丢进一个黑暗、寂寞的深渊里。”

这个故事带给人的感受具有颠覆性,与我们平时树立的价值追求并不完全保持一致。作者以他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作为学生,成绩并不是他们追求的全部。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伙伴,是同龄人共同成长的经历,是生命拔节时的情感体验、心灵生长的需求。

诚然,分数、成绩是当今学生成长绕不过去的坎,但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可以让分数拥有那么一点温度,不那么冷冰冰?可不可以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为了分数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感受不到学习的美妙和神奇?分数也可以有点温度。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些恒定的温度。作为生物体的人,体温是恒定的,若超出或低于这个恒定的温度就会生病,就表现出令人着急的异常。那么,人在情感上或者生理上是否也需要某一恒定的温度来使身心健康呢?

其次,做有温度的教育,要爱得适度。作家冉云飞写过一本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该书为冉云飞先生十几年来有关教育的文章的不完全结集,思想所及小至自己孩子,大到国家教育制度。因对女儿深切的爱,他对教育的理解有了很多感性与温度,而这样的深情,必然使他对教育弊端不可容忍而发出严厉批评,再加上他的文字功底,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尖锐犀利。爱女之心柔软感人,我很喜欢这个标题。作为一个老师,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想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爱要适度。就如体温,只有适度才不会生病,才能让我们健健康康的、活蹦乱跳的。教育也一样,拥有了适度的温度,才会有健康的教育生态,才会充满活力、充满朝气。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教师该如何去爱?教师的这种“爱”,首先表现为“人伦之爱”,是长辈对晚辈的舐犊情深,是兄弟姐妹的关爱、依恋,是朋友之间的真诚、信任。站在学生立场,“人伦之爱”就是“亲亲我”“抱抱我”“陪陪我”“夸夸我”,就是“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保护我”。其次,师爱表现为“理智之爱”,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宽容,以及不忽视、不歧视、不迁就、不放纵,是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而进行的鼓励、指导、帮助,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对教学活动的严谨务实、耐心细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及在育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律、自我克制。在成人、成己的根本意义上,师爱更表现为“信念之爱”,是教师在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驱动下,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锐意进取和执着追求。故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便把爱看作是“教育的奥秘”,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第三,做有温度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先把学生当人,然后再当学生,而且是把他当成这个世界的独特存在。一次去特教学校的参观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特教学校,教室布置却跟幼儿园没什么两样,到处是以实物图片进行视觉提示,有的视觉提示可能比幼儿园里的更具体细致。以前听说过很多特教的故事,我内心怀着的是遥远的心疼与敬畏。那次的走近,使我体验到更深的悲悯与崇敬。300多名学生,150多位老师,一起构成了一个无比简单又无比复杂的世界。简单是因为他们每日的教与学都是在无数次重复,在常人看来这些几乎是人生而知之的本能;复杂是因为学生们与老师的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彼此几乎无法沟通的世界。校长说,她非常感谢和庆幸她拥有一群如此简单的老师,一连说了数次“简单”。殊不知,“大道至简”,这群人的智慧与德行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简单里。我听了两节体育课和一节律动课,那在常人眼里,哪儿称得上是“课”呢?几十分钟,都是老师的自说自话,没有反馈、没有互动,有的只不过是学生们的呆滞冷漠和突然的狂躁。但老师始终是微笑着,始终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偶尔有一个学生学到了摸摸鼻子这样的动作时,老师发出来的惊呼与欣喜足以令我瞬间泪奔。在这里,我找到了关注“这一个”的教育,而非“这一类”。看到每个教室后面墙壁上贴的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课程表,我由衷地替这些孩子感到幸运!因为在学校和老师眼里,他们就是独特的。当所有的教育人都回到“简单”,意识到每个生命存在的生命价值,然后助其努力挖掘生命潜能,让它一天比一天更好,就是拥有“大道”了。

第四,做有温度的教育,就要做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如果想让小孩的身体健康、心理和谐、精神自由,我们就不能与他们天性的成长过程作对,而是需要与这个过程合作。做好合作所需要的,不是向儿童提出更多的标准或要求,而是对其成长过程进行了解,再选合适的教育方法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师就应该知道和了解“儿童的样子”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孩子天性爱玩”,要知道“调皮是孩子的另一个名字”,还要知道“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人说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一样,树木的天性就是努力伸展自己的枝叶,枝干尽量向天空生长。如果孩子如花园中的树木一样,按照人为的意志去让它们生长成各种形状,那样的树木也许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很美,但是相比那些森林中的大树,或者是那些山顶上迎风而立的青松,后者会更显挺拔、坚强,在遇到风雨时更有力量。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天性是孩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孩子的基础。不能让“好的东西”一到我们手里,“就全变坏了”。作为教师,“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就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个性、心理等因素,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中的合作者、启发者、助推者,而不是压制者和强制者。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温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张票的温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停留在心的温度
测个温度再盖被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